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在詩歌創作的重要性
詩歌是側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壹種文學樣式。但感情並不是詩,從感情到詩,這中間有壹個具體外化的過程,這個外化的過程既是意與象俱的意象構造過程,更是思與境諧的意境營造過程。
壹首詩有無詩味,說到底是看這首詩有沒有優美巧妙的意象。壹首詩是否韻味獨特,是看該詩有沒有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審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詩家寫詩、詩評家論詩經常要用的兩個術語。然而幾本權威的寫作教材,如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的《寫作》、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寫作學高級教程》、甚至相當權威的《寫作學新稿》,都非常巧合地出現了這麽壹種情況:強調意境的創造,淡化意象的創作和解析,有些甚至整個章節都未提出過意象這個概念。對於既成名作,欣賞者很自然的會為作品中的意境所吸引、所感染是正常的。
也就是說,從文學史的角度或者從賞析的角度強調作品的意境是可以理解的。但寫作教材不是專門再現文學史實,也不是特意進行作品賞析,而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寫作理論,懂得常用文體的基本寫作規律,鍛煉常用文體的寫作技能。在常用文體寫作中,詩歌的寫作是教者較難講授學生也最感發怵的,尤其是許多學生精心創作的詩歌,在行家眼裏,了無詩味,壹句簡單的結論不像詩!詩味從何而來?詩歌寫作的關鍵是什麽?意境和意象之間到底是什麽關系?本文現在對這些問題壹加以探討,壹家之言難免偏頗,乞望各位方家指正。
壹般教材中認為詩歌的寫作焦點問題在於意境創造,意境美則詩味足。本人認為詩歌的寫作焦點應是意象組合,意象選擇得巧妙,相互之間組合自然,融鑄天衣無縫,自然意境獨特。說到底詩歌的寫作應是意象選擇在先,意境是全詩寫完之後呈現的壹個整體內涵。即中國在意象,終點在意境,詩像不像,是看待有無詩味,詩味來源於意象;詩美不美,是看詩有無意蘊,意蘊來自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其實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離開了意象,意境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詩歌的創作過程,總是詩人對生活中的某種現象引起了特別動人的感覺,出現了異樣的情思而獲得第壹個意象開始的,這第壹個意象往往成了這首將要產生的詩的核心意象。這第壹個意象是怎麽產生的?可從寫作的具體實踐來看。壹般詩歌的寫作思路有兩種:壹種是先有情思,然後借物巧言之,謂之情思的物態化;另壹種是詩人眼中先見某物,然後托物言誌,謂之物象的情思化。意象是否透剔高妙,也就看這個情思的物態化和物象的情思化的功夫到家不到家了。如能物我交融心物兩契則妙,若心物兩離則難以引起讀者***鳴。所以對於詩人來說,與其苦心尋找那可遇不可求的靈感,不如留心捕捉鮮美而易逝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