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壹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有DISCO存在,不過那時侯沒有現在這麽瘋狂、這麽HIGH,充其量只不過是壹些節奏強勁壹些的音樂,DJ那時侯只是在幕後的節目主持,就好象現在廣播的主持壹樣。
1972年"Cherry Lips"樂隊的壹首"Playthe Funky Muisc"才能算是DISCO的真正起源。這種音樂風格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馬上受到廣大青年朋友的青睞,後來被命名為 “Funky”,壹直到現在還深受人們的喜愛。而“DJ”則從幕後轉到了半幕後,參與了壹些演唱、音樂制作和演唱會的主持等幕前工作,還不能稱為專業的“DJ”。
到了1981年,壹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時代出現了--霹靂舞的時代。霹靂舞的壹直風格延續至今變成了大家知道的壹種風格。他們同樣源自黑人街頭音樂,有著同樣的特點--就是在97年風靡壹時的“RAP”。“DJ”在1981年便正式有幕後轉到前臺,負責在各種音樂中挑選出適合的音樂放給客人們聽。當時還沒有CD啦、LD啦,DJ只是在玩壹些叫做“Record”就是我們稱之為膠木碟或唱片(我們專業叫大盤)的東西。
講到這裏我必須講壹下壹個DJ必需的東西---唱盤機的發展,不要以為這無關緊要,沒有唱盤機就不會有DJ的存在。“Technics”公司是到現在還在唱盤機制造業中的龍頭,沒有壹個DJ會不知道這家公司開發制造的膠帶式唱機和壹直到現在的石英式唱機,但鮮為人知的是“Technics”早在1979年就出產了第壹臺專業的唱機,為DJ這壹特殊的行業奠定了基礎。
在八十年代初,DJ們還不會充分發揮唱機的優點,只是機械的操作。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不知誰發明了壹種叫做scratching records(我也不知道怎麽向妳們解釋,只好按我們的行話叫做“搓碟”。就是現在妳們見到DJ在不斷搓壹張唱盤,配合節拍發出吱吱吱的聲音。)的玩法,把DISCO推向了它第壹個高潮。之後,DISCO在卡拉OK出現的強力沖撞之下消沈了數年,在95、96年又以訊雷不及掩耳之勢再次席卷世界,它又回來了。
現在,我認為是DISCO以及DJ的全盛時期,各種新風格的音樂層出不窮,搓碟的手法越來越不可思議。DJ這兩個字已經代表了最新、最勁、最毒、最HIGH的Muisc
舞曲
wuqu
舞曲
dance music
根據舞蹈節奏寫成的器樂曲或聲樂曲。由於時代、
民族特點和功能、用途的不壹而有多種類型。壹般舞曲
都具有特性鮮明的節奏。不少舞曲(特別是民間舞曲)
還要求由某些特殊的樂器或唱法演奏和演唱。在舞曲裏,
某種典型的節奏型貫串始終。這種典型的節奏型,正是
區別各種舞曲的最重要的標誌。
在原始社會中,舞蹈與音樂、詩歌是結為壹體的,由
於物質生產條件和藝術水平的低下,音樂十分簡單(多
為原始的歌唱或打擊樂器的敲打)。在西方,舞蹈於古
希臘首先發展成為壹門獨立的藝術。中世紀早期,由於
教會的激烈反對,舞蹈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力。1300年
左右,在音樂理論家若阿內斯·德格羅謝奧所撰寫的論
文中,始有關於舞曲斯丹蒂佩斯(壹種吟唱詩人所唱的
舞蹈歌曲)和杜克梯亞(壹種只奏不唱的舞蹈樂曲)的
記載。在13世紀後期的經文歌中,又有舞曲旋律出現在
男高音聲部中的情況。
西方的舞蹈音樂於15世紀進入它的第1個繁榮期,這
是由於當時的歐洲宮廷熱衷於此的緣故。到16世紀,在
琉特和鍵盤合奏音樂中,出現了包括前舞、後舞兩首速
度不同的舞曲所組成的成對舞曲(如意大利的帕薩梅佐
-薩爾塔雷洛、英國的帕凡-加亞爾德等)。與此同時,
德國的阿勒芒德、法國的庫朗特、西班牙的薩拉班德和
意大利或英國的吉格開始躍升為重要的舞曲體裁,並在
17世紀中葉由前、後舞的對比原則,發展成為由4首舞曲
組合而成的“古典組曲”。這壹時期,壹批來自法國民
間的舞曲(布雷、帕斯皮耶、裏戈東等),在法國宮廷
裏得到了藝術加工。其中最重要的為小步舞曲。
18 世紀是小步舞曲流行的時代,也是蘇格蘭舞曲、
連德勒舞曲等在維也納得到重要發展的時代。19世紀盛
極壹時、雄踞社交舞曲主導地位的圓舞曲,就是從連德
勒舞曲發展演變而來的。19世紀30~50 年代,馬祖卡、
波爾卡、加洛普、波洛奈茲等舞曲在歐洲得到廣泛流傳。
民族樂派興起後,又有許多民族舞曲體裁被作曲家們所
發掘和重視。其中,西班牙的塞吉迪亞、霍塔、凡丹戈
等為人們所普遍矚目,並被專業音樂家所運用。進入20
世紀後,拉丁美洲和美國的不少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探
戈、倫巴、桑巴、康加、狐步舞曲、壹步舞曲、查爾斯
頓等),又在世界許多國家風行。
舞曲的種類繁多,有各種分類方法。現按古典舞曲、
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分類,主要體裁有:
古典舞曲 流行於16、17世紀的舞曲,到了17、18
世紀時,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為純器樂曲。最常見的有:
阿勒芒德 意為“日耳曼的”。起源於德國。速度
適中地緩慢。4拍子,常起於第4拍的弱部。旋律流暢而
多裝飾,采取平均的節奏,織體傾向於主調化。常用作
古典組曲的第1樂章,近似前奏曲。
庫朗特 有法國式和意大利式兩種:法國式庫朗特
的速度適中地快,3拍子,常從第3拍的弱部開始,含有
壹長壹短的附點節奏,在每 1段落的結尾中,常把3/2拍
子和6/4拍子結合在壹起,有時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優
勢,織體比較復調化;意大利式庫朗特速度較快,3拍子
(3/8或3/4),旋律流動,有如奔跑(“庫朗特”有“跑”的
意思)。兩種庫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組曲的第2樂章。
薩拉班德 16世紀初由東方傳入西班牙,原是壹種
有色情動作的舞蹈。16世紀末傳入法國後逐漸變得莊重
緩慢。3拍子,第2拍常為長音符。旋律富於裝飾,用主
調織體寫成。常用於古典組曲的第 3樂章。17、18世紀
的聲樂曲亦常采用薩拉班德的體裁,G.F.亨德爾的歌劇
《裏納爾多》中的《讓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吉格 起源於意大利,壹說起源於英國。速度很快。
3/8、6/8或12/8拍子。富有歡快活躍的情趣。常用模仿復調
的織體,類似賦格。第2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賦格的寫
法。常用於古典組曲的末樂章。
帕凡和加亞爾德 壹譯孔雀舞和快活舞。兩者都起
源於意大利,16世紀流行於英國。帕凡是莊嚴緩慢的2拍
子舞曲,加亞爾德是活潑快速的 3拍子舞曲。加亞爾德
是繼帕凡而起的後舞曲,兩者在速度上、節拍上和性格
上形成鮮明的對比。17世紀中葉以後,作為舞蹈音樂漸
不流行,而成為純器樂曲。
帕薩梅佐和薩爾塔雷洛 壹對意大利古老舞曲,帕
薩梅佐是近似帕凡的 2拍子舞曲,較帕凡稍快。薩爾塔
雷洛是帕薩梅佐的後舞,用同壹主題而處理成快速的3拍
子。另有壹種3/8或6/8拍子的薩爾塔雷洛,是壹種活潑的、
有跳躍動作的舞蹈,近似塔蘭泰拉。
塔蘭泰拉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意大利的
塔蘭托港有壹種蜘蛛,名叫塔蘭圖拉,相傳人被這種蜘
蛛咬了要生熱病,患者須跳狂熱的舞蹈才能痊愈,舞曲
由此得名。塔蘭泰拉為3/8或6/8拍子,速度很快,采用連
續不斷的平均快速節奏,有如無窮動。
西奇利亞諾 壹譯西西裏舞曲。大約起源於意大利
西西裏島的壹種古老舞曲,6/8或12/8拍子,速度徐緩,近似
田園曲。18世紀作曲家常用作組曲和奏鳴曲的慢樂章。
小步舞曲 原為法國民間的 3拍子舞曲,因舞步極
小而得名。17世紀後半葉為路易十四的宮廷作曲家J.-B.
呂利所采用,因而傳入宮廷,成為速度從容,風格典雅
的宮廷舞曲。在17、18世紀的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
布雷、帕斯皮耶、盧爾等舞曲,是插入薩拉班德和吉格
之間的不固定樂章。這些舞曲的中間部分常由 3件木管
樂器演奏(如J.S.巴赫《第壹樂隊組曲》中的布雷舞曲),
故稱“三聲中段”。18世紀後半葉起,小步舞曲被用作
奏鳴曲、室內樂、交響曲等套曲的第 3樂章,速度較前
加快,性格也更為活潑。
加沃特 原為法國民間舞曲,後傳入宮廷。中速。
4/4或2/2拍子,常起於後半小節。中間部分是“風袋管舞
曲”,常出現模仿風袋管低音的持續音。
布雷 起源於法國的雙拍子舞曲,與加沃特相似,但
從第4個四分音符(不是第2個二分音符)開始。
帕斯皮耶 流行於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舞曲,速度
較快,3/8或3/4拍子,起於弱拍。
盧爾 用風袋管伴奏的法國鄉村舞曲(盧爾原是17
世紀前壹種風袋管的名稱)。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
加重。
裏戈東 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古老舞曲,17世紀傳
入宮廷。速度較快,2/4或4/4拍子,起於弱拍。
波洛奈茲 壹譯波蘭舞曲。原為波蘭民間的行列舞
曲,16世紀末傳入宮廷。相傳法國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
於1573年即位為波蘭王,在慶典行列進行時演奏了波洛
奈茲。17、18世紀成為獨立的器樂曲,偶用於組曲中。
F.F.肖邦用此體裁作有鋼琴曲16首,以寄托其愛國思想。
波洛奈茲的特點為:3/7拍子,起於強拍,樂句常結束於
第3拍,大都莊嚴徐緩,或用中等速度;但肖邦的波洛奈
茲速度較快,富於熱情。
福爾拉納 情趣歡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
子。18世紀偶用於組曲中,近似吉格。
帕薩卡利亞和恰空 起源於西班牙(壹說帕薩卡利
亞起源於意大利)的 3拍子慢板舞曲,16、17世紀時傳
至歐洲各國,成為壹種鍵盤樂曲。大多用小調寫成,以
4~8小節的固定低音為基礎,進行連續變奏。兩者結構
相似,以至難於區別。
福利亞 起源於葡萄牙的 3拍子舞蹈歌曲。結構近
似恰空和薩拉班德。流傳於14世紀。17世紀後半葉在法
國被用於芭蕾場面中。18世紀流傳更廣,常被寫成炫技
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有壹個福裏亞曲調,
從16世紀初到20世紀,曾被許多作曲家用作主題,寫成
各種作品(大多為變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A.科雷利
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鳴曲》和С.В.拉赫瑪尼諾夫的《科
雷利主題變奏曲》。F.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也采
用了這個曲調。
民族舞曲 各民族、各地區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
民間舞曲,現在還用作舞蹈音樂,同時也可用作獨立器樂
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壹些是比較古老的舞曲。如:
凡丹戈 流行於西班牙民間的3拍子或6拍子的歡快
舞曲。常常載歌載舞,用吉他和響板伴奏。18世紀末 ,
C.W.格魯克、W.A.莫紮特等曾將
其用於歌劇和芭蕾作品中。
塞吉迪亞 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古老舞曲,至
今還很流行。3拍子,近似博萊羅,但速度更快。常常載
歌載舞,用吉他和響板伴奏,響板打著的節奏。
博萊羅 起源於民間的西班牙 3拍子舞曲。舞者打
著響板,扭動手臂,成對地載歌載舞。響板不斷打出
的節奏。M.拉韋爾按此體裁寫成的管弦樂曲極為有名。
阿瓦內拉 壹譯哈巴涅拉。由非洲黑人傳入古巴,
並由古巴傳入西班牙的 2拍子舞曲。其典型節奏與探戈
相同。
霍塔 西班牙民間舞曲。流傳於阿拉貢、加泰羅尼
亞、巴倫西亞等地。快速,□或□拍子,節奏生動,情
緒活躍。多由人聲演唱並伴以吉他、曼多林、響板等樂
器。
馬拉加尼亞 壹譯馬拉加舞曲。西班牙安達盧西亞
民間雙人舞曲。快速,□或□拍子。
桑巴 巴西民間的壹種 2拍子舞曲,以富於切分節
奏為其特色。有兩種類型:鄉村型的桑巴急速強烈,與
巴圖克相似;城市型的桑巴,由瑪希謝演變而來,速度
中庸而較少強烈的切分音。桑巴是裏約熱內盧狂歡節中
最富有特色的音樂舞蹈之壹,並作為社交舞蹈而流傳全
球。
康加 古巴民間舞曲。起源於非洲。在拉丁美洲許
多國家均流行。的節奏型貫串全曲。
法朗多爾 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民間舞曲。6 拍子,
活潑歡快。舞者列成長隊,手挽著手或拉著手帕,魚貫
而舞。
連德勒 奧地利和德國的民間舞曲,因起源於連德
爾(奧地利埃姆斯河北地區)而得名。3拍子,速度慢於
圓舞曲,為圓舞曲的前身。舞蹈時1步1拍,舞步均勻而
嫻靜。
波爾卡 19世紀30年代創始於波希米亞(今捷克西
部)的壹種圓舞,40年代傳遍歐洲各國。2/4拍子,速度
較快,典型的節奏為
富利安特 波希米亞的民間對舞。源出於拉丁文fu
ria(意為狂熱)。節奏活躍奔放,常常交替運用 3拍子
和2拍子。
索塞茨卡 波希米亞的民間圓舞。速度較慢,節奏
流暢,近似連德勒。常用於富利安特之後。
恰爾達什 匈牙利民間舞曲。包含慢而憂郁的“拉
舒”和快而熱烈的“弗裏斯”兩部分,前者2/4或8/4拍子,
後者2/4拍子。李斯特是在作品中采用這壹體裁的第 1個
匈牙利作曲家。他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按照恰
爾達什的格調寫成的。
馬祖爾 起源於波蘭馬索維亞地區的民間舞曲。3拍
子,常用的節奏。熱情、活潑而有騎士風度。用此體
裁寫成的作品稱“馬祖列克”。肖邦發展了這壹體裁,
作有鋼琴曲52首,稱“馬祖卡”。現馬祖卡已成為馬祖
爾和馬祖列克的通稱。
庫亞維亞克和奧別列克 近似馬祖爾的波蘭民間舞
曲,兩者都比馬祖爾輕快活躍。庫亞維亞克的旋律比較
流暢。奧別列克每兩小節的第3拍有1個重音。肖邦在馬
祖卡中,把這兩種舞曲和馬祖爾融合在壹起。
克拉科維亞克 波蘭民間舞曲,因起源於克拉科夫
而得名。2拍子。情緒活潑,多切分音,典型的節奏是
科洛 南斯拉夫民間舞曲。其舞蹈為集體的群舞,
與俄羅斯的輪舞相似,在波蘭、烏克蘭亦很常見。保加
利亞的霍羅、羅馬尼亞的霍拉與科羅均相類似。此種舞
曲多由民間樂器演奏,也有不用樂器而由人聲演唱者。
科羅有多種類型,其主要區別在於速度的快慢不同。
霍羅 保加利亞民間輪舞。為2/4、5/16、7/16、9/16或11/16
拍子,快速或中等速度,用風袋管等民間樂器演奏。
霍拉 羅馬尼亞和蘇聯摩爾達維亞的壹種民間輪舞。
為□或□拍子,通常速度徐緩,格調平穩。常用小提琴、
風袋管、橫笛等樂器組成的民間小樂隊演奏。
哈靈 挪威民間舞曲。因來源於挪威南部地區哈靈
河谷而得名。此種舞曲亦流傳於瑞典。特點為:2/4或6/8
拍子,用挪威民間的壹種弓弦樂器演奏。E.格裏格在創
作中曾采用過此種體裁。
特列帕克 俄羅斯民間舞曲,2拍子,情緒歡快奔放,
時時發出蹬足聲。
戈帕克 烏克蘭2拍子民間舞曲。源出烏克蘭語rо
пати(跳躍),因舞蹈動作有大步的跳躍。M.П.穆索爾
斯基的歌劇《索羅欽斯克集市》第 3幕中的戈帕克是著
名的曲例。
社交舞曲 社交舞蹈(又稱交際舞或交誼舞)的音
樂,由民間舞曲演變而成。用於交誼舞會,也可以寫成
獨立的器樂曲。社交舞曲因時代而變遷,重要的社交舞
曲有:
對舞曲 因舞者面面相對而得名。起源於英國,流
傳於法國和德國。2/4或6/8拍子,情緒歡快活潑,蘇格蘭舞
曲是對舞曲的壹種。從19世紀初開始,逐漸讓位於方陣
舞曲和圓舞曲。
方陣舞曲 起源於法國,盛行於拿破侖帝國時期的
交際舞曲。因舞者4人1組,兩人相對,構成方陣而得名。
1816年後,先後傳入英國和德國。分 5段,交替著6/8和
2/4拍子,分別稱為長褲舞、夏舞、母雞舞、特蘭尼斯舞、
牧羊女舞。在流傳過程中,加洛普(始於19世紀20年代
的壹種有跳躍動作的 2拍子快速圓舞)也被吸收到方陣
舞中來,成為它的壹部分。
圓舞曲 壹譯華爾茲。18世紀末由連德勒演變而成。
19世紀的圓舞發展成兩種主要類型:①維也納圓舞,又
稱快圓舞或滑圓舞,舞者按每小節3步或2步的節奏旋轉
滑行,並左右轉動著頭和身體。②法國圓舞,由3/8(或
3/4)拍子的慢圓舞、6/8拍子的跳圓舞和快圓舞組成,速
度依次逐漸加快,後兩種圓舞有跳躍的動作。現代舞會
中的圓舞,是壹種中等速度的維也納圓舞。圓舞曲的旋
律平滑流暢,嫵媚動人。和聲的特點是每小節 1個和弦,
由強拍的低音和其余兩拍的“和弦塊”交替著。J.施特
勞斯父子和J.蘭納是維也納圓舞曲最著名的作曲家。他
們所作的圓舞曲多由數首短小圓舞曲連綴構成,形成壹
種套曲式的結構,稱圓舞曲套曲。肖邦、R.舒曼、J.勃
拉姆斯、李斯特的圓舞曲,是這壹體裁的藝術珍品,但
不以伴奏舞蹈為目的。
狐步舞曲 黑人木屐舞曲的壹種。1912年始於美國,
不久傳遍世界各國,成為最流行的交際舞曲。狐步舞最
初由長舞步和短舞步交替而成,4拍子或2拍子。不久發
展成壹種包含錯綜復雜、變幻不定的舞步的舞蹈,後來
又加進了查爾斯頓的痙攣性動作,並分裂為快狐步和慢
狐步兩種。
壹步舞曲 20世紀初產生於美國北部的壹種社交舞
曲。20年代起流傳全歐。快速,2/4拍子。後為速度較慢
的2步舞曲(即慢狐步舞曲)所取代。
查爾斯頓 1920年左右產生於美國的壹種社交舞曲。
其名稱可能與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的查爾斯頓城有關。
特點為:4/4節拍(有時為2/2),富於切分節奏。30年代
末流傳整個歐美,以後逐漸衰微,其部分因素為快速的
狐步舞曲所吸收。
探戈舞曲 阿根廷舞曲。20世紀初流行於南美,並
傳遍世界各國。步行速度,2拍子或4拍子。節奏似阿瓦
內拉而稍快。富於切分音。旋律和伴奏常構成交錯節奏。
倫巴舞曲 古巴舞曲。20世紀30年代起流行於美國
和歐洲各國。2拍子,包含復雜的切分音,不斷反復著4小
節的節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