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宋代生活美學

宋代生活美學

歷史上壹直有盛唐弱宋的說法,作為文治立國的宋,軍事上雖羸弱,卻是文人的天堂。

古代美學,至宋達到巔峰,如今流行的極簡主義,素雅的莫蘭迪,質感的方圓,早在宋朝,就玩過了。

宋汝窯,區別於花花綠綠的唐三彩,有種樸素而高級的美。冰裂紋,是燒壞了的。宋人奉為開片,超越時代的審美。

宋書法尚意,突破唐時森嚴法度,蘇黃米蔡,行書作品,熠熠閃光。

宋人花鳥山水畫,世界公認的品格,墨分五彩,淡雅高貴。不同於唐代的鮮亮與張揚,宋代的配色平靜而內斂,道法自然。

這並不全然是失了幽雲十六州的弱宋,這也是文化璀璨的東方文藝復興,壹壺酒,壹闕詞,歲序安然的風雅時代。

電視劇《知否》,全劇輕松愜意行雲流水,呈現出壹派簡約中透著精致,精致中淬著滄桑的宋代生活美學。

中國飲茶之風“興於唐,而盛於宋”,有“唐煮宋點”之說。宋代飲茶文化得到帝王將相、文人雅士乃至民間百工的崇尚,茶文化可謂空前繁榮,上承唐代精致的煮茶法,卻有創新,繁復雅致的點茶成為當時飲茶的主流方式。宋代的點茶,工序十分復雜,茶具擺了滿滿壹桌,茶盞、燙瓶、盞托、茶碾子、絹羅、茶筅、煮水器、上等泉水等。看起來就不是壹件容易的事。

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是古代沏茶方法之壹。點茶的意趣,在於壹個“點”字。茶藝師先用瓶煎水,並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陸續註入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而後執壺往茶盞有節奏的點水,而且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面。與此同時,點茶人還要用另壹只手執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為“運筅”或“擊拂”。

在實操過程中,註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所以嚴格說來,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壹要註意調膏,二要有節奏的註水,三是茶筅擊拂要根據實際情形輕重緩急。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

蘇軾在《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之為“三昧手” 。

除了點茶,宋人還有壹件茶事——鬥茶。鬥茶主要以猜測茶葉產地、辨別茶葉采摘時間,分辨春茶與秋茶,以及辨明點茶之水的來源和品質為主。

這種充滿遊戲意趣的鬥茶方法,流行於上流社會、文人雅士之中的,促進了當時茶葉品質和點茶技藝的提升。蔡襄茶學專著《茶錄》中曾提及建安鬥茶:“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者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也就是說,點茶後在茶面上形成的浮沫,以色白和泡沫持久為優。是不是和現下流行的咖啡拉花如出壹轍?

宋代文人在分茶過程中,也會通過高超的攪拌技藝,在茶沫上畫出各式圖案,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等,更有甚者還在茶沫上作詩,稱為“水丹青”,蘇軾就曾寫詩稱贊分茶技藝高超的謙師和尚:“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壹斑”。

《知否》裏的建盞出現頻率之高,簡直是最佳配角,人手壹盞。宋人茶色尚白,所以點茶最愛黑釉盞,尤其喜歡建州窯(今福建建陽縣水吉鎮)燒造的紺黑色茶盞,也叫建盞。胎厚,敞口,深底,小圈足,釉色以黑色為主,也有醬紫等色。盞身內外有鐵銹或棕色條紋,也有銀光條紋如兔毛者為上品,號稱兔毫盞。

北宋著名的藝術家皇帝宋徽宗,藝術品鑒水準自然很高,就曾經評價兔毫盞:“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現在打開購物網站搜索建盞,出現最多的兔毫盞、鷓鴣斑盞和油滴盞,亂花迷人眼,美不勝收。但售價範圍之大,也是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