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走進詩的春天把握技巧 走近新詩

走進詩的春天把握技巧 走近新詩

青春是創作詩歌的黃金時光,寫詩,合乎中學生的天性。當前,很多中學生對新詩有著壹定的興趣,但對新詩又缺少必要的了解,對新詩只能“愛”而遠之。中學生對新詩的困惑主要有兩點:壹是讀不懂,讀不出詩句的言外之意和深層含義;二是不會寫,寫出來的就像分行的散文,沒有余味。

其實,中學生讀不懂新詩和不會寫新詩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對新詩的語言特點及寫作技巧缺乏必要的了解。詩歌的語言雖然來自日常語言,但又超越日常語言。正如宋代詩論所言:“作詩,不可太熟,亦須令生。”詩歌的語言就是對日常語言的偏離和陌生化。詩人創作時往往有意調用壹些寫作技巧,來使詩歌的語言偏離日常習慣,達到陌生化的效果,從而傳達出微妙的詩思。因此,要想學會賞析和創作新詩,了解以下七種常見的表達技巧尤為必要。

壹、精選動詞

詩歌創作時錘煉表現意象動態的動詞十分重要,因為動態的意象較之靜態的意象更能凝聚讀者的審美註意,壹個恰切的動詞會讓詩歌意象變得靈動鮮活,從而使整首詩歌的藝術水準躍升到更高層次。如陳敬容的《哲人與貓》:“雨鎖住了黃昏的窗,讓白日靜靜雕殘吧。”“鎖”這個動詞形象地點化了大雨的滂沱和給人的心靈造成的陰影,白日因這雨的緊“鎖”而靜靜雕殘。

二、移就活用

在新詩中,詩人常常故意把適用於甲事物的詞移用於乙事物,壹些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詞性也會被臨時改變。通過移就和活用,可以擴大詞匯的意義空間,挖掘詞語的表達潛能,增強詩歌的審美表現力,使詩歌意象出現新奇、陌生的形態。例如,江河的《讓我們壹起奔騰吧》中的“讓我們和更多的人壹塊走吧/祖先在風中訴說著青蔥的願望”壹句,“青蔥”本是用來形容植物濃綠的詞語,而“願望”常用“美好”等詞語來形容,詩人用“青蔥”來形容“願望”,就給人壹種清新的感覺,恰到好處。又如楊雅涵的《清明》中的詩句:“三月的輕煙細雨/淅瀝著千年的緬懷/鮮活著生命的莊嚴。”其中“淅瀝”、“緬懷”、“鮮活”、“莊嚴”四個詞語都屬於詞類活用,哀思充溢字裏行間。

三、壹詞多義

小說、散文的語言壹般為了避免歧義,往往只顯示壹種意義,而在詩歌語言裏,詩歌作者為了制造意象的多義和內涵的豐富,卻有意創造壹詞多義的詩句。如食指的《相信未來》這樣寫道:“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淚水/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這裏的“紫葡萄”分明是指希望的果實,“鮮花”表面是指“戀人”,實質是指“自己收獲的果實”。壹個詞隱含著兩層不同的意義,詩句自然顯得蘊藉多情。

四、省略跳躍

新詩寫作通常要做到言簡意賅,講究簡約之美。因此,詩歌中常常充滿了意義省略和情緒跳躍,前面的句子和後面的句子往往沒有可以覺察的聯系,需要依靠形象思維和生活經驗仔細加以體會。這些意義省略和情感跳躍為讀者預留了發揮想象的巨大空間,也使詩歌意蘊無限,經得起多次閱讀與闡釋。如顧城的《弧線》:“鳥兒在疾風中/迅速轉向//少年去撿拾/壹枚分幣//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觸絲//海浪因退縮/而聳起的背脊。”詩人的詩情是跳躍的,“鳥兒”、“少年”、“葡萄藤”與“海浪”彼此並不搭界,它們的情態從四個側面反映了“弧線”帶給人的審美思考。

五、語序倒裝

倒裝是為了加強語勢、協調音節或錯綜句法,是故意顛倒詞句次序的壹種修辭方式。變化後的句子會顯得異常新奇、突出,往往能增強語勢,構成豪邁的筆力,引起人們的特別註意。例如鄭愁予《錯誤》中的兩句“妳的心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妳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按照通常語序應為“妳的心是小小的緊掩的窗扉”,“妳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通過倒裝,顯得別出心裁,與眾不同。“向晚”放在句子的末尾,仿佛讓人看到黑暗慢慢浸染了天地,可是盼望的人兒卻沒有蹤影。我的心好像也順著青石的街道在暮色中痛苦地延伸下去。“緊掩”倒裝更突出了那女子的心有多麽封閉。

六、近比遠比

所謂“近比”,是指構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相似關系極為明顯,讀者讀後可以馬上接受。如顧城的《生命幻想曲》中的詩句“讓陽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膚”,把“陽光”比作“瀑布”,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所謂“遠比”,是指本體和喻體之間相似性不明顯,二者跨度很大,讀者粗看起來壹時難以接受,這種比喻陌生化效果強烈,給讀者帶來的審美刺激也更大。例如舒婷的《致橡樹》:“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沈重的嘆息。”“紅碩的花朵”與“沈重的嘆息”之間的差別很大,顯然屬於“遠比”。

七、感覺挪移

感覺挪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通感”。當詩人的各種感覺溝通後,詩中的意象常常出現奇妙的組合,詩歌也變得搖曳多姿,韻味實足。在新詩創作中,通感的運用極為頻繁。如江河的《讓我們壹起奔騰吧》:“讓我們壹起奔騰吧/在花瓣匆匆鋪成的道路上芬芳地走吧。”用嗅覺來寫動作,“芬芳”表達出詩人愉快興奮的情感。

(作者單位:響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