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蘇軾《戲子由 》
原文選段:
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
釋義:
戲子的聲音有時候就像教書的先生拉的長長的,有時又像學舍壹樣小小的。
2、宋·韓淲《白日偶無客青山長對門》
原文選段:
人生等戲劇,袞袞徒區區。
釋義:
這人生就像戲曲壹樣,有起有伏,必定不是順暢的。
3、唐·白居易《琵琶行》
原文選段: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釋義:
曾經彈奏完曲子讓老師都佩服,化完妝周圍的藝妓都嫉妒我。
4、宋·蘇軾 《古意》
原文選段:
等為戲劇誰能先,我笑謂翁兒更賢。
釋義:
蘇軾追溯到事情的起始,笑向那“翁”問道:“同為戲劇到底是誰最早演習的?我笑對老翁說:‘還是兒子更賢於您!
5、唐·白居易《長恨歌》
原文選段: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釋義:
戲子舞女的鬢發已經白了,宮中的侍女也青春不再。
2.有關戲曲的古詩推薦:
戲子由
宋蘇軾
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
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
斜風吹帷雨註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従飽死笑方朔,肯為雨立求秦優.
眼前勃溪何足道,處置六鑿須天遊.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
勸農冠蓋鬧如雲,送老齏鹽甘似蜜.
門前萬事不掛眼,頭雖長低氣不屈.
余杭別駕無功勞,畫堂五丈容旗旄.
重樓跨空雨聲遠,屋多人少風騷騷.
平生所慚今不恥,坐對疲氓更鞭棰.
道逢陽虎呼與言,心知其非口諾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氣節消縮今無幾.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別駕舊齊名.
如今衰老俱無用,付與時人分重輕.
《戲子由》是北宋詩人蘇軾寫的七言古詩。詩詞裏邊描述了生旦凈末醜還有人生感悟的種種,在經由戲曲的演義和表現感慨自身的詠嘆。
戲子:戲子的說法誕生於晉代。中國在漢代就出現了源自對狩獵活動模仿的角抵戲,在漢之前它被稱為“蚩尤戲”。同時也是是對古代時期戲曲演繹者的總稱。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 。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3.和戲曲有關的詩句千斤話白四兩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寧輸後臺不輸前臺,只許藝高不許膽大。 南昆(昆山腔)、北弋(弋陽腔)、東柳(柳子腔)、西梆(梆子腔)。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南麒北馬關外唐 不瘋魔不成活 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功 壹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同行知道,三日不練觀眾知道。 功夫練到家,上臺不怯場。
救場如救火。 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臺上壹聲啼,臺下千人淚;臺上壹聲笑,臺下萬人歡。 有板有眼叫戲,沒板沒眼叫屁。
藝不離手曲不離口。 壹清二混三不見(無根底對付的結果是:第壹次尚可,第二次模糊,第三次忘沒了)。
飽打(吹)餓唱。 日月燈,雲霞帳,風雷鼓板,天地間壹場大戲; 湯武凈,文武生,桓文醜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 無祖不立,無師不傳。
名師出高徒。 藝多不壓身。
三分靠教,七分靠學。 寧贈壹錠金,不傳壹句春。
(春:指行話) 寧給十吊錢,不把藝來傳。 藝人的肚兒,雜貨鋪兒。
藝高人膽大,膽大人藝高。 。
千斤話白四兩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寧輸後臺不輸前臺,只許藝高不許膽大。
南昆(昆山腔)、北弋(弋陽腔)、東柳(柳子腔)、西梆(梆子腔)。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南麒北馬關外唐 不瘋魔不成活 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功 壹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同行知道,三日不練觀眾知道。
功夫練到家,上臺不怯場。 救場如救火。
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臺上壹聲啼,臺下千人淚;臺上壹聲笑,臺下萬人歡。
有板有眼叫戲,沒板沒眼叫屁。 藝不離手曲不離口。
壹清二混三不見(無根底對付的結果是:第壹次尚可,第二次模糊,第三次忘沒了)。 飽打(吹)餓唱。
日月燈,雲霞帳,風雷鼓板,天地間壹場大戲; 湯武凈,文武生,桓文醜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
無祖不立,無師不傳。 名師出高徒。
藝多不壓身。 三分靠教,七分靠學。
寧贈壹錠金,不傳壹句春。(春:指行話) 寧給十吊錢,不把藝來傳。
藝人的肚兒,雜貨鋪兒。 藝高人膽大,膽大人藝高。
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高。 拳不離手,唱不離口。
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後受罪。 打妳今朝有過,為妳將來成人。
要想學好藝,先得做好人。 南京到北京,人生活不生。
生意不得地,當時就受氣。 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
玩藝兒是假的,精氣神兒是真的。 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練到老,唱到老,學到八十不算老。 壹遍功夫壹遍巧,壹遍拆洗壹遍新。
只許人家不聽,不許自己不行。 指任何事情都得下壹番苦工夫,方能做出好的成就。
藝多不壓身,藝高人膽大 百日笛子千日簫,小小胡琴拉斷腰 若要戲路通,全靠幼時功 不練三冬兩夏,哪能學會唱、念、做、打? 壹臺無二戲,救場如救火。 勤學通百藝,苦練出真功。
藝術是件寶,不學得不了. 嘴上沒有功,吐字聽不清。 臺上壹張口,便知有沒有。
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頭唱是肉。 四、五人能當千軍萬馬, 十幾步能走海角天涯。
私下練,臺上見。 以熟為巧,以巧為妙。
知戲文戲理,才能唱出好戲。 好花得綠葉配,好角得眾人扶。
臺下靜,聲小也能聽得清。 臺下動,聲音再大也沒用。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壹臺戲得合手,不合手戲準丟。
有勁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戲上. 腔好唱,味兒難磨。 字不清,唱不明。
字不正聽不清,腔不回不中聽。 要想藝深,就得用心。
慢板要緊,快板要穩,散板要準。 演員上了臺,壹步值千金。
壹我壹站,壹動壹轉,壹走壹看,壹扭壹翻,壹擡壹閃,壹 坐壹竄,照顧四面八方,要叫人人看見。 眼大無神,廟裏泥人。
笑不露齒,行不動裙。 神不到,戲不妙。
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唱戲不動情,看戲不同情。 欲前先後,欲進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慢要松,緊要繃,不緊不慢才算功。 手到眼到,眼到手到。
站有站相,坐有坐樣。 凈行要撐,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當中。
蘭花手,荷葉掌,握拳如鳳頭。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
忙而不亂,慢而不斷。 百藝不如壹精。
要想戲路通,全靠幼時功。 閑著練,忙著用。
藝要會,得挨累。 臺上壹現,臺下十年. 唱戲碰了釘,才知藝不精 力不磨得銹,腿不練得皺, 有狀元徒弟,沒狀元師傅。
慢功出巧匠。 念書要講,種地要耪,學藝要想。
壹天不練就回,兩天不練就生,三天不練就沒。 後臺象綿羊,前臺如猛虎。
戲無情不動人,戲無理不服人,戲無絕不驚人. 見山如山在,看水如水流。 心跟神合,神跟貌合,貌跟形合。
先看壹步走,後聽壹張口。 好戲把人唱醉,壞戲把人唱睡。
早扮(戲)三光,晚扮(戲)三慌。 神在兩眼,情在臉面。
站如亭亭玉樹,行如風送落葉。 內練壹口氣,外練筋骨皮.。
4.關於戲曲的名言千斤話白四兩唱。
三分唱念七分作。寧輸後臺不輸前臺。
只許藝高不許膽大。當場壹字難。
當場不認父。千學不如壹見。
壹清二混三不見(無根底對付的結果是:第壹次尚可,第二次模糊,第三次忘沒了)。技要穩準狠。
藝不離手曲不離口。 (以上摘自《齊如山回憶錄》,中國戲劇出版社,齊如山著) 學問學問,邊學邊問。
學問學問,多學多問。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功。
山高勤為徑,藝海苦作舟。不經壹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要在人前奪萃,必須人後受罪。
演員四字訣:學(模仿)、會(功夫到手)、通(融會貫通)、化(再創造)。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功夫練到家,上臺不怯場。南昆(昆山腔)、北弋(弋陽腔)、東柳(柳子腔)、西梆(梆子腔)。
識才善教人出眾,盲目授徒貽誤人。園丁血汗育蓓蕾,賞花須謝育花人。
集眾家之長,補自身之短。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齊白石語)。臺上講戲格,臺下講人格。
救場如救火。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臺上壹聲啼,臺下千人淚;臺上壹聲笑,臺下萬人歡。會看戲的看門道,不會看戲看熱鬧。
寓莊於諧,寓教於樂,寓理於情。 氣乃聲之源,氣為音之帥。
壹偷氣,二換氣,三運氣,四噴氣。大換氣,小偷氣,不蠻喊,留余地。
氣粗則音浮,氣弱則音薄,氣濁則音滯,氣散則音竭。上丹田(頭腔、鼻竇上兩眉之間)發聲***鳴點,中丹田(肚臍、上腹部、橫隔膜)氣息支持點,下丹田(肚臍下三指小腹)提氣發力點。
聲腔三要素:吐字、行腔、氣口。 擒字如擒兔,每字圓如珠,壹字走了調,滿盤都是輸。
既要將字咬準,又莫將字咬死。不要音包字,而要字帶音。
不吃字,不嚼字,不裹字,不割字。唱戲吐字不清,猶如鈍刀殺人。
字似骨頭韻若肉,板如老師是節奏。咬字頭,送字腹,收字尾。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力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唱是壹條線,不要壹大片,若是壹條線,音清整穩遠;若是壹大片,音噪亂散淺。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明曲情,達其意,明戲理,知戲情。
演員不動情,觀眾不***鳴;演員不動情,觀眾不同情;演員不動心,觀眾不入心;演員不動神,觀眾便走神。不能千人壹面,千歌壹曲;力求壹人千面,壹曲多變。
有情沒理戲演歪,有理沒情戲演幹。飽打餓唱。
音散、音暗多喊“咿”,音緊、重喉練“啊”音。精神暢快,心氣和平;飲食有節,寒暖當心;起居以時,勞逸均勻;練嗓保嗓,都貴有恒;由低到高,量力而行;五音飽滿,唱出劇情。
(此48字為梅蘭芳練聲保喉經驗) 有板若無板,無板卻有板。慢板要緊,快板要穩,散板要準。
慢板不拖,快板不趕,散板不散。 清晰的口齒沈重的字,動人的節奏感人的音。
5.形容戲曲演員的成語成語梨園子弟
--------------------------------------------------------------------------------
拼音lí yuán zǐ dì
ZDIC.NET 漢 典 網
解釋原指唐玄宗時梨園宮廷歌舞藝人的統稱。後泛指戲曲演員。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通省梨園子弟各班願與者,書名畫知,屆時齊集湖亭,各演雜劇。”
示例惟茲~,猶存漢官威儀。 ◎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
6.描寫戲曲的古詩1、《七律·贊京劇》現代詩人張金銘原文:念白抑揚含頓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譯文:在戲曲中停頓抑揚頓挫,唱腔委婉中又透露出堅定。2、《偈頌壹百零四首?其壹》宋代詩人釋紹曇原文:本是儒家閑戲劇,剛言漏泄祖師機。
譯文:原本是讀書人家閑來作的戲曲,剛剛卻泄露了祖師的心思。3、《琵琶行》唐代詩人白居易原文: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譯文:輕輕地攏,慢慢地撚,壹會兒抹,壹會兒挑,初彈《霓裳羽衣曲》接著再彈《六幺》。4、《古意》宋代詩人蘇軾原文:等為戲劇誰能先,我笑謂翁兒更賢。
譯文:蘇軾追溯到事情的起始,笑向那翁問道:“同為戲劇到底是誰最早演習的?我笑對老翁說:‘還是兒子更賢於您!5、《西江懷古》唐代詩人杜牧原文:魏帝縫囊真戲劇,苻堅投棰更荒唐。譯文:反觀歷史中,魏國如戲劇壹般的戰略,更有苻堅投棰這樣荒唐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