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的賞析!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觀滄海[賞析] 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淡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壹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淡淡”壹句的進壹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渺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雕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壹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次北固山下的賞析北固山地處江蘇鎮江市北,山上林木蔥翠,山下江流奔湧。歷代多少騷人墨客,到此都曾留下膾炙人口的佳句。詩人往來吳楚間,離家日遠,鄉情日深。見他鄉青山綠水,更覺離別之苦,睹異地物換星移,倍感羈旅之愁。寄書無路,日望歸程。遊子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 律詩首聯,多不對偶。此詩以“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開頭,對仗工穩秀麗,但絕無板滯之氣。“客路”指他鄉的道路,也是詩人旅途必經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壹直延伸到青山之外。不知何處才是盡頭。此刻詩人乘舟,行至北固山下,依山停靠,稍事休憩。詩題《次北固山下》。當即謂此。 次聯“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兩句寫舟中所見景物。江潮平靜,江風和順,遙望兩岸,視野開闊,仰視儲帆,安然垂掛。詩人泊舟之處,顯然是極為優良的港灣。經過壹天旅途的勞頓之後,來到這視野開闊、風浪潛蹤的所在。兩句詩中,上句壹個“闊”字,寫出了江面的浩渺,下句壹個“懸”字,寫出了船帆的安詳,非常富於表現力。堪稱詩眼。 第三聯點明詩人行旅的時間。這是殘冬將盡,新春伊始之際,又是殘夜將盡,黎明來臨之時。“海日生殘夜”,這是壹幅多麽壯美的江上日出圖!明明是江上日出,詩人卻稱“海日”,這並非有意誇張,而是真實的感受。由於江面遼闊,水天壹線,朝日躍升之際,真使人恍如置身於萬頃滄海之中。朝日的光輝驅走了殘夜,但誰也不會忘記,這壹派光明的景象恰好是孕育在那業已消逝的寒夜之中。下句“江春入舊年”寫時序的變換。這種變換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新春與舊年的界限是那樣模糊,以至於詩人感到。是“江春”闖入了“舊年”。海日緊接殘夜面生,江春不待舊年之完結而入。時光流逝,天運無情,而詩人“猶自音書滯壹鄉”,怎麽不激起強烈的眷懷故土之情呢?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詩歷來是人們交口稱譽的佳句。同時詩人張說曾將此二句詩手題於政事堂,每示能文之士,令為楷式。殷璠《河嶽英靈集》更謂“詩人以來少有此句。”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稱:“海日”壹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應當說,這兩句詩受到普遍的喜愛是有理由的。 詩的結尾正面道出了思鄉的.主題。“鄉書何由達”,這是真實的感慨。由洛陽到鎮江,相去何只千裏,在當時的條件下,要寄去壹封家信談何容易!而在這臘盡春回、萬家團聚之時,又怎能抑制住滿懷的鄉思?不得已,只好求助於那北飛的大雁了。當春氣漸暖,征雁北還時,請為我捎上壹封家書吧!這樣,洛陽的親朋故舊或許能知道我的行蹤,理解我的壹片眷顧之情。 全詩清新流暢,感情濃郁,是唐人行旅懷鄉詩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