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古詩背景,相關內容如下:
1.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發。
2.原詩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譯文
壹支折斷了的鐵戟沈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4.作品簡介
赤壁這首詠史吊古詩,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後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5.作品賞析
這是詩人憑吊赤壁古戰場所寫的詠史詩。杜牧的這類絕句開宋人詩歌議論之風。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沈在泥沙中並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後認出是前朝遺物。
在這裏,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裏沈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戰戟折斷沈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於發現了這壹件沈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幹凈出來辨認壹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壹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小詩的後兩句是說,假如東風不給周瑜方便,結果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後兩句是議論。
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失敗的原因。
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後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並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麽,勝敗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
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了兩個東吳著名美女的將要承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