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範仲淹的個人生平和他寫的<<嶽陽樓記>>寫作背景

範仲淹的個人生平和他寫的<<嶽陽樓記>>寫作背景

範仲淹(989—1052)

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到參知政事(副宰相)。

範仲淹青少年時期,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煉,使他後來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誌。中年做官後,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後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康定元年(1040),邊事緊急,召為龍圖閣直學士,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由於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壹時,羌人尊呼為“龍圖老子”,西夏稱為“小範老子”,贊其腹中有數萬甲兵。慶歷三年(1043),呂夷簡罷相,範仲淹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歷新政”即此結束。後於赴穎州途中病死。

範仲淹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他意識到宋初數十年來文章柔靡、風俗巧偽的危害,強調繼承歷史上進步的文學傳統,並推薦當代能堅持風雅比興傳統的好作品,自己的詩文也代表著文學創作中的進步方向。他的論說文旨在闡明民為邦本的重要性,議論風發,具有奪人的氣勢。《嶽陽樓記》是其傳頌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壹的準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光”。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壹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調。詩歌方面,堅持風雅傳統,詩風古樸,有散文化及多議論的傾向,以《四民歌》為代表。詞存五首,《漁家傲》為其名作,寫戌邊生涯,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慨及憂國思鄉的悲涼情懷表達得協和統壹,開拓了宋詞的表現領域。有《範文正公集》。

嶽陽樓始建於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嶽陽樓”,其間又幾經擴建,規模宏闊,氣勢壯觀,而且它又地處“銜遠山,吞長江”的洞庭湖濱,王象之《輿地紀勝·嶽州》引《嶽陽風土記》說:“嶽陽樓,城西門樓也。下瞰洞庭,景物寬廣。”自唐朝以來,就成為譽滿天下的名勝古跡了。嶽陽又為通往西南的必經要沖。唐、宋時代,朝廷貶官,大多遠謫西南。這樣,久負盛名的嶽陽,又有樓觀勝景,便成了歷代失意的官吏與詩人遊會登臨之所了。正如文中所說:“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這些文人才士,到此壹遊,觸景生情,能不援筆振辭、潑墨為文嗎?故爾,以嶽陽樓為題材的優秀詩文,當然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的。單是在唐代,自張說謫守嶽州建樓與賓朋酬唱以後,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等大家名流,就都曾到此,留下過題詠的名篇。

如今,範仲淹受友之拜托,為嶽陽樓作記,前有佳作熠熠,要想不為敗筆,範仲淹還要有相當的勇氣呢!李白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當他登到黃鶴樓上,美景喚起了他的詩興,使他又要吟出詩來。然而,他擡頭望了崔穎的《登黃鶴樓》,便慨然唱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只好斂平嘆之而去。像李白這樣的文學巨匠,對崔穎尚且退避三舍,而今範仲淹在“前人之述備矣”的景況下,來寫嶽陽樓記,的確不是壹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他居然寫出來了,而且文章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造詣,都能在千百篇寫嶽陽樓的詩文中,首屈壹指。他怎麽有這樣的神來之筆呢?原來,他不蹈前人窠臼,不拾他人牙慧,而是別開生面,另辟新境。

我們知道,範仲淹少時有大誌,雖吃粥度日,仍苦讀不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舉進士後,曾帶兵邊塞,屢建大功,西夏稱他“胸中有數萬甲兵”,相戒不敢犯邊。在朝廷中,他積極主張改革朝政,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貶知鄧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壹個銳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誣告“前在汪州費公錢十六萬貫”(《宋史》卷三百三),於慶歷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嶽州。作為壹個封建文人,遭到貶謫,不能不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憤懣、頹喪情緒。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曾說:“放臣逐客,壹旦棄置遠外,其憂悲惟悼之嘆,發於詩作,持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嶽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懶數場!”等樓修好後,他要痛哭幾場哪!範仲淹深知這位平素“尚氣,倜儻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擔心他鬧出事來,經常想勸慰他,卻壹直無此機會。現在,滕子京知嶽州,兩年時間,政績卓著,“乃重修嶽陽樓”,便馳書前往鄧州請範代筆,屬文以記勝。這樣壹來,範仲淹受朋友委托為嶽陽樓作記,就成了規箴知己的絕好機會,同時,自己也在遭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之必要。於是範仲淹便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定為抒發自己的胸襟懷抱,達到規勸朋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