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給朋友寄信的詩句

關於給朋友寄信的詩句

書信大行天下與造紙術的發明有關。壹管狼毫(無狼羊亦可)、壹紙素箋,寫不盡上下古今多少事;壹聲問候、壹聲呼喚,寄不盡山長水遠相思情。古代關山阻隔,交通不便,通信便成為親人與親人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聯絡的重要方式。即使是近在咫尺,古代閨訓也不允許懷春少女踏出閨門半步。粉墻高閣,雕欄重簾,遮斷了多少佳人夢;書生寄語,小姐題詩,演繹了多少傳奇事。“私訂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這些寄托古人美好願望的大團圓式的結局,其中的反反復復,曲曲折折,還不是書信為雙方連起了紅線。

山高地遠,鴻雁傳書;江頭河尾,魚傳尺素,在浩如煙海的古人書劄中,蘊涵著多少濃濃的親情和厚誼。“大人尊前,叩請金安”,“惠書敬悉,思意綿綿”這是遊子對父母的思念;“接獲手書,快慰莫名”,“別來良久,甚以為懷”,這是長輩對晚輩的牽掛;“海天在望,不盡依依”,“紙短心長,甚為至念”,這是友人對友人之間的關切;“別後縈思,愁腸日轉”,“春寒料峭,善自珍重”,這是怨女對曠夫的企盼。即使是革命領袖,在書信中也念念不忘敬師之情。“誨諭勤勤,感且不盡”,“世局多故,為國自珍”,便是毛澤東信中致師之語。

古代不比當今,不管什麽人,不管什麽狗屁文章,只要花點錢便可以出書。無論是高人學士,遷客騷人,詩稿文稿大都是在友人之間詩酒唱和中保存下來的。古人出壹本書,,出壹本詩集,那是十分奢侈的事情,面壁十年,皓首窮經,不鬧出個名氣,那是出不起書的,李白、杜甫莫不是晚年出書。即使是李賀,可說得上是千古留名的大詩人,因為他死得太早,詩集還是後代的“粉絲”們刊印出來的。因此古代詩詞文賦的流傳形式,往往靠書信,而且有的本身就是書信。例如李白的“送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金陵酒肆留別”、“贈孟浩然”、“渡荊門送別”。杜甫的“寄韓諫議”、“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白居易的“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壹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與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 弟妹”,這是壹首七律,僅標題就有四十九字,大意是說在戰亂的時期,白居易從河南到關內,饑餐渴飲、兄弟離散,望月而引發思念之情,接著就列出壹串人名,這不是書信又是什麽。因是文言,人們大都能看懂或記住詩,而這些有點拗口的標題,往往不被人所記憶了。再看詩內四句:“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這不是詩化的書信語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