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建軍節朗誦的詩有《塞上曲其二》、《塞下曲五首(其三)》、《塞下曲(其三)》。
1、《塞上曲其二》——(唐)戴叔倫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賞析:
“生入玉門關”原本是定遠侯班超的句子,是說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時思歸鄉裏,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戴叔綸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反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卻不是那麽近人情。
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意思迎刃而解。前壹聯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壹騎都不會放過,而後就是上文說過的典故不回玉門關了,要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效祖國。
2、塞下曲五首(其三)——(唐)張仲素
朔雪飄飄開雁門,平沙歷亂卷蓬根。功名恥計擒生數,直斬樓蘭報國恩。
賞析:
這是壹首描寫邊防將士不畏艱難困苦、決心殺敵報國的邊塞詩。詩不是寫戰鬥中的場面而是寫將士們由雁門關出發作戰時的豪邁情誌。
前兩句言關外環境之艱苦,突出寫急雪飄飛,狂風亂舞,襲雁門,卷狂沙,拔草根,以概其余。後兩句直打心事,突出作戰的目的是為了直搗敵巢,消滅敵酋,以報國恩,所以反而以計算活捉俘虜的數目來論功勞高低為可恥了。
3、塞下曲(其三)——(唐)李白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賞析:
寫“駿馬”實際上是寫駕馭駿馬的健兒們,馬壯是為了借喻兵強。在唐代前期,胡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淵甚至壹度被迫“稱臣於突厥”(《舊唐書·李靖傳》)。因此,健兒們殺敵心切,鬥誌昂揚,策馬疾行。
“出渭橋”和“辭漢月”,是指出軍隊的出發點和行軍路線。“出渭橋”而“鳴鞭”,正所謂快馬加鞭,進壹步烘托出健兒們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軍事任務的緊迫和唐軍士氣的旺盛。氣勢雄渾,大有高唱入雲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