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高適《燕歌行》的主旨是什麽主要的藝術特點是什麽詩

高適《燕歌行》的主旨是什麽主要的藝術特點是什麽詩

主旨: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於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賞析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壹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傑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願:“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壹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壹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於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壹個戰役的全過程:第壹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鬥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端兩句便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後面前說:“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唐詩解》卷十六)這樣理解是正確的.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壹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戰端壹啟,“校尉羽書飛瀚海”,壹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於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壹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鬥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壹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淒涼.“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裏並不是遊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壹句征夫,壹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裏,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雲”;晚上所聞,惟有“寒聲壹夜傳刁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