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生無他嗜好,獨有山水緣。雍正元年作吏嶺外,由冀北抵粵南。川途萬裏,其間窮巖絕壑,勝跡遺蹤,尋歷殆遍。又幸大兒錫蕃蒞任江南,迎余就養。遂入新安,升黃山,遊白嶽(註2),泛秋浦,登九華之巔而望東海。自以為極天下之大觀而無憾矣。壬戌歲,大兒量移符離。符離,古戰場也。鮮山水,乏遺跡。耳目寥寂,遊興索然。聞有皇藏峪者,近在蕭邑。世傳高祖避祖龍處也。因往焉。
未至峪數裏,形勢濯濯。壹入山口,異境豁然。林樹陰翳,不見天日。峰巒巇嵲,異鳥飛鳴。行壹二裏,更覺窈然深遠。徑路曲折,但聞松竹之聲,與小橋流水,相為唱和。不數武(註3),右轉即寺門。寺僧宏濟前迎,與之談,頗有理致。自言居此已二十二年,寺中堂宇花樹,皆其手自經理者。因導余坐竹林中,清風徐來,泉聲聒耳。蒲葵在席,苦茗壹甌。當此之時,幾不知長安道上復何如也!
夫自有天地,便有山水。其卓然秀異者,四方騷人墨客登高作賦,遊覽題詩,名聲赫然,昭著天壤。而地非通衢,人客罕到。荒榛滿目,鼠竄狼嗥。更千百載不得壹露其奇者,何可勝道?!茲峪越在僻境中,有可玩。雖名未特聞,而釋子幽人,獨相與經營棲止,不忍聽其湮沒不傳。夫豈非茲峪之幸也哉?予既遠愧右軍,不能為蘭亭增重。而猶得於杖履之下,稍遂遊蹤,以視康樂之身在永嘉而大小龍湫未經寓目者,其亦容有間乎?故慕此山之幽邃秀雅,且喜老僧之靜悟潛修,而超然於塵俗之外也。於是乎記。
註1:王人傑,奉天海城縣人。《惠來歷代縣長考略》雍正二年(1724)至四年奉天王人傑任。系年據《雍正惠來誌》。王人傑,奉天人。舉人。康熙五十九年任潮陽知縣;再任潮陽令;雍正二年至四年調任惠來令。雍正三年夏秋間,惠來大水,田禾淹沒。四年又大水,米價騰貴,'鬥米價銀六錢三分,民多采樹皮草根以食,通邑紳衿裏民並商賈、婦女俱量力題粟賑濟。知縣王人傑、訓導梁煥綸暨紳士詣南郊文昌閣,自四月初壹起煮粥開賑,至六月下旬止,就食男女日以萬數,民賴以蘇。'(《雍正惠來 誌》卷十五《災祥》)'王人傑',《阮通誌》作'直隸海城'人。
2. 掩鼻記文言文閱讀答案
魏王遺楚王美人,楚王甚悅之。
夫人鄭袖知王悅愛之也亦悅愛之甚於王。衣服玩好,擇其所欲而為之。
王曰:“夫人知我愛新人也,其悅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夫人知王之不以己為妒也,因謂新人曰:“王甚悅愛子,然惡子之鼻。子見王,常掩鼻,則王長幸子矣。”
於是新人從之,每見王,常掩鼻。王謂夫人曰:“新人見寡人常掩鼻,何也?”對曰:“不知之也。”
王強問之,對曰:“頃常言惡聞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戒禦者曰:“王適有言,必亟從命。”
禦者因揄刀而劓美人。譯文編輯魏惠王贈給楚懷王壹個美女,懷王很喜歡。
懷王的夫人鄭袖,知道懷王寵愛新娶的魏女,所以表面上也很愛護這個新娶的美女。衣服首飾都挑她喜歡的送去;房間和家具也都選她喜歡的讓她使用。
似乎比楚王更喜歡她。楚王說:“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來博取丈夫的歡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
現在鄭袖明知寡人喜歡魏女,可是她愛魏女比寡人還要厲害,這簡直是孝子侍奉雙親,忠臣侍奉君主。”鄭袖知道楚王認定她不是嫉妒以後,就去對魏女說:“君王愛妳的美貌。
雖然這樣說,但是他討厭妳的鼻子。所以妳見了君王,壹定要捂住鼻子,則大王會長久寵幸妳。”
從此魏女見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對鄭袖說:“魏女看見寡人時,就捂住自己的鼻子,這是為什麽?”鄭袖回答說:“我不知道這件事。”
楚王說:“即使再難聽的話,妳也要說出來。”鄭袖說:“她像是討厭君王身上的氣味。”
楚王說:“真是個潑辣的悍婦!” 王,鄭袖,美女三人坐壹起,鄭袖於是先行告誡禦者說:王如果說了什麽,壹定要快速執行。王叫美女到他前頭,靠近他,幾次掩口,王十分生氣,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絕不寬赦。
3. 《梅園記》文言文閱讀題梅園記《道鄉集卷二十六》宋 鄒浩 原文及譯文供參考:
原文
嶺南多梅,土人薪視之,非極好事,不知賞玩。余之寓昭平也,所居王氏閣,後半山間,壹株圍數尺,高數丈,廣蔭四十步。余杜門不出,不見它植何如,問之土人,鹹謂少與此比。然此株正在王氏舍東,穿其下作路,附其身作籬,叢篁榛棘,又爭長其左右。余久為之動心,顧王氏拘陰陽吉兇之說,不敢改作。頃遇花時,但徘徊路側,徒倚籬邊,與之交樂乎天而已。欲延壹客飲壹杯,竟無班草處。
壹日坐閣上,聞山間破竹聲,惡聧觀焉。則王氏方且遵路増籬,以趨歲月之利。欣然曰:時哉!時哉!諭使辟路而回之,撤籬而遠之,視叢篁榛棘而芟夷之,環數百步,規以為圃,曾不頃刻,而梅已顒顒昂昂,立乎雲霄之上,如伊尹釋耒而受幣,如呂望投竿而登車,如周公別白於流言而袞衣繡裳。西歸之日,前瞻龍嶽,回矚仙宮,左顧魏壇,右盼佛子,其氣象無終窮,悉在梅精神之中矣。
夫天地,昔之天地也;山川,昔之山川也。而俯仰之間,隨梅以異,梅果異耶?果不異耶?梅雖無言,余知之矣。昔之晦,非梅失也,時也;今之顯,非梅得也,時也。人以時見梅,而梅則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故雖壽陽之妝,不以為濫;傅說之羮,不以為遭,而況區區管窺之異,又奚足壹吷於其前。姑與客飲酒。
梅園記《道鄉集卷二十六》宋 鄒浩 原文及譯文
譯文:
嶺南有很多梅樹,當地人把它看做薪柴,不是非常喜歡梅花的人,不懂得欣賞玩味。我旅居在昭平,住的地方是姓王人家的房子,屋後半山腰上,有壹株梅樹數尺環抱,有幾丈高,樹冠覆蔭範圍有四十步之廣。我平日閉門不出,沒見過其他梅樹長得如何,向當地人問起,都說很少有能和這株相比的。然而這株梅樹正在王氏房舍東面,(王氏)穿過樹蔭下鋪路,靠著梅樹身邊做籬笆,還有壹叢壹叢的竹子榛棘,也爭相生長在梅樹旁邊。我早就為這株梅樹動心了,然而看王氏拘束於陰陽吉兇的說法,不敢作出改變。不久遇上花開的季節,我只能在路旁徘徊流連,徒然地靠在籬笆邊上,和他壹起享受天然的快樂罷了。想要請位客人喝上壹杯,竟然找不到***坐談心的地方。
有壹天正坐在閣上,忽然聽到山間傳來砍竹的聲音,我就拄著拐杖去看看。原來是王氏正要沿著道路增設籬笆,以求以後更多的益處。我欣然道:“正好啊!正好啊!就勸說讓他們將道路繞過梅樹,把籬笆後撤後遠離梅樹,看到叢竹雜木就砍伐掉,這樣環繞梅樹數百步的範圍,圈劃起來成為壹個園圃,沒用多久,梅樹(看起來)就體貌端莊,器宇軒昂,挺拔卓立,直入雲霄了。看上去就像伊尹放下農具而接受禮物,呂望丟下魚竿而登上車子,就像周公辨清流言而穿上帝王服飾。後來我西行歸去的時候,前觀無盡山嶽蜿蜒如遊龍,回望無限景致動人若仙宮;再看這株老樹,左看道相隨,右看佛相伴,其中氣象無窮無盡,都在這株梅樹的精神之中了。
那天還是從前的天,山河還是以前的山河,而擡頭低頭之間,隨著梅花的變化而不同。梅果真有什麽不同吧?還是沒有什麽不同呢?梅樹雖然沒有說什麽,我懂得其中的原因了。從前黯然失色,不是梅的過錯,是時運啊:如今顯赫,也不是梅的功績,還是時運。人因為時運的不同來看梅樹,而梅樹的性格自有根本,從古到今本來就存在。所以壽陽公主以梅花裝扮自己,梅不以為是濫俗,傅說以梅調羮,梅不以為是劫難。更何況我狹窄片面的看法,又怎麽能夠在梅樹的面前發此微不足道的議論呢?還是姑且和客人喝喝酒吧。
4. 通天巖記 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都分了田畦,好像筍,這就是所說的通天巖,石壁上的小縫隙有圓盤方盂那麽大,垂下的藤蔓搖擺著枝條,雲朵在樹木空隙中飄動,眼睛像沙礫般閃亮。
我拄著拐杖在險路上攀登,奇異的景象層出不窮。洞中平坦的地方能夠坐上幾十上百人,即使在春天二月晴朗溫暖的時候也都要穿棉衣。
進洞不幾步就漆黑。在它旁邊的叫輪藏石,無可名狀。
還有的像冰柱,要捆紮火把並點燃才可以進入,好像器物,多不勝數,在英州做官的人,以及來遊覽或貶官到這裏的人。沿著亂石,犬牙交錯的石頭間有壹個深洞。
下到洞中,大小高低不壹;有的突出的乳石,下大上尖如璧玉。有的鐘乳遠遠望去如水壹般,好像裂開的瓜果。
巖洞的東面,好像肺肝。四壁上的鐘乳如衣架上的衣服,皺褶分明。
紹興二十壹年二月二十二日記。有兩個孔穴豁開通天,好像垂掛的流蘇,有幾塊大石相峙立,人們稱它叫菩薩、叫金剛,那菩薩金剛神采飄逸,晶瑩透徹。
退回來。凝結在地上的鐘乳,好像鬼神形狀,不敢進去探個究竟。
洞中有許多零零碎碎的鐘乳石,散散亂亂像鐵滓壹樣,被人們稱為龍屎,踩上去就像棘藜刺腳趾,陽光透進巖洞,亂石到處橫列,有許多壟田。洞中平坦的地方又能夠坐幾十上百人,叩擊地面坎坎作響就像鼉皮鼓,拄杖行路也發出聲音,料想那地下壹定又有空洞。
這洞旁還有壹個洞穴,類似枯井。 往前走又持著火把,經過亂石堆,地勢又很平坦,好像倒掛的蓮花。
越往洞的深處走,棱角十分清晰,其精巧不是人工所能雕琢出來的。還有的鐘乳像羅漢小像,可以繞著它行走。
洞中有石燕,見到火光就飛走。這通天巖洞穴幽深而隱秘,無法完全探尋清楚,可透見光線,才大放光明,好像枯樹,好像禽獸,向東直走二百步,如蜿蜒的蛇和盤繞的龍,擡頭望去仿佛有重樓疊閣,距離遊人很近,走近前要飲卻捧不起來,撫摸它像龍鱗。
唉、新安人董謀道、我的叔父洪光晦、弟弟洪景徐、報恩寺的希賜和尚。在高處田壟的盡頭,有壹丘水池,在它的下面繞著石壁有條水渠,據說春夏之交水深而不能走過。
在水池的地方,孔穴非常狹小,彎腰才能進去《通天巖記》 從英州城向西南走十五裏,到了石角頭山!這次同遊通天巖的有毗陵人邵林宗。從山腳下向上攀登二百步到半山,有壹個山洞,洞口冷風侵人,好像旗幟,好像帷幕。
裏面排列著壹個個像蜂房壹樣的門窗,洞頂凝結著鐘乳,好像珍珠纓絡。 我在石壁上題字說:自有天地以來就有通天巖,但是生在英州的人,都沒有壹句話來宣揚這裏的景致,以致使通天巖之名默默無聞,真是令人嘆息啊。
5. 遊沙湖記 文言文翻譯譯文
黃州東南三十裏有個鄉鎮沙湖,又稱螺螄店。我在那裏買了幾畝田,因為去那裏查看田地,得了病。聽說有個麻橋人龐安常醫術高明但耳朵聾,就去他那裏請他看病。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領悟超過壹般人,用紙給他寫字,寫不了幾個,就能夠懂得別人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說:“我用手當嘴巴,妳用眼當耳朵,我們兩個都是當代的怪人。” 病好之後,和他壹同遊覽清泉寺。寺在蘄水縣城外兩裏多路,那裏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條蘭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壹首詩歌:“山下短短的蘭芽浸在溪水中,松林裏沙子路土幹凈沒有汙泥。晚間蕭蕭細雨裏子規啼鳴。誰說是人老了不再年輕,妳看那流水還能向西,不要因為年老就唱起“黃雞催曉”、朱顏易逝那種消極悲觀的歌曲。”這壹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6. 遊沙湖記 文言文翻譯壹、白話譯文
黃州東南三十裏有個鄉鎮沙湖,又稱螺螄店。我在那裏買了幾畝田,因為去那裏查看田地,得了病。聽說有個麻橋人龐安常醫術高明但耳朵聾,就去他那裏請他看病。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慧過人,用紙給他寫字,寫不了幾個,就能夠懂得別人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說:“我把手當作嘴巴,妳把眼當做耳朵,我們兩個都是當代的怪人。”
病好之後,和他壹同遊覽清泉寺。清泉寺在蘄水縣城外兩裏多路,那裏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條蘭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壹首詞:“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當天,我和龐安常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二、作品原文
遊沙湖
黃州東南三十裏為沙湖,亦曰螺螄店。予將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時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壹時異人也。”
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裏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雲:“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是日,劇飲而歸。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又名《遊蘭溪》,作者當時四十七歲。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知湖州,諫議大夫李定國。禦史何大正上奏,誣他作詩文謗刺當朝,因而被下獄,當年十二月出獄,責受黃州團練副使,空掛虛名。當時作者打算在沙湖買田未成,去相田時認識了醫生龐安常,因而創作了這篇作品。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