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寫景的作用,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對表現人物的作用、對表達感情的作用、結構上的作用。具體的說,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對比反襯、借景抒情、起興、過渡、以景結情、點明時令和地點等。
(壹)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詩歌表達感情的壹種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寫來表達感情。它和烘托的不同在於:烘托是通過環境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現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則是壹種抒情方式,指的是詩人在創作時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這個媒介來表達感情。請看下面兩首詩: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山居秋暝》是壹首以寫景為主的山水詩,詩歌借助視覺、聽覺從動和靜兩個方面表現了清新、恬靜、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從而表現了詩人對山居生活的喜愛和其內心的寧靜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詩歌。
(二)起興。
起興,又叫“興”。朱熹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簡單的說,“興”的作用就是“引”,用其它的事物來引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因為它起的是“引”的作用,所以它往往在詩歌或各節(如果是比較長分節的詩的話)開頭。詩歌中的景物描寫也有“興”的作用。如蘇軾的《東坡》壹詩: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第壹句“雨洗東坡月色清”描寫了壹幅清凈、幽寂的雨後月下東坡圖,正是這樣的美景讓自稱“野人”的詩人在“市人行盡”之後出了門。也就說,描寫“雨洗東坡月色清”的景色引出了“市人行盡野人行”壹句對詩人行為的敘述,這樣,第壹句的寫景就有了起興的作用。
(三)過渡。
在說景物描寫在詩歌中的過渡作用之前,我們先得明白壹點:就像我們的感情會因為環境的變換而變化壹樣,在詩中,詩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也就說,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憂或樂可能是單純的,也可能是忽喜忽悲忽憂忽樂有所變化的。如果在壹首詩中,詩人的感情有變化,那麽眼前之景就可能是導致其情感變化的原因。這樣,處於詩歌情感變化之間的景物描寫就可能具有過渡的作用。比如下面這首詩。
題盤豆驛水館後軒① 韋莊
極目晴川展畫屏,地從桃塞接蒲城。灘頭鷺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數行天際沒,孤雲壹點凈中生。馮軒盡日不回首,楚水吳山無限情。
(四)以景結情。
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尾的壹種方式,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突然轉為寫景,以景代情結束全詩。使用此種技巧可以讓讀者在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使詩歌韻味無窮,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此時無情勝有情”的藝術效果。
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詩歌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麽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來表現“不盡”之愁呢?詩人於尾句卻輕輕宕開壹筆,以景結情。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壹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妳會生出什麽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的空間。
(五)借景物描寫點名時令、地點或天氣狀況等。
詩歌講求含蓄形象,不僅在表達思想感情上如此,就是在交代時令、地點和天氣狀況時也常常不直說而用景物描寫來表明。如柳永《雨霖鈴》的開頭“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不僅描寫送別時淒涼感傷的環境,還有交代時令(秋天的壹個傍晚)、地點(長亭)、天氣狀況(驟雨初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