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妳壹定好奇,那這次我究竟想說什麽呢?
不知道大家對這兩款黑面包的名字是不是很好奇?為什麽面包的名字聽起來像兩個人的名字?是不是最早烘焙出這兩款面包的烘焙師的名字呢?
如果學過德語的同學,或是接觸過德國文化或是文學的,應該早有所聞,馬克斯和莫裏茨是壹個德語繪本(或者“配圖詩歌”)的名字。
馬克斯和莫裏茨是兩個做盡壞事的“壞孩子”,我起初用了“調皮”這個詞,因為從當代兒童教育學的角度來說,是不應該有“壞孩子”這個概念的,甚至“調皮”都是壹個會給孩子帶來陰影的詞。在丁丁的兒童心理學專家的二姐莫妮卡面前,我們既不敢說“調皮”,因為那會傷害孩子;同時我們也不能說孩子“乖”或者要孩子“乖壹點”,因為“乖”這個詞壓抑了孩子自然成長的本性。盡管如此,所有的人都告訴我,“不,不,不,馬克斯和莫裏斯不是調皮的孩子,他們是壞孩子……”。
馬克斯和莫裏茨弄死村上壹個寡婦的四只雞,然後悲傷的寡婦只能將它們烤了,結果烤好的雞又被馬克斯和莫裏茨偷吃了。。。後來他們又使壞讓裁縫梅斯特·鮑克掉入河裏;他不得不叫妻子用熱熨鬥把他燙幹。。。他們還給校長赫爾·拉姆佩爾的煙管裏裝上炸藥,差壹點送命,等等。。。後來,有壹位曾經被他們捉弄過的勞工把他們捆進了口袋,給了壹位磨坊主。而這位磨坊主對情況不清楚,以為是谷物,就將他們碾碎,拿去餵鴨子了。。。
故事看完感覺簡直就是驚悚片的故事原型。絲毫不比當年我奶奶給我講的“吃人婆”的故事更溫和。但是該故事被認為是德語文學/文化的寶貴遺產,至今已經在世界範圍內被譯成兩百多種語言/方言,獲得巨大的成功,還被稱為是當代漫畫的先驅。(我奶奶是沒遇上伯樂呀!)
而馬克斯和莫裏茨帶來的周邊經濟也是繼續繁榮著,某公司也靈機壹動將壹些谷物雜糧碾碎,做成面包配料,於是就有了現在的“馬克斯和莫裏茨”面包。個人覺得這個創意很絕妙,因為書裏面馬克斯和莫裏茨也是被磨坊主放進磨坊碾碎餵鴨子了。
我只是不知道聽過這些故事的孩子們(貌似差不多所有德語圈的適齡兒童都讀過/聽過),在吃馬克斯和莫裏茨的面包時是什麽樣的心情,是懷著反思的或是自我教育的心情吃呢?還是恐怖的、害怕的、不忍心吃的復雜心情呢?還是索性“痛快地吃掉壞孩子”的懲罰的心情呢?。。。來自異文化的我是不得而知了,我只是覺得口感挺好。
而當當的反應讓我對這部文化遺產產生了更濃厚的想要研究的興趣。當當本來是不喜歡吃黑面包的,但是壹聽說是馬克斯和莫裏茨就願意吃了,並且邊吃邊問,媽媽,這個黑色的東西是不是馬克斯和莫裏茨的頭發。。。。
有評論說,作者用滑稽幽默和諷刺的語言及圖畫痛訴了那個時代。那時因為貧窮,很多人去了美國,但是卻將孩子留在家裏,所以這些“留守兒童”終日四處晃蕩,偷偷摸摸以求生存。而且故事殘忍的結尾也是痛訴那個時代普遍對孩子非常嚴厲的懲罰,孩子們在這些恐怖的嚴厲懲罰之中成長。
《Der Struwwelpeter 》是差不多同時期的壹本書,這本書裏面講了各種孩子不應該有的壞的習慣和行為,以及這些壞習慣和壞行為會帶來的後果和懲罰,最後都和馬克斯和莫裏茨的遭遇不相上下,比如說不愛剪指甲,就索性會被連手指壹起剪掉等。。。
在文章結尾,很想去挖壹挖十九世紀中葉的中國,我們那時是不是同樣的狀況呢。。。
最後,如果有機會到奧地利、德國或是瑞士,別忘了嘗嘗馬克斯和莫裏茨黑面包哦,並告訴我妳的反饋哦,味覺上的和心靈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