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
2.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3. 高山重洋將我們分離,沒奈何我只能在回憶中與妳重逢,在夢境中與妳相遇。
4.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5.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
6.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7.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8. 南浦淒淒別,西風襲襲秋。壹看腸壹斷,好雲莫回頭。
9.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10.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11.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1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3. 別離的淚水,為記憶的長河增添新的浪花;別離的祝福,為再壹次相聚拉開了序幕。
14. 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15.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裏情。
2. 寫離別家鄉的詩句送兄 七歲女 別路雲初起, 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 不作壹行飛。 這首詩表達小作者送別哥哥時依戀不舍的深情。
哥哥要上路了,天邊秋雲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別處的路亭周圍,樹葉紛紛飄落,氣氛蕭索。令人感嘆的是人不能跟大雁壹樣,雁行能壹起飛向遠方,而此時我們兄妹卻不能同去遠地。
詩中寫景的氣氛與離別時的心情相應,兄妹不忍分離與雁行齊飛相對照,顯得自然,真摯。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 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青翠的山巒橫在外城的北面,靜靜的白水繞城東潺潺流過。
在此地壹分別,就像蓬草隨風飛轉,萬裏遠行。妳像天上的浮雲飄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樣對妳依依不舍。
我們在馬上相互揮手告別,那馬兒也不願分離而禁不住蕭蕭長鳴。這首詩像壹幅油畫,人情美與自然美交織在壹起,有聲有色。
全詩豁達樂觀,情意深切。 別董大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北國千裏,滿天的陰雲使白日顯得昏昏暗暗,北風吹來,大雁在分飛的雪花裏朝南方飛去。不要憂愁前面路上沒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誰不認識您呢?前兩句寫的北國風光,所繪之景烘托出詩人送別董大時的失意心情,後兩句則對友人進行安慰與鼓勵,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壹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贈別詩。
易水送別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當年荊軻在這裏告別燕太子丹入秦刺殺秦王,臨行時,壯士慷慨激昂,怒發沖冠。如今古代的壯士早已死去,但這裏的水還是像當年壹樣冰冷。
這首詩與壹般的送別詩的那種傷感情緒不同,詩人對古代壯士的追懷,似乎在激勵友人也要學習荊軻去幹壹番事業。 贈別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 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分別的時候,分明是多情的,總覺得難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無情。
別宴上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不成。宴席上的蠟燭好像也理解我們的惜別之心,替我們垂淚點點滴滴壹直到天明。
詩人借物抒情,表達了與友人分別時那難舍難分的深沈而真摯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由衷佩服孟浩然。
首先是佩服其人品。這有《贈孟浩然》可證: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其次,也佩服孟浩然的詩歌藝術。
孟作《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 出谷未停午 到家日已昏 回瞻下山路 但見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 草蟲寒不聞 衡門猶未掩 佇立待夫君 寫自己凝情望著“下山路”,所見所聞壹樁壹件地在眼前和耳邊飄過,在心底則漾起種種的情感波瀾,無非是要傳達出對那位落伍朋友的關切。那種癡癡守望的神情如在目前。
李白那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正是靈活運用這壹手法的出色的匯報演出。至於前兩句,西辭的是“黃鶴樓”,東下的是“揚州”,都帶著“迷花不事君”的瀟灑,作為客體的孟浩然之神躍然紙上,而“徒此揖清芬”的情意也躍然紙上了。
這首詩和《送元二使安西》大不相同:它沒有普泛性,是只能送給孟浩然壹個人的。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 益 十年離亂後 長大壹重逢 問姓驚初見 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 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幾重 事態原是這樣:李益與表弟邂逅於旅途,問姓稱名才相認,皆大驚喜。
但如果按照這個次序來寫,詩情洶湧處就被平庸的敘述掩蓋了。詩人把“十年離亂後,長大壹重逢”放在前頭,反映著他自己被觸動之深,也更能喚起讀者悲憫人生苦難的心思。
“問姓”兩句非常細膩:初見而“驚”,實際心中已經有個揣測,於是去“問”對方姓名——我們要是把這壹聯作互文句來看,當時那種“請教臺甫”的情景就如在目前了。而當對方壹說出姓名,他就不免端詳著表弟勾起串串回憶。
其後竟日長談,親情濃濃的,時光飛逝,會少離多,讀者自會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灌註其中,為之驚喜,為之嘆息。然而樂事還來不及充分高揚,詩人的心卻早已被次日的離別折磨了。
他凝想著來日的巴陵道上,依舊是孤身壹人,過了壹山又壹山,壹山放出壹山攔,就未免沮喪得很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闕輔三秦 烽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沾巾 唐代士大夫階級其實都以能“致君堯舜上”、作“帝王師”為人生最高價值的實現。
因此,他們做官也要做京官,外放就有失落感。這首詩中的送人者和被送者都有這種“戀京情結”,故而對送別處的長安城依依不舍,而向將要赴任的方向壹望,就覺得特別的風煙迷漫。
送人者安慰被送者,又特別點明自己“同是宦遊人”,等待著自己的也許同樣是外放的命運。命運既然相同,那就心有靈犀,什麽悲哀都能分擔了。
然而初唐士子畢竟有樂觀的底色,因此很快就能擺脫悲切切的情調,喊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言壯語。我們仿佛看到他堅定地把手壹揮,就把前面的萬縷愁思通通斬斷。
這首詩的起承轉合是最規範的。壹、二句點出送別之地,三、四句承接著傳達。
3. 形容離開之後榮歸故裏的詩句有哪些1、大風歌
兩漢: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譯文
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我統壹了天下啊衣錦還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2、同州端午
唐代:殷堯藩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譯文
白發垂到了肩膀壹尺之長,我離家已經整整三十五個年頭(端午節)了。小孩子見了很高興又很驚訝,卻問哪個方向是故鄉?
3、羌村
唐代:杜甫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裏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
譯文
經過千裏跋涉到了家門,目睹蕭瑟的柴門和鳥雀的聒噪,好生蕭條啊!妻子和孩子們沒想到我還活著,楞了好壹會兒才喜極而泣。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能夠活著回來,確實有些偶然。鄰居聞訊而來,圍觀的人在矮墻後擠得滿滿的,無不感慨嘆息。
4、門有車馬客行
唐代:李白
門有車馬賓,金鞍曜朱輪。
謂從丹霄落,乃是故鄉親。
呼兒掃中堂,坐客論悲辛。
對酒兩不飲,停觴淚盈巾。
譯文
門前車馬喧騰,有乘著朱輪金鞍的貴賓經過。他說他從朝廷而來,回歸故鄉,見到故鄉的人感到親切。我趕緊呼喚自己的小兒子打掃中堂招待客人,坐在壹起***同談論人生的悲辛。我們相對而坐,桌上的兩觴酒還沒飲盡,暫時停下酒杯就淚流滿面了。
5、木蘭詩 / 木蘭辭
南北朝:佚名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壹作:願借明駝千裏足)
譯文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麽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裏馬,回到故鄉。
4. 關於離別故鄉的詞語飛速掠過的景色,亦如離開時快速滑落的淚。
不帶壹絲眷戀,仿佛是要帶走那些曾經的過往。
家鄉,在腳下,卻沒有流連。而列車上的我,除了回憶什麽也沒留下,除了回憶什麽也沒剩下。
淡淡的,是那縈繞的悲傷,扼緊我的心臟,轟鳴的心跳,蓋過同樣轟鳴的火車汽笛,摧毀著我最後壹絲理智。
終點已近在咫尺,而起點早已迷失了方向,沒有那句珍重的再見,只因不知那遙遠歸期。站起身,身體隨著火車搖擺,向著鐵軌延伸的方向深深地望最後壹眼,而後是堅決地轉身,眼中的漣漪凝在心底,變成壹份最苦的回憶。
從此的我,放棄歸路,走向未知的前程。
5. 表達“即將離開某個地方還有點留戀”的詩句有哪些表達“即將離開某個地方還有點留戀”的詩句有:
1、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
翻譯: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
2、此地傷心不能道,目下離離長春草。送爾長江萬裏心,他年來訪南山老。
出自:唐代李白的《金陵歌,送別範宣 》
翻譯:在此聽聞,真是傷心難言,眼前看到的只是離離的青草。今日送妳歸山,我的心和江水壹起陪妳逆流萬裏,來年有機會壹定去終南山看望妳。
3、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出自:唐代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
翻譯:遙望蒼蒼山林中的竹林寺,遠遠傳來報時的鐘響聲。他帶著鬥笠身披斜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漸行漸遠。
4、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出自:清代納蘭性德的《虞美人》
解釋:我憐惜地將妳輕輕擁人懷中。兩人深隋相偎,低語呢喃,互述久別後的相思情意。
5、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出自:唐代李白的《贈汪倫 》
翻譯: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即使桃花潭水有壹千尺那麽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壹片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