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故鄉》的結尾處寫道:
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壹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麽。我希望他們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壹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結合《故鄉》全文,深入思考魯迅這段話,我們不難發現,《故鄉》著重表現的,實際是人與人關系發展中的兩個循環節。第壹個循環節是從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到成年魯迅和成年閏土關系的變化。
這是壹個已經完成了的循環節,它不但有了前項(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的和諧美好關系),而且有了後項(成年魯迅和成年閏土之間的隔膜:“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
認真想來,這個循環節實際是以往人與人關系中不斷重復的無限鏈條中的壹環,是無數這類惡性循環節中的壹個,它包含著魯迅對中國全部社會思想史和社會關系史的概括和總結:人與人原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會裏,及至成年,人與人之間便隔膜起來,彼此的心不能相通了。
魯迅認為,在他與閏土之間,這個惡性循環節已經造成了,再也沒有挽回的余地。但還有第二個循環節,即少年水生和少年宏兒到成年水生和成年宏兒關系的變化。這是壹個尚未完成、只有前項而尚無後項的循環節。
同往日的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壹樣,水生和宏兒還保持著童貞的愛情,還有著兩心相通、兩小無猜的和諧美好關系,但他們以後將會怎樣呢?是不是又和魯迅與閏土壹樣變得隔膜起來呢?這是魯迅集中思考的問題,他希望他們不再重新走上以前的老路,希望從他們這壹代起,打破中國社會思想和社會關系的惡性循環,從而走上壹條新的發展的道路,開始壹種新的生活,壹種前人未曾經歷過的生活。
《故鄉》的整個情節鏈條,實際便是由這兩個循環節組成的,簡單表述出來,便如下式:我認為,《故鄉》的全部描寫,都可納入到這兩個循環節中來理解,《故鄉》的主題意義,也存在這兩個循環節的關系中。
在分析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的關系時,有種觀點認為,魯迅意在表現農村勞動人民的孩子的聰明、勇敢和智慧,表現城市富家子弟的缺乏廣博的見識,從而反映了魯迅向勞動人民學習的願望和要求。表面看來,這種分析似有道理,但深究下去,實際上與魯迅原意懸殊甚大,可謂“失之毫厘,差之千裏”。
因為這種分析,在不自覺之間,又為兩個不分彼此、融洽無間的孩子分出了等級、劃分了優劣,標出了高低,而這恰恰是魯迅和閏土後來變得隔膜起來的根本原因。
魯迅說:“別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壹道高墻,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這就是我們古代的聰明人,即所謂聖賢,將人們分為十等,說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現在雖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卻依然存在,並且,變本加厲,連壹個人的身體也有了等差,使手對於足也不免視為下等的異類。”
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關系之融洽,恰恰在於他們還沒有在彼此之間分出等差,分出優劣和高低,少年魯迅不因閏土是貧苦農民家子弟而心存半點蔑視之意,少年閏土也不因少年魯迅系主人家孩子而視之為異類,因為小說由少年魯迅的眼中寫出,他又是沒有任何優越感的,所以表現出了對少年閏土的欣羨,但我們卻絕對不能反過來,認為少年閏土自然地優於少年魯迅,似乎他是高於少年魯迅的另壹種不同的孩子。
試想,如果我們把對少年閏土可愛形象的刻畫,當成魯迅對閏土與魯迅的比較,當成單純對勞動人民的贊美,當成魯迅向勞動群眾學習的願望的表現,那末,魯迅後來對閏土麻木迷信的描寫,不又可解釋為魯迅對勞動人民的蔑視,當成魯迅反對向勞動人民學習的表現了嗎?總之,這種觀點離開了對上述整個循環節的分析,單純從魯迅的部分描寫中演繹出自己的結論,結果便離開了魯迅的原意。
而只要我們結合上面列的兩個循環節的圖式,我們便會清楚地看到,魯迅對少年魯迅與少年閏土的描寫,集中在他們二人的和諧融洽的關系上,宏兒和水生的關系是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關系的重演,在宏兒和水生的關系的描寫中,我們只看到二人的和諧親愛,而絕無二者的優劣比較,所以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之間的關系的實質,也是如此。從和諧走向隔膜,則是閏土和魯迅關系發生變化的主要軌跡。
魯迅和閏土之間的隔膜是怎樣產生的呢?正是魯迅所抨擊的把人分成高下不等的各種等級的封建等級制度,是在這種制度影響下產生的封建等級觀念,是維護並實施這種制度的封建禮教制度。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麽說才好,只是說:
“啊!閏土哥,——妳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壹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麽擋著似的,單在腦裏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們似乎打了壹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壹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顯而易見,閏土對魯迅還是懷有親情、愛情的,但在這時,他已經不能象從前那樣與魯迅平等相待了,他在觀念上已經把魯迅當成了與自己高下不等的另外壹種人,當成了“老爺”,他內心的感情也便很難以自由地表現出來。
這兩顆心靈顫動著,意欲向壹起抖動,但這個人與人之間的等級界限,終於把兩顆心靈分開了。可以說,這段描寫是《故鄉》全文的高潮,是最亮的光點,而“老爺”二字,又是這段描寫的聚光點。由此可以看出,《故鄉》的中心,在於揭露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等級觀念對人與人正常關系的無形破壞作用,是“封建思想吃人”主題的壹個變奏曲。
“啊,妳怎的這樣客氣起來。妳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麽?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啊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麽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著,又叫水生上來打拱……
閏土這裏說的“規矩”、“懂事”,便是要按照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等級差別,分別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人的封建禮儀。
在中國封建社會裏,壹個人從幼到長,首先受到的便是這種“規矩”的教育和訓練,及到成年,習慣了這些“規矩”,“懂”了這種關系學,也便再也無法用自己的真實感情待人接物了,人與人之間也便難以形成真摯的感情交流了,因而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那種真摯的和諧關系便被徹底破壞了。這就是魯迅《故鄉》中包含的最大的悲哀和痛苦。
除此之外,生活的艱難也是壓扁人們精神的壹個重要原因。“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象壹個木偶人了。”“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閏土在不間斷的生活重壓下變得麻木了,即使魯迅,也在“辛苦展轉”中失去了少年時的輕松活潑的心境。
這種心境,是不利於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的。這同樣加重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同情設置了嚴重的障礙,為什麽連魯迅的話也只在腦裏回旋,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與閏土自由交談了呢?因為他已不再有兒時那種毫無障翳的輕松心境。
由此也可看出,《故鄉》中魯迅對人民群眾痛苦物質生活的描寫,是匯入他們精神被窒息、人與人正常關系被破壞這個中心主題的。有的同誌僅僅把《故鄉》當成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物質生活的小說,我認為失之於片面,也不足以概括《故鄉》的整體意義和全部思想性職能。
人們很容易感到,當我們說閏土在精神上已經麻木了的時候,是包含著他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物質生活的痛苦經歷的,但當我們說他的物質生活的痛苦時,卻並不意味著他的精神被摧殘得麻木不仁了。我認為,這二者的關系,我們從《故鄉》的兩個循環節的關系中,也可以得到說明。
上述《故鄉》中的兩個循環節,沒有把豆腐西施楊二嫂這個主要人物包括進去,因為這個人物,照我看來,只是這兩個循環節的重要的、必要的補充因素,是做為它們的襯托而出現在小說之中的。
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觀念、封建禮教制度,使魯迅和閏土變得隔膜起來,但還沒有完全堙滅他們二人內心的親情和愛情,它們把閏土壓迫得麻木、迷信起來,但還沒有摧毀他的善良和忠厚。
豆腐西施楊二嫂則是在封建等級制度中,變得對人毫無誠意了的壹個市儈性人物。她在魯迅面前攀親拉故,實際上毫無感情;表面上恭維,實際上只是為了撈點東西。在她的身上,體現了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觀念和封建禮教制度所能造成的更嚴重的後果:澆滅人與人之間的任何壹點感情溫熱,使之成為在虛偽言詞掩蓋下的互相掠奪的冷酷關系。
在《故鄉》的現實的人與人的關系中,只有水生和宏兒的關系還是正常的、美好的,但他們的將來會怎麽樣呢?會不會重新走上魯迅和閏土已經走過的老路呢?這便是魯迅集中思考的問題。魯迅不願他們再象自己、再象閏土,更不願他們象“辛苦姿睢”生活著的豆腐西施楊二嫂,但能不能實現呢?如何實現呢?魯迅卻並不完全知道。
以上便是《故鄉》的主要內容。
“閏土的時代已經壹去不復返了!”這是我們講到《故鄉》時常用的壹句套話。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但在某種意義上又不完全對。封建的等級觀念、封建的禮教規範真地已經絕跡了嗎?我們面前那些睜著天真無邪的眼睛聽我們講解《故鄉》的學生,在將來真地便能避免魯迅與閏土那種關系的變化了嗎?他們之間真地便能不再隔膜起來了嗎?《故鄉》向我們提出的問題並沒有完全過時,因而它還是有現實意義的。
擴展資料: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壹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