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或沒有陶淵明詩的悠然;?
他眼裏有愁苦,卻心系蒼生和國家。?
說到杜甫,大家應該很熟悉吧,他是洛陽人,和李白並稱為“李杜”。杜甫在詩中也比較多地反映了“安史之亂”這些內容,尤其反映了老百姓的苦難及當朝日益衰落的社會現實,表達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因此他的詩被稱作詩“詩史”,他也被稱為“詩聖”。?
在杜甫的童年階段,他還是比較幸福的。當時是“開元盛世”時期,百姓們很富裕,杜甫的父親是當官的,家裏也比較有錢,杜甫在7歲那年做了《鳳凰詩》,12歲那年,他第1次在岐王宅裏裏見到了李龜年。
青年壯遊時期,百姓們都比較富裕,遊山玩水,當時的杜甫也整天遊山玩水。他去過泭陽,揚州,老姥山,南京等地方。在735年,杜甫回鞏義高考,但不惜落榜,落榜後的他繼續遊山玩水。? 在杜甫二十八九歲時,他寫了壹首《望嶽》,這首詩是杜甫最為著名的壹首詩,當時的他沒有受到過挫折,正當壯誌滿懷,因此詩中充滿信心,有種不畏困難,勇攀絕頂的雄心和氣概。
在第2次高考時,他又落榜了。第1次落榜是因遊玩,第2次是因“李林甫”,國家正敗在“他”的手中,由於中期社會動蕩不安,杜甫就回了老家。在老家的杜甫有了家庭。同時也在744年遇到了李白。杜甫對李白是壹種特殊的情懷!他寫了很多關於李白的詩,分開後,有寫了很多懷念及悼念李白的詩。足以看出李白對杜甫來說很重要。?
770年,杜甫在前往洛陽的船上發病身亡。聽到這裏我很傷心,我認為壹個心系祖國,心系百姓的人怎麽就這樣去世了呢?? 這就是杜甫顛沛流離的壹生!
杜甫的壹生是憂國憂民的壹生;?
杜甫的壹生心系國家心系蒼生的壹生;?
杜甫的壹生是顛沛流離而不畏艱險的壹生!
唐朝偉大詩人——杜甫 ?
——聽《杜甫傳》有感 ?
中國唐朝有許多偉大詩人。 ?
中國唐朝是詩的天下。 ?
中國唐朝是文人墨客的天下。 ?
眾所周知,杜甫是生活在唐朝的壹位偉大詩人,他創作詩篇上千首,大多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了悲憤淒婉之情。由於他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故有"詩史”之稱 ,他也被譽為詩聖。 ?
杜甫的壹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壹個階段,童年時期。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於770年去世,享年58歲。杜甫七歲就會創作《鳳凰詩》,12歲那年出入歧宅認識了許多文人墨客,如李龜年等。 ?
第二階段,青年壯遊期。為什麽叫壯遊呢 ?因為當時唐玄宗領導的開元盛世局面使得國泰民安,人民富強。況且他的父親是當官的,家裏很富有,所以成為壯遊。這壹趟他出去玩了3、4年去過了淮陰、揚州和天姥山等。回來後他開始參加考試,結果落選了,這是他人生的第壹次失敗,因為當時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所以他就又出去玩,杜甫於744年遇見李白,杜甫特別喜歡李白。李白當時44歲,而杜甫正值青春年華,能文能武。他就像李白的跟班壹樣,壹直跟著他。 ?
第三階段,長安十年。由於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局面下國家富強,於是他就起兵打仗。國家無論多富有都經不起打仗啊 !於是整個社會局面開始由盛轉衰,杜甫的命運也開始發生轉變。 ?
第四階段,流亡時期。唐朝由盛轉衰後,社會矛盾尖銳,整個社會局面動蕩不安。747年,唐玄宗追求享樂,國家大事都由李林甫主持,李林甫是壹個“口蜜腹劍”的人。他特別討厭那些知識分子,認為知識分子只會提意見,沒有壹絲作用,於是就沒有讓人們考試 。導致社會矛盾尖銳,為了躲避戰亂,許多人都開始流亡,當時杜甫老了,老人都想落葉歸根,回到自己的故鄉,當然杜甫也不例外。他想回到自己的故鄉河南鞏縣,但他壹身疾病,沒有食物,最終壹代文人在船上漂泊逝世了,杜甫到他生命的最後壹刻也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 ?
杜甫的詩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事實 。 ?
杜甫的詩成為千千萬萬唐朝老百姓的心聲 。 ?
杜甫的詩開啟了以詩載史的文學大門。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被稱作“詩聖”,他的詩被稱作“詩史”;
杜甫是詩仙李白的粉絲,他們被後世並稱為“李杜”。
說到杜甫,大家壹定知道“安史之亂”吧,安史之亂影響了杜甫的壹生,使他在“顛沛流離”的社會生活中嘗盡了生活的苦。
青年壯遊
“壯遊”指那時候很多大人物走四方,到處走,到處看,杜甫從小能文能武,7歲就開始寫鳳凰詩,12歲曾進出過岐王李範和玄宗寵臣崔滌——崔九的宅子,偶遇了著名的歌唱藝術家“李龜年”。這使我想到杜甫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有人曾傳聞說杜甫,“幹啥啥不行,寫詩第壹名”。杜甫在二十八九歲時,曾寫過《望嶽》壹詩,詩的後兩句非常有名,“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詩人想登上泰山頂峰後,放眼四望的景象,表現了詩人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誌,抒發了詩人龐大的氣魄。
李杜友情
杜甫712——770,直到744年偶遇李白,當時的李白44歲,比杜甫要大個幾十歲,杜甫特別崇拜,敬愛李白。給李白寫了很多詩來表達自己的崇敬。杜甫和李白並稱為“李杜”。杜甫對李白真是崇拜得五體投地,他寫過贊美李白的詩無數,“白也,詩無敵”“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對李白大加贊賞。“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是李白寫給杜甫的送別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這首詩被,後人廣為“送別詩”。
杜甫從洛陽返回長安的途中,親眼目睹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傷害,寫出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些反映現實的詩歌,魏為後世留下了詩與史合二為壹的文學精華!
《兵車行》《春望》《北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都是是千百年來廣為傳頌的,深受人們喜愛的詩歌。縱觀杜甫壹生,我覺得個人命運是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國運昌盛才會有個人的幸福安康。
杜甫被人稱作“詩聖”,他的詩被稱作“詩史”。他生於712年,死於770年,洛陽人。杜甫童年階段生活在河南鞏縣,七歲就創作了鳳凰詩。 ?
他在青年時期壯遊,欺間他回到了鞏縣參加高考並經歷了第壹次落榜,但是他並沒有灰心又開始了遊歷大江南北的日子。他在二十八九歲的時候創作了望嶽,當時他沒有受到過挫折,正當壯誌滿懷。因此,詩中充滿信心,有壹種不畏困難、勇攀絕頂的雄心和氣概。
杜甫在744年遇見了李白,當時正是唐玄宗創造了開元盛世的時期,就在天幾後和李白占告別又去考了壹次進士,但昰他卻遇見了李林甫。因為李林甫不想讓任何人考上進士,並在皇帝面前說了壹些這壹代人沒有才華之類的話,所以沒有壹個人被選中。這是杜甫壹生的轉折點,但是他卻被李林甫毀了壹生。從這個事件中我知道了不能胡亂聽信別人的話語,要證實他人的話語是否正確,不要被他人欺騙。
有壹次杜甫的詩被皇帝看到了就讓他來當官,皇帝讓李林甫給他派發壹個官位,但是李林甫佷長時間都沒有派發,最後把他編到了荒涼之地。在這個地方他被起義軍抓到了長安,在長安待了十年後他回到了落陽首陽山,之後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流亡歲月。在老年時期他遇到了李龜年,並創造了“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是他用壹輩子創造出來的。他的壹生***經歷了三個轉折點“青年壯遊”,“長安十年”,“流亡歲月”。
他的前半生過的毫無光彩,後半生過起了顛沛流離的曰子。給我的啟發是:個人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只有強大的國家,才會有富饒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