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醜年正月初三日上午,陽光明媚,天朗氣清,我與妻子、四弟、四弟媳婦、侄子,親戚蔡先生伉儷,在好友葉先生父子倆的陪同向導下,驅車前往山美水庫,興致勃勃地參觀山美水庫大壩以及周邊景區。
泊車之後,我們迫不及待地沿著溪邊“親水棧道”蜿蜒而上,步行在林蔭棧道上,撲面而來的是彌漫著草木芬芳涼爽的清風,潺潺的溪流交響著不知名鳥兒的歌唱聲在耳畔縈回。豐茂的水草旁成群結隊的小魚兒在逐波嬉戲,陽光把魚兒照射得晶瑩剔透……時逢暖春,萬物得其所哉,得其所樂!山美水庫,環境優美,自然生態無與倫比,美不勝收,我們壹行人置身於天然氧吧中,如入仙境。面對美景,我們不禁從肺腑裏發出嘖嘖驚嘆聲,贊不絕口。
據說,山美水庫,溪邊的棧道是壹家企業修建的,本來想開發成旅遊區,但是因為山美水庫功能已經由原來的發電、防洪、灌溉變為以飲用為主要目的。整個庫區成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地,旅遊項目因而被叫停。嚴格地說,我們今天是經過申請來參觀的,不是來旅遊的。
巍峨石壩,雄偉壯觀。大壩用泥土壘成,只是面上砌壹層無規則的石塊,故姑且稱為石壩。從石壩壩底仰望,有些高山仰止的感覺。據介紹,整個石壩高度大約有八十米,六十年代,雖然那時候已經用上大型機械了,但仍然有用傳統方法人工打夯夯實泥土,硬生生地用泥土壘成壹座能夠攔截6億立方米水的大壩,六十年代勤勞智慧的勞動者,創造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泉州奇跡。我們沿著“巡視線路”拾階而上,爬了幾十級石階,已經大汗淋漓,氣喘籲籲了,於是,我們不約而同想起了當年勞動者戰天鬥地的勞動場景,耳邊想起了“同誌們啊噢嘿,加油幹啊噢嘿……”勞動號子,那時的集體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依然流淌在我們這壹代人的記憶裏。
登上壩頂,豁然開朗,壹湖秀水,偎依在群山環抱中。好心情碰上了好天氣:天藍藍,水藍藍,壹湖清水波光粼粼;雲彩飄,魚兒翔,湖光山色相輝映,藍天倒影蕩漣漪。纖塵不染的山美水庫是泉州下遊500萬人的飲用水大水缸,保護好壹湖清水,就是保護500萬人的生命線,可謂任重而道遠。從閩南的角度看,沒有第二個山美水庫,因而稱山美水庫為“閩南第壹秀水”,壹點也不為過。
我與山美水庫,結下五十年情緣。我有記憶以來,到過山美水庫五次。第壹次,我六歲時,跟著表姐夫回趟家,那時,山美水庫還沒有修建,我表姐家就在當時九都集市旁邊,表姐表姐夫他們已經知道要建水庫,他們需要搬遷了。表姐夫說:“妳這壹次不來,下壹次就搬遷了,建了水庫妳就來不了啦。”表姐夫抱著我坐“大後架”自行車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第二次是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鬥南小學組織師生們去山美水庫參觀建築工地。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選擇不去的。我個子小,好強,哭著鬧著,帶著幹糧勉強跟上。操小路山路步行兩個小時時間才能到達。到達詩南(地名,村名)要涉水詩溪,水深,生怕不安全,班主任黃成輝老師還抱著我趟過詩溪,面對同學們驚訝的異樣目光,我有些害羞,有些慶興。
第三次是我讀初壹年級時候,紅旗中學組織師生到山美水庫建設工地參觀學習,那時候的山美水庫工地人山人海,熱火朝天。初壹年有十二個班級,回來時過詩溪,只有“壹葉小木舟”,每次只能渡壹個班級的同學過溪,我是第十二個班級的,等呀等,急死人,也愁死!
第四次是1982年,那壹年,我二伯父、二伯母從印度尼西亞回來探親。二伯母的侄子傅先生在山美水庫工作,爸爸、媽媽、我和四弟陪著我二伯父、二伯母來山美水庫走親戚,傅先生帶我們去參觀壹下山美水庫。那壹次,我們進入到壹個大山洞裏參觀,傅先生向我們講解水庫的水如何通過隧道引過來,水輪機安裝在哪,如何發電的,發電後的水又是從哪兒排出去的整個過程。我們是懂非懂地聆聽他的講解,不斷點頭示意。往事如煙,老壹輩都已經相繼作古了。如今,山洞裏的水輪機仍然在發電。今天,我們路過山洞口,早已大門緊閉,謝絕參觀了。
今天來參觀,對我來說,算是第五次與山美水庫親密接觸。有此榮幸,首先得感謝葉先生的幫忙,替我們申請。葉先生乃是我弟弟的老同學,老朋友。葉先生父子倆和善好客,全程陪護,招待熱情,服務周到。在此,再次向葉先生父子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