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辛棄疾詞的風格

辛棄疾詞的風格

辛棄疾詞的風格

辛棄疾的詞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而且風格多樣,技法高超,藝術特色鮮明。其壹是善於創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壯的聲勢,表現出慷慨豪邁的風格。把自己堅定的抗戰決心,熾熱的愛國熱情,頑強的鬥爭精神,豪邁的英雄氣概,熔鑄在宏大的意境中,構成了他愛國詞最突出的基調。如〈破陣子〉中,先聽其聲“夢回吹角連營”;“馬作的盧飛快”等等,再看其勢“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氣勢,氣吞山河,威勢凜然,將蘇軾以來的豪放詞風推向了高峰。其二是善於運用奇特的想象,誇張和比興寄托手法,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偉壯美的理想。如“青山欲***高人語,聯翩萬騎來無數”這種浪漫主義筆調,不僅給他的詞增添了雄奇瑰麗的色彩,而且使詞人在現實的憤懣中獲得了精神上的慰藉與解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三是善於運用具有特色的語言和各種不同的手法,打破詞固有的傳統形式和格律束縛,表現出大膽的創新精神,繼承了蘇軾“以詩為詞”的革新精神,使詞的藝術形式更加解放,更加豐富多采。這種創新精神,突出表現在語言個謀篇布局上。如“些底子,誤人哪,不成真個不思家”。其四是善於博采眾家之長,表現出風格的多樣化,使婉約詞與豪放詞有機結合成為壹體,渾然無痕。如〈摸魚兒〉總之辛棄疾筆下沒有不可描繪的事物,沒有不可表達的意境,沒有不可運用的手法,他以大膽創新的精神賦予了詞抒情,狀物,記事,議論的多種功能,使詞這種文學樣式獲得了空前的藝術力量,從而使辛詞成為雄視詞壇的典範。

辛棄疾寫作風格和特點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詞人,他發揚蘇軾豪放風格,作品內容更加廣闊,後人並稱“蘇辛”。

辛棄疾出生於南宋高宗紹興十年,那時濟南已經被金朝占領了12個年頭。由於父親去世得早,辛棄疾是由祖父撫養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響,辛棄疾自幼就立誌抗金復國,並進行了切實的行動。

金的殘酷統治,使北方人民紛紛舉起義旗。久懷復國壯誌的辛棄疾也組織兩千多人揭竿而起,後來加入了耿京的義軍,並在軍中擔任掌書記。

義軍的壹個頭領張安國在辛棄疾前往南方和南宋政權聯系時,殺害了義軍首領耿京,並投降了金朝。聞此消息,辛棄疾決心捉拿張安國,他率領50人,騎馬深入敵後,在5萬人的軍營中活捉了叛徒張安國,並率領反正的士卒,擊退追趕的金兵,日夜兼程,進入南宋境內。這壹事件,轟動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氣,博得了愛國人士的稱贊。

不過,南宋統治者只求偏安壹隅,根本不願接受辛棄疾等主戰派的意見,因此,辛棄疾回歸南宋後並未被重用,只被授予壹個閑職。但是辛棄疾十分關心國家的命運,壹直註視著時局的發展。他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具體分析了宋金對峙形勢,就抗金復國的戰略部署,寫成著名的《禦戒十論》進奏孝宗趙容。由於主和派在朝廷掌權,《十論》並未被孝宗采納。

現實的挫折未能使辛棄疾放棄恢復中原的理想。他後來又寫成《九議》送給主戰的右丞相虞允文。但是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把持下,辛棄疾的積極進取的戰鬥綱領壹再受到冷落。

辛棄疾在南宋朝廷歷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撫使,後罷官在江西上饒長期閑居。

任職地方的辛棄疾辦事果敢,剛正不阿,得到百姓和壹些正直的人的贊賞,但也引起壹些官僚頑固派的嫉恨和反對。在浮浮沈沈的仕途中,辛棄疾被接二連三地降職罷官。民族和國家的興亡,總在撥動他的心弦。在沈重的壓力下,他使用“詞”來作武器,抒發心聲。

辛棄疾的詞以愛國主義為基調,充滿著戰鬥精神。在詞中,他強烈要求恢復國家統壹,揭露批判了南宋統治集團茍且偷安、投降誤國的嘴臉,他還熱情歌頌抗戰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鬥爭。在閑暇生活中,他還抒寫了有誌無成的苦悶,以及農村動人的風光。

辛棄疾現存詞620多首,數量上超過了他的前輩和同時代的作家;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取得十分傑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樂》、《破陣子》、《水龍吟》等,並有《稼軒長短句》存世。

1203年,辛棄疾64歲的時候,傳來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為現實的形勢迫使南宋需要采取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壹直堅持抗金的辛棄疾。

辛棄疾先後任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積極籌備北伐。為了掌握敵情,他多次派人去金偵察,並把搜集來的情況匯集記錄,以作日後北伐之用;但是由於與當權者意見不壹,辛棄疾又在北伐前夕被剝奪了壹切官職。嚴酷的現實,使辛棄疾為國獻身的理想破滅了。

雖然後來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但他已重病在身,無法實現抗金復國的抱負了。1207年9月,辛棄疾悲憤地“大呼殺賊數十”,淒然地離開了人世。

辛棄疾的代表作《稼軒長短句》又名《辛棄疾長短句》、《稼軒詞》,***20卷。辛棄疾的詞主要表現他恢復中原的雄心壯誌,還有不能施展抱負的滿腔忠憤和滿懷郁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表達渴望祖國山河統壹的願望。在《滿江紅》中,詩人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其中就包含著對廣闊中原地區的懷念:“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裏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正是由於這種思念之情,常使作者心情激蕩,“舉頭西北望浮雲,倚天萬裏須長劍”,表達了詞人提戈躍馬、澄清中原的雄心。在《破陣子》中,那位“醉裏挑燈看劍”的壯士,其實就是詞人自己的寫照,“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展現了作者當年在抗金戰場上叱咤風雲的英雄氣概,剖露了統壹河山、立功沙場的理想抱負。

辛棄疾還表達了他對昏暗庸弱的南宋王朝的憤慨,對他們置國家於不顧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詞人把破壞統壹大業的主和派比做吸人鮮血的蚊子,“壹餉聚飛蚊,其響如雷”;比做昏暗的塵土,“俯人間,塵埃野馬”;比做遮蔽光輝的浮雲,“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在《摸魚兒》中,詞人則忍不住嚴厲地斥責他們“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警告那些勢焰正熾的當權者和胡作非為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描繪江南農村的秀麗風光,表現寧靜樸素的農村生活。在《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中,詞人為我們展現了當時農村歡歌笑語的勞動場面。則表達了詞人對官場風雨的厭惡和對自由樸素之美的向往。

辛棄疾是著名的愛國詞人,在報國無路、恢復中原無望的情況下,將全部才情傾註於詞,在詞的題材、意境、風格、技巧上都取得了成就,是南宋最傑出的詞人。

辛詞向以豪放著名,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大多寫得悲壯激昂。詞中“他年要補天西北”的報國宏願,“馬革裹屍當自誓”的戰鬥誓言,都貫註著慷慨激烈的悲壯蒼涼的感情,體現出豪爽的英雄本色。

辛棄疾創造了雄奇闊大和瑰麗奇偉的意境。辛棄疾的戰鬥經歷、報國宏願,以及過人的才識、膽略、豪氣,使他在詞裏所表現的往往是闊大的場面、飛動的形象。比如,他寫群山是“疊嶂西馳,萬裏回旋,眾山欲東”;寫江潮是“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形容雪景是“千裏玉鸞飛”;描繪長橋是“千丈晴虹”,不僅色彩鮮明,動態宛然,而且畫面開闊無比。

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也使辛棄疾常馳騁在浪漫主義想象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對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如在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轉動的金波、重磨的飛鏡、乘風升天行的神遊、斫卻月中桂的壯舉,構成壹幅奇異瑰麗的藝術境界。

在語言運用上,辛棄疾亦有著高超的能力,他打破詞與詩文的界限,善於融詩文人詞。如《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白發空垂三千丈”把李白詩用於詞中,渾成自然。另外,他的詞語不僅豪放,而且語言或慷慨,或清麗,或委婉,風格多樣,不拘於壹體壹式。

辛詞中用賦體敘事或直抒其情的作品不少,但更多的是熔描寫、敘事、抒情為壹爐,縱橫揮灑,筆墨飛舞,充分顯示出筆力跌宕不羈的特點。然而,遭忌受讒的孤危地位,又常使他滿腔憤郁不能盡情吐訴,只能隱約其辭,曲折而言,采用比興手法,於芳菲淒婉之中,寄悲怨憤激之情。

南宋的大多數詞人都受辛棄疾的影響,形成了壹個貫穿整個南宋時期的辛棄疾詞派。清朝陳維崧,還有近代的梁啟超,也都明顯受到辛棄疾創作風格和愛國激情的影響。

辛棄疾的不同風格的詞

辛棄疾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

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

如《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水調歌頭》、《滿江紅》等,表現了恢復祖國統壹的豪情壯誌;

《駕新郎》、《菩薩蠻》、《破陣子》等,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鬥爭的贊揚.

《水龍吟》、《摸魚兒》、《賀新郎》、《鷓鴣天》、《永遇樂》等,表現對南宋朝廷屈辱茍安的不滿和壯誌難酬的憂憤.

這些作品大都基調昂揚,熱情奔放.

此外,其描寫農村景物和反映農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樂》、《西江月》、《玉樓春等,都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詞,如〈醜奴兒〉、〈青玉案〉等,寫得儲蓄蘊藉,言短意長.

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壹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

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壹格,沈郁、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

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象,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托.

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

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

辛棄疾的詩是什麽風格

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詩人辛棄疾的創作風格,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概況

辛棄疾,是開壹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壹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壹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辟入裏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余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壹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壹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壹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壹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壹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壹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誌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壹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誌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礪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沈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思想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壹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誌無處可用,表現在詞裏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誌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壹步擴大了題材範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他將豪放詞推幟至壹個頂峰。

在抒發報國之誌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鬥牛。對那些與自己壹樣勇於報國的誌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壹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沈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裏,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鬥,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壹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醜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壹條茍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壹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_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誌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沈沒的心靈。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當代註本以鄧廣銘先生作的《稼軒詞編年箋註》最為流行。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創作風格及對後世的影響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詞人,他發揚蘇軾豪放風格,作品內容更加廣闊,後人並稱“蘇辛”。

辛棄疾出生於南宋高宗紹興十年,那時濟南已經被金朝占領了12個年頭。由於父親去世得早,辛棄疾是由祖父撫養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響,辛棄疾自幼就立誌抗金復國,並進行了切實的行動。

金的殘酷統治,使北方人民紛紛舉起義旗。久懷復國壯誌的辛棄疾也組織兩千多人揭竿而起,後來加入了耿京的義軍,並在軍中擔任掌書記。

義軍的壹個頭領張安國在辛棄疾前往南方和南宋政權聯系時,殺害了義軍首領耿京,並投降了金朝。聞此消息,辛棄疾決心捉拿張安國,他率領50人,騎馬深入敵後,在5萬人的軍營中活捉了叛徒張安國,並率領反正的士卒,擊退追趕的金兵,日夜兼程,進入南宋境內。這壹事件,轟動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氣,博得了愛國人士的稱贊。

不過,南宋統治者只求偏安壹隅,根本不願接受辛棄疾等主戰派的意見,因此,辛棄疾回歸南宋後並未被重用,只被授予壹個閑職。但是辛棄疾十分關心國家的命運,壹直註視著時局的發展。他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具體分析了宋金對峙形勢,就抗金復國的戰略部署,寫成著名的《禦戒十論》進奏孝宗趙容。由於主和派在朝廷掌權,《十論》並未被孝宗采納。

現實的挫折未能使辛棄疾放棄恢復中原的理想。他後來又寫成《九議》送給主戰的右丞相虞允文。但是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把持下,辛棄疾的積極進取的戰鬥綱領壹再受到冷落。

辛棄疾在南宋朝廷歷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撫使,後罷官在江西上饒長期閑居。

任職地方的辛棄疾辦事果敢,剛正不阿,得到姓和壹些正直的人的贊賞,但也引起壹些官僚頑固派的嫉恨和反對。在浮浮沈沈的仕途中,辛棄疾被接二連三地降職罷官。民族和國家的興亡,總在撥動他的心弦。在沈重的壓力下,他使用“詞”來作武器,抒發心聲。

辛棄疾的詞以愛國主義為基調,充滿著戰鬥精神。在詞中,他強烈要求恢復國家統壹,揭露批判了南宋統治集團茍且偷安、投降誤國的嘴臉,他還熱情歌頌抗戰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鬥爭。在閑暇生活中,他還抒寫了有誌無成的苦悶,以及農村動人的風光。

辛棄疾現存詞620多首,數量上超過了他的前輩和同時代的作家;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取得十分傑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樂》、《破陣子》、《水龍吟》等,並有《稼軒長短句》存世。

1203年,辛棄疾64歲的時候,傳來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為現實的形勢迫使南宋需要采取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壹直堅持抗金的辛棄疾。

辛棄疾先後任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積極籌備北伐。為了掌握敵情,他多次派人去金偵察,並把搜集來的情況匯集記錄,以作日後北伐之用;但是由於與當權者意見不壹,辛棄疾又在北伐前夕被剝奪了壹切官職。嚴酷的現實,使辛棄疾為國獻身的理想破滅了。

雖然後來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但他已重病在身,無法實現抗金復國的抱負了。1207年9月,辛棄疾悲憤地“大呼殺賊數十”,淒然地離開了人世。

辛棄疾的代表作《稼軒長短句》又名《辛棄疾長短句》、《稼軒詞》,***20卷。辛棄疾的詞主要表現他恢復中原的雄心壯誌,還有不能施展抱負的滿腔忠憤和滿懷郁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表達渴望祖國山河統壹的願望。在《滿江紅》中,詩人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其中就包含著對廣闊中原地區的懷念:“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裏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正是由於這種思念之情,常使作者心情激蕩,“舉頭西北望浮雲,倚天萬裏須長劍”,表達了詞人提戈躍馬、澄清中原的雄心。在《破陣子》中,那位“醉裏挑燈看劍”的壯士,其實就是詞人自己的寫照,“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展現了作者當年在抗金戰場上叱咤風雲的英雄氣概,剖露了統壹河山、立功沙場的理想抱負。

辛棄疾還表達了他對昏暗庸弱的南宋王朝的憤慨,對他們置國家於不顧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詞人把破壞統壹大業的主和派比做吸人鮮血的蚊子,“壹餉聚飛蚊,其響如雷”;比做昏暗的塵土,“俯人間,塵埃野馬”;比做遮蔽光輝的浮雲,“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在《摸魚兒》中,詞人則忍不住嚴厲地斥責他們“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警告那些勢焰正熾的當權者和胡作非為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描繪江南農村的秀麗風光,表現寧靜樸素的農村生活。在《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中,詞人為我們展現了當時農村歡歌笑語的`勞動場面。則表達了詞人對官場風雨的厭惡和對自由樸素之美的向往。

辛棄疾是著名的愛國詞人,在報國無路、恢復中原無望的情況下,將全部才情傾註於詞,在詞的題材、意境、風格、技巧上都取得了成就,是南宋最傑出的詞人。

辛詞向以豪放著名,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大多寫得悲壯激昂。詞中“他年要補天西北”的報國宏願,“馬革裹屍當自誓”的戰鬥誓言,都貫註著慷慨激烈的悲壯蒼涼的感情,體現出豪爽的英雄本色。

辛棄疾創造了雄奇闊大和瑰麗奇偉的意境。辛棄疾的戰鬥經歷、報國宏願,以及過人的才識、膽略、豪氣,使他在詞裏所表現的往往是闊大的場面、飛動的形象。比如,他寫群山是“疊嶂西馳,萬裏回旋,眾山欲東”;寫江潮是“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形容雪景是“千裏玉鸞飛”;描繪長橋是“千丈晴虹”,不僅色彩鮮明,動態宛然,而且畫面開闊無比。

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也使辛棄疾常馳騁在浪漫主義想象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對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如在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轉動的金波、重磨的飛鏡、乘風升天行的神遊、斫卻月中桂的壯舉,構成壹幅奇異瑰麗的藝術境界。

在語言運用上,辛棄疾亦有著高超的能力,他打破詞與詩文的界限,善於融詩文人詞。如《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白發空垂三千丈”把李白詩用於詞中,渾成自然。另外,他的詞語不僅豪放,而且語言或慷慨,或清麗,或委婉,風格多樣,不拘於壹體壹式。

辛詞中用賦體敘事或直抒其情的作品不少,但更多的是熔描寫、敘事、抒情為壹爐,縱橫揮灑,筆墨飛舞,充分顯示出筆力跌宕不羈的特點。然而,遭忌受讒的孤危地位,又常使他滿腔憤郁不能盡情吐訴,只能隱約其辭,曲折而言,采用比興手法,於芳菲淒婉之中,寄悲怨憤激之情。

南宋的大多數詞人都受辛棄疾的影響,形成了壹個貫穿整個南宋時期的辛棄疾詞派。清朝陳維崧,還有近代的梁啟超,也都明顯受到辛棄疾創作風格和愛國激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