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巧設矛盾 意味深長
例: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已的確死了。(《孔乙己》)
“大約”表示“概數”,而“的確”表定數;乍壹看,前後矛盾,但仔細研讀,不難發現:“大約”是因為我並未親見,二十多年來沒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只能“大約”而已;而“的確”是根據他最後壹次到酒店的情景結論的。
作者巧設矛盾,展示了備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摧殘的孔乙己的窮途末路。所以“大約”壹詞用得合情,“的確”壹字用得合理;兩個矛盾的詞在同壹句子裏達到了統壹,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令讀者回味無窮。
二、妙用動詞 傳情達意
例:黑的人搶過燈籠,壹把扯下紙罩,裹了個饅頭,塞與老栓;壹手搶過洋錢,捏了捏轉身去了。(《藥》)
為體現人物的關鍵處,作者精選了壹大串適於表現康大叔在這個特定環境中,卑鄙性格的幾個詞:“搶”、“扯”、“裹”、“塞”、“捏”、“轉”,痛快淋漓地把這個兇暴殘忍、自私貪婪、衣冠禽獸藝術形象的本質全盤托出了。
這幾個動詞可謂神來之筆,既自然貼切,又形象逼真,把人物性格展現得具體可感,栩栩如生。
三、善於白描 形神兼備
例:先前的楊二嫂,人們叫伊“豆腐西施”。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麽高,嘴唇也沒有這麽薄……。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象壹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故鄉》)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寫人物的肖像,活畫出了楊二嫂的形神兼備的立體圖象,壹“高”壹“薄”,壹“搭”壹“張”,寥寥幾筆就從外觀上將這個由小康走向敗落的小市民的嘴尖舌利、刻薄而帶市儈氣的特征勾勒了出來,令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四、特征比喻 寫景狀物
例①、就在他背後的書架旁邊,已經出現了壹座白菜堆,下層三株,中間兩株,頂上壹株向他疊成壹個很大的“A”字。(《幸福的家庭》)
②、愛姑便坐在他左邊,將兩只鉤刀樣的腳正對著八三擺成壹個“八”字。(《離婚》)
作者利用文字形體特征作為寫景狀物的手段,貼切可感。
用“A”、“八”,這二個字名名詞,取字之音、形,不及字之義,利用其字特征形體描摹,這種手法極具特色,讀者僅從壹字之上,便能影影綽綽地見到描寫對象的情狀,質貌,可謂妙筆傳神。
五、標點活用 激發想象
例: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麽?(《孔乙己》)
短短的壹行文字,作者用了幾種標點符號,含蓄之意脫穎而出,表現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窮酸的模樣。封建科舉制度象壹條毒蟒蠶食著孔乙己。
當受到旁人奚落捉弄時,他既想辯白,但又心虧理怯,這種復雜的心理很難表現。作者惜墨如金,活用省略號,壹是表現了孔乙己心亂嘴笨,自欺欺人;二是留下空白,將未盡之意,留給讀者去咀嚼、想象,使讀者越想越好笑,越思越有味,用喜劇的手法,營造悲劇的氣氛。語言精辟,畫龍點睛,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六、霧裏看花 妙筆生輝
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也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為了忘卻的紀念》)
這些模糊的語言象霧裏看花朦朦朧朧,但細思而悟,這是行文的必要。
作者所處的時代,是敢怒而不敢言的時代,對反動派慘無人道的血腥罪行和鉗制言論自由的專制統治是無法發泄的,而內心堅信革命必定勝利。用“夜”、“路”、“他們”,這些具有模糊性質的語言,巧妙地道出了言外之意,唱出了弦外之音。抒發了作者對反動派的憤懣,對黑暗社會仇恨心理。
擴展資料
詩作特色:
魯迅的創作生涯裏也創作過許多優秀的詩歌。雖然總體數量並不是很大,但其藝術特點有著很多為人稱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郭沫若曾評價道:“魯迅先生無心作詩,偶有所作,每臻絕唱。或則犀角燭怪,或則肝膽照人。”
魯迅的詩歌,在古體詩創作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這些詩歌不僅內容豐富、朗朗上口,更有很高的藝術美感及思想特色,是革命豐富情感、完 美藝術特質的良好的結合體。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