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高考語文答主觀題的切入點是什麽

高考語文答主觀題的切入點是什麽

(壹)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壹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註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註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壹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壹個行嗎?為什麽?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壹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麽?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裏、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壹致。

(2)該詞與上文是壹壹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麽時間、什麽地點)什麽人做什麽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麽,它的特點是什麽。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麽,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麽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征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辟、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樸、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壹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註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註意以下幾點:壹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確、簡明、規範。

易混術語區分

(壹)“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征、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誌、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壹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壹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答題舉例(06浦東新區模擬)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為題,以擬人化的手法鋪寫了眾多山的不同性情,賦予其以人的靈性:無論是南方的山靈秀不失狂野,還是北方的山健壯而不失嫵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嚴而沈默……總之,作者在對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風格的描述中筆意縱橫,令人飽覽山之情味,行文大氣而穩重。回答2:同意。首先,運用了大量擬人、比喻等修辭格,把山所表現出來的形態賦予豐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選材大氣,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個性,給讀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後又以山與人之關系升華作結,拓展了思考空間:大氣盡顯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為學生服務的,是為學生升入高校服務的,而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設立難題,為難學生,它會為學生提供了舞臺和機會,所出的題應該能夠解答,但必須是有道理、有準備、有基礎的。

月,闕也 張曉風

“月,闕也。”這是壹本兩千年前的文字學專著的解釋,闕,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釋使我著迷。

曾國藩把自己的住所題做“求闕齋”,求缺?為什麽?為什麽不求完美?

那齋名也使我著迷。

“闕”有什麽好呢?“闕”有點像古中國性格中的壹部分,我漸漸愛上了“闕”的境界。

我不再愛花好月圓了嗎?不是的,我只是開始了解花開是壹種偶然,但我同時學會了愛它們月不圓花不開的“常態”。

在中國的傳統裏,“天殘地缺”的說法幾乎毫無疑問的被壹般人所接受。也許由於長期的患難困頓,中國神話對天地的解釋常是令人驚訝的。

在《淮南子》裏,我們發現中國的天空和中國的大地都是曾經受傷的,女媧以其柔和的慈手補綴撫平了壹切殘破。當時,天穿了,女媧煉五色石補了天;地搖了,女媧折斷了神鰲的腳爪墊穩了四極。她又像壹個能幹的主婦,掃了壹堆蘆灰,止住了洪水。

中國人壹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殘缺。

我非常喜歡中國西南部壹個少數民族的神話。他們說,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當時男神負責造天,女神負責造地。等他們各自分頭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壹起的時候,可怕事發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於跟天沒辦法合得起來了。但是,他們終於想到了壹個好辦法,他們把地折疊了起來,形成高山低谷,然後,天地才結合起來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嶺給他們靈感,使他們想起這則神話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皺,褶皺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圓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當我們心平氣和地承認這壹切缺陷的時候,我們忽然發覺沒有什麽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壹則漢民族的神話裏,說到大地曾被***工氏撞不周山時撞歪了——從此“地陷東南”,長江黃何便壹路浩浩渺渺地向東流去,流出幾千裏的驚心動魄的風景。而天空也在當時被壹起撞歪了,不過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據說日月星辰因此嘩啦壹聲大部分都倒到那個方向去了。如果某個夏夜我們擡頭而看,忽然發現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讓我們相信,屬於中國的天空是“天傾西北”的吧!

五千年來,漢民族便在這歪倒傾斜的天地之間挺直脊骨生活著,只因我們相信殘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麗的。

而月亮,到底曾經真正圓過嗎?人生世上其實也沒有看過真正圓的東西,即使是圓規劃的圓,如果用高度顯微鏡來看也不可能圓得很完美。

真正的圓存在於理念之中,而不在現實世界裏。

所有的天體遠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絕對的圓,地球是約略近於橢圓形。

就算我們承認月亮約略的圓也算圓,那也是“方其圓時,即其缺時”。有如十二點整的鐘聲,當妳聽到鐘聲時,已經不是十二點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看花人哪壹刻不能賞花?在出生的綠芽嫩嫩怯怯地探頭出土時,花已暗藏在那裏;當蓓蕾悄然結胎時,花在那裏;當花瓣怒張時,花在那裏;當壹場雨後只見滿叢綠肥的時候,花還在那裏;當果實成熟時,花恒在那裏。

或見或不見,花總在那裏。或盈或缺,月總在那裏,不要做壹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壹夕的賞月人吧!人生在世哪壹刻不美好圓滿?哪壹剎那不該頂禮膜拜感激歡欣呢?因為我們愛過圓月,讓我們也愛缺月吧——他們原是同壹個月亮啊!

19.文章開頭兩次提到“使我著迷”,這樣寫有什麽作用?(4分)

解釋:妳看這個題目中的關鍵詞“開頭”“作用”,再從文中找到它的出處,就能夠明確這是壹個考察段落或者語句作用的題目。而開頭語段的作用不正是引起下文、設置懸念、埋設伏筆、為下文鋪墊、奠定感情基調、點明主旨等等嘛。參考答案給的是兩點,不過我們自己寫的話完全可以更加詳細的。

第壹點,要寫出段落或者句子的含義:這兩句話寫出了缺月帶給我的感受,表現了作者心中對缺月的喜愛,

第二點,看它對全文的作用:這兩句話開門見山的寫出了自己對缺月的著迷,為下文抒發對缺月的喜愛做了鋪墊,奠定了感情基調。

參考答案:.兩次“著迷”闡明作者漸漸愛上“闕”的境界(或:“缺”是事物的常態而且蘊含著美麗);(2分)作者這樣寫既是設置懸念,別開生面,耐人尋味;又為下文闡釋“月圓”的哲理做了充分的鋪墊。(2分)

比較壹下兩個答案的話,要點上差不多,但術語上區別較大。得分的話,應該是在3分,好壹點能夠打到4分。

20.文章主體部分引用了三則神話傳說,這樣寫有什麽好處?(4分)

解釋:“主體部分”“引用傳說”“好處”

這個題目其實也是考察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不過側重在內容上。

這篇文章是寫月亮的,是寫對月亮的喜愛的,在明確中心主旨的前提下,所有的壹切都是為表達對月亮的喜愛服務的。這裏的神話傳說,要麽是正面來表現對月亮的喜愛,為喜愛之情加上壹絲浪漫的色彩,要麽是從反面來寫。思路也很簡單,既然主題已經確定,那所有的手法、內容都要為中心服務,只要抱住這壹點,就很好答了。

答案仍然是兩部分:第壹是神話傳說本身:這些神話傳說,寫出了自古以來人們對月亮的期盼與喜愛之情,

第二點是對文章主旨、內容的作用:作者利用神話傳說豐富了文章意蘊,帶來了壹種浪漫主義的色彩。

參考答案:通過這些神話傳說,闡明了“天地也有其殘缺”的道理。 (2分) 利用這些神話傳說豐富了文章內容,營造了古樸、悠遠的意境(或增強了文章的神秘感,或增強了文章的文采)。 (2分)

比較壹下兩個答案,妳也可以發現:要點基本壹樣,也就是基本分、要點分不會丟,只是在具體的文字組織上可能會有區別。

21.如何理解文章結尾“因為我們愛過圓月,讓我們也愛缺月吧——他們原是同壹個月亮啊!”這句話的含意?(4分)

解釋:理解句子含義,只要回歸原文,找到它的上下文,並且明確句子裏面的關鍵詞就可以了。

這壹句話在文章末尾,那它就帶有結尾的屬性:總結全文,升華主旨。所以考慮的時候還是要考慮文章主旨。同時,這壹句話的前面有這樣的表述:不要做壹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壹夕的賞月人吧!人生在世哪壹刻不美好圓滿?哪壹剎那不該頂禮膜拜感激歡欣呢?含義很明顯,就是說不要著眼於壹時、壹夕,人生總是美好的,每壹刻都是應該歡欣的。

這樣來說,本句中的“圓月”“缺月”不正是對應人生的美滿與不美滿麽?同壹個月亮不也正是說同壹個人生麽?

直接解釋的話:我們喜歡生活中的美好,也要喜歡生活裏的不如意,因為這些都是生活的壹部分。(原句解釋)讓我們對生活平和、樂觀的去對待生活的種種,不論是美好或是不如意。(拓展發揮)

參考答案:世間事物乃至人生,圓滿和完美只是相對的;圓滿、完美常和缺憾、不如意相伴(他們原是同壹個月亮)。(2分)我們對待事物或人生應多壹份理解、豁達和樂觀。 (2分)

22.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試舉兩例並作簡要賞析。(6分)

解釋:語言特點的話,平時多背壹些術語,像什麽清麗啊、明快啊、沈郁啊、飄逸啊等等。

這裏就不再詳細的說了。

22.①整篇文章的語言,寓華麗於古樸、平實之中,又於古樸、平實之中見哲理。(2分) 如“真正的圓存在於理念之中,而不在現實世界裏。”“只因我們相信殘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來,讓人讀後如坐春風。(舉例分析1分,恰當即可) ②文章善於運用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節律美和詩意美。(2分)如“在出生的綠芽嫩嫩怯怯地探頭出土時,花已暗藏在那裏……”壹段充分利用擬人和排比,語言生動;細細品來,滿口生香。(舉例分析1分,恰當即可)

補充了下,希望能夠對妳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