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王安石與孟郊的資料

王安石與孟郊的資料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於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考中進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萬言書針砭時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時任參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變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於新法中關於土地改革影響到地主階級與相關的官僚,變法遭到他們的強烈抵制,在民間由於改革推行難度大,反而對壹般民眾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又遭到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敵視。使得他在民間形象壹直不佳。在1074、1076年兩次被罷免職務。宋神宗死後,原反對派司馬光(曾因與王安石政見相左而被排擠)任宰相,幾乎廢除了所有法案。變法失敗後,退居江寧(江蘇南京)。

20世紀俄國***產黨領導人列寧稱贊他為「11世紀的改革家」。

王安石為人特立獨行。據載,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普遍認為蘇洵的《辨奸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寫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蘇軾和王安石也歷來不睦,王安石好做驚人之言,蘇軾曾作文譏諷。民間也有不少兩人鬥智的故事。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任昆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壹說45歲),始登進士第。然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任為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為樂,被罰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

時,因母死去官。鄭余慶鎮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唐人認為孟詩是“元和體”的壹種,“元和已後”,“學矯激於孟郊”(李肇《唐國史補》)。唐末張為作《詩人主客圖》,以他為“清奇僻苦主”。宋詩人梅堯臣、謝翺,清詩人胡天遊、江□、許承堯,寫作上都受到他的影響。對孟詩的評價,持褒義論的,韓愈、李觀以後,有貫休、黃庭堅、費袞、潘德輿、劉熙載、陳衍、錢振□、夏敬觀等;持貶義論的,有蘇軾、魏泰、嚴羽、元好問、王□運等。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蘇軾稱之“郊寒島瘦”(《祭柳子玉文》),後來論者便以孟郊、賈島並稱為苦吟詩人代表,元好問甚至嘲笑他是“詩囚”(《論詩三十首》)。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編刊,黃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見。陸心源所藏汲古閣影宋精本,今歸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閣本,閔刻朱墨本。《四部叢刊》影印杭州葉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註釋有陳延傑《孟東野詩註》,夏敬觀選註《孟郊詩》。事跡可參考韓愈《貞曜先生墓誌銘》、新、舊《唐書》本傳、夏敬觀《孟東野先生年譜》、華忱之《唐孟郊年譜》。

遊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體裁:樂府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

陽光。

韻譯: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評析: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

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壹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註釋]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4. 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數重:幾層。

6. 綠:吹綠了。

7. 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裏。

[簡析]

這是壹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壹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麽近,中間隔壹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裏江岸壹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壹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壹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本詩是“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的著名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