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戲劇水袖的詩句

關於戲劇水袖的詩句

1.關於戲劇的詩句有哪些

1、《飲湖上初晴雨後》宋·蘇軾

湖光瀲灩晴放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2、《酬朱慶余》唐·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

自知明艷更沈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

壹曲菱歌抵萬金。

3、《無題》

四喜來個張二奎,三慶長庚皺皺眉。

和春段二不上座,急得三勝唱兩回。

4、《琵琶行》唐·白居易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壹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5、《無題》

寒梅傲骨身,

翠竹樂仙神。

芳蘭天奇香,

淩菊血冷根。

萬裏無雲天晴朗,

青山綠水好景致。

鴛鴦戲水鳳配凰,

只羨鴛鴦不羨仙。

2.關於“戲劇”的詩句有哪些

1、魏帝縫囊真戲劇,苻堅投棰更荒唐。——唐 杜牧《西江懷古》

釋義反觀歷史中,魏國如戲劇壹般的戰略,更有苻堅投棰這樣荒唐的戰略。

2、等為戲劇誰能先,我笑謂翁兒更賢。—— 宋 蘇軾 《古意》

釋義蘇軾追溯到事情的起始,笑向那“翁”問道:“同為戲劇到底是誰最早演習的?我笑對老翁說:‘還是兒子更賢於您!

3、齊紈未足時人貴,壹曲菱歌抵萬金。——宋 張籍《酬朱慶余》

釋義盡管有許多別的姑娘身上穿著齊地出產的精美綢緞做成的衣服,卻並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這采菱女的壹曲歌才值千金。

4、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唐 白居易《長恨歌》

釋義曾經彈奏完曲子讓老師都佩服,(彈得好),化完妝周圍的藝妓都嫉妒我(美)

5、念白抑揚含頓挫,唱腔委婉透激昂。——《七律·贊京劇》

釋義在戲曲中停頓抑揚頓挫,唱腔委婉中又透露出堅定。

6、壹官聊戲劇,三徑肯荒蕪。——宋 陳棣《挽江公三首》

釋義假如壹個官開始聊起了戲曲,那麽在他管理的地區三徑之內肯定是荒蕪的。

7、人生等戲劇,袞袞徒區區。——宋 韓淲《白日偶無客青山長對門》

釋義這人生就像戲曲壹樣,有起有伏,必定不是順暢的。

8、全民齊躍進,戲曲奮爭先。——現 老舍《《贈河北梆子劇院躍進劇團》

釋義全民壹起加油,那麽戲曲就會有大進步。

9、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宋 蘇軾《戲子由 》

釋義戲子的聲音有時候就像教書的先生拉的長長的,有時又像學舍壹樣小小的。

10、風格只應天上有,歌聲豈合世間聞。——唐 李群玉《同鄭相並歌姬小飲戲贈》

釋義這樣的風格應該是在天上才有的,這種歌聲存在世間並不合理。

3.關於戲曲的古風句子 比如說:亭臺樓榭 戲子眼中光華流轉 輕啟朱唇唱

《社戲》

作詞/作曲:安九

編曲:bear

演唱:安九

和聲/後期:Hita

==========================

舊河畔,老房屋,壹切如故。夢裏那個依稀年少的身影,卻早已不見。

撐著傘,在小雨裏搖船聽戲,那些所謂的悲歡離合、回不去的曾經,不過就是戲臺上的壹顰壹笑、壹嗔壹喜。

——題記

==========================

A1

暮色裏,舊歌戲,

鄉間草臺唱不已。

搖蓬船,聽幾曲,

胡琴咿呀漁光寂。

B1

遠處村莊槳聲細,

依稀曾是妳;

人潮中紅紅綠綠,

阿婆茶香似往昔。

C1

時光重疊在年少的我青衣水袖清唱壹曲,

彈指間歲月換了紅顏不知妳可否會憶起:

我踮足凝氣,

幾句《臨江驛》,

壹轉身妳站在橋那邊回眸淺笑吹著短笛。

B2

那年燈下鬧花衣,

回頭悄看去。

人潮中來回尋妳,

月下拾壹支短笛。

C2

時光老去遠了年少的我盛妝唱的那壹曲,

戲臺上老旦已記不起當年回眸的可是妳。

船家來又去,

月色照漣漪,

我站在橋邊回望過去只見松燈仍迷離……

C3

時光老去遠了年少的我盛妝唱的那壹曲,

恍惚橋邊又看見妳對我笑說:“妳也在這裏。”

生旦來又去,

凈醜映漣漪,

便將草臺收入紙傘中帶回夢裏續壹曲。

4.關於戲曲的詩朗誦

戲曲之詩---《水袖》 小時候,就特別愛看戲,因為臺上有我的姐姐。

我迷戀她的容光煥發、光彩照人,迷戀她的靜靜動動、顰顰笑笑;尤其迷戀那些簪簪釵釵、環環佩佩,真的以為那就是輝煌。 只是很奇怪,姐姐的手似乎永遠是藏而不露,似乎永遠藏在那條長長的,長長的袖子裏。

姐姐說,那叫水袖。其實,那不過是壹段長方形的雪白紡綢,可當姐姐甩動起來,卻是那麽似水如波,宛轉清美;或許它已經微妙地成了手的延展,那欲言又止欲罷不能的心事,就在它的揮灑間,或羞、或怒、或喜、或哀。

每當戲中的女子情到深處,牽掛便如水袖般若即若離;而悲到切處,恨,也在拂袖而去那壹霎那間凝固。那份深沈的情感,則在臺上久久不息,令人蕩氣回腸。

姐姐又說,這古女子的心思就如同水袖壹般含蓄,即使是郎情妾意難分難舍,那思思量量的心事也像是女子的纖纖玉手,總要被水袖層層疊疊地遮掩了去,哪怕是顧影自憐,抑或回眸壹笑,也需水袖若有若無地涵蓋著。 於是,我頓悟了,水袖它那深深的蘊涵,正是每壹個具有豐富情感的女人所斷斷不可缺少的內心表現。

此 刻,在我眼中舞動的水袖,已不只是壹塊長長的白綢,而是壹個有血有肉的精靈,她用她的方式演繹了壹段段柔美的故事。 這古雅又復雜的東西,曾幾何時,被遺棄在塵埃的角落…… 多年過去了,姐姐又回到舞臺上將它重新抖擻。

塵埃盡落,春夢已醒,只覺生命的意義也隨了它的命運,抖擻精神,輝煌依然。 當舞臺的喧囂歸於寧靜,姐姐輕輕的告訴我,水袖並不易運用得好。

欠則暗淡無力,過則猛而無姿,只有理解了它,掌握了其中的規律,才能做到出神入化,讓心緒與水袖壹同飄飛。正如母親教我兒時所做的那古老而又簡單的遊戲,需要那反反復復的重疊,周而復始的輪回,然後揮收自如,也就達到了最高境界。

無論我身在何處,姐姐的水袖仿佛總是在我眼前奇妙的飄飛舞動,上下翻轉。她演繹的壹個個或羞澀纏綿,或嬌嗔幽怨的故事,生生不息,永遠縈繞我心。

5.形容戲曲的詩句

年代:現代 作者: 老舍

《贈河北梆子劇院躍進劇團》

全民齊躍進,戲曲奮爭先。

壯士劈山去,英雄攔馬前。

紅旗明曉日,粉墨好青年。

八月秦皇島,歌潮浪接天。

年代:唐 作者: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韻》

何事花前泣,曾逢舊日春。先皇初在鎬,賤子正遊秦。

撥亂幹戈後,經文禮樂辰。徽章懸象魏,貔虎畫騏驎。

光武休言戰,唐堯念睦姻。琳瑯鋪柱礎,葛藟茂河漘。

尚齒惇耆艾,搜材拔積薪。裴王持藻鏡,姚宋斡陶鈞。

內史稱張敞,蒼生借寇恂。名卿唯講德,命士恥憂貧。

杞梓無遺用,芻蕘不忘詢。懸金收逸驥,鼓瑟薦嘉賓。

羽翼皆隨鳳,圭璋肯雜瑉。班行容濟濟,文質道彬彬。

百度依皇極,千門辟紫宸。措刑非茍簡,稽古蹈因循。

書謬偏求伏,詩亡遠聽申。雄推三虎賈,群擢八龍荀。

6.急求贊美戲曲的詩句

關於京劇1、觀京劇《將相和》(七絕)居功自傲莽廉頗,挑釁事端屢屢多。

大義相如胸納海,負荊請罪將相和。2、贊廉頗(七絕)藐視忠良為懦儒, 廉頗自詡戰功殊。

難能可貴幡然悟, 請罪負荊壹丈夫。3、觀京劇《空城計》城頭諸葛弄瑤琴, 城下洞門空巷深。

司馬猶疑失戰策, 神機妙算孔明臨。4、(七絕)觀京劇《轅門斬子》盛譽楊家將帥貞, 凜然大義斬親生。

今來古往忠臣在, 此等胸襟有幾名?5、(七絕)觀京劇《鎖麟囊》百聽不厭《鎖麟囊》,程派唱腔婉而慷。悱惻纏綿入肺腑, 余音美妙勝瓊漿。

6、觀京劇《江姐》(七絕)京劇新星張火丁,舞功絕妙美聲情。移植新戲頌江姐。

雛鳳清於老鳳聲。7、紅樓二尤尤二姐(七絕)金絲嬌鳥入籠中,寢食無憂難駕風。

與世無爭猶有夢,奈何厄運命匆匆。8、尤三姐(七絕)寄人檐下不低頭,泥穴濯清自凈流。

雙劍痛淋貞女血,湘蓮悔煞淚難收。9、觀京劇《霸王別姬》(七律)蓋世英雄奈若何,霸王偉業瞬間過。

十方埋伏瀕亡近,四面楚歌悲淚沱。騅馬哀嘶心戀戰,虞妃刎別血婆娑。

狂瀾難挽英魂棄,悲也壯哉壹曲歌。10、觀三國戲有感(七律)風馳雲湧觀三國,勝敗是非分與和。

巧取豪爭何厭詐,忠奸善惡怎明訛。長驅直入雄無畏,幃幄運籌謀幾多。

叱咤風雲成霸業,浪花壹閃泯長河。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1]之壹,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場景布置註重寫意。

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壹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壹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壹的“舞”。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

但是要求每壹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

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征性的動作,是壹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參考資料京劇 百度百科關於京劇的詩句。

7.''寂寞廣寒舒水袖,人間尤物是青衣‘’是誰的詩句

朗誦文《人間尤物是青衣》中的兩句,非出自詩詞。

《人間尤物是青衣》

文:琰濤

壹說起青衣,愛看戲的人就會想到 《汾河灣》中的柳迎春,《鎖麟囊》中的薛湘靈,《大登殿》裏的王寶釧,《鍘美案》裏的秦香蓮……

青衣,是舞臺上的成熟女子,她們行為端莊、氣質典雅。然而,在這些藝術形象的背後,有壹群女子,壹種文化,壹個時代,值得我們慢慢探尋。

最早的青衣源於民間。她們的壹顰壹笑,統統是凡塵女子的表情,帶煙火氣,有人情味兒。經過歷代文人、藝人們的發掘、提煉和演繹,壹個整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的女子,終於走到臺前,咿咿呀呀,唱起滿懷心事。

男人看青衣,看的是風月;女人看青衣,看的是歲月。這歲月裏,有出嫁離家的苦、生兒育女的苦、柴米油鹽的苦、紅顏老去的苦,歸根到底,這是千百年來,積壓在女子心底的苦。

王寶釧,壹個戲劇中的人物,幾乎涵蓋了“青衣” 所有美好的品德。身為相府千金,她為了愛情,舍棄富貴。寒窯十八年,她忠貞不渝,苦苦等待丈夫的歸來。當薛平貴功成名就,夫妻團圓,她衣衫襤褸,掩面壹“羞”,卻依然不失尊嚴和優雅。劇中的悲喜交織,讓唏噓不已的觀眾,看到了壹個女人的可憐,更看到了壹個女人的可敬。

青衣是美的。不像“花旦” 三月楊花,漫天飛灑;也不像“小旦” 憑著年輕,調皮任性。青衣的美,美在扮相,美在唱腔;更美在含蓄,美在風情。乍看,她們如冰似雪、凜然不可侵,但骨子裏卻藏著深深的嫵媚。那是清幽的、不肯輕易示人的純美,那是堅忍的、歷盡磨難的靜美。

青衣的美,要花上時間,細細品味——桃李不言,卻有著綿長的情愫和繾綣的愁思。她們的戲,壹半兒演給臺下的觀眾看,壹半兒演給自己看。練功房裏,她們無數次揣摩著鏡中的影子,體會著師父的教導。壹個雲手,蘭花微顫;幾步圓場,眼波流轉。這樣精雕細琢的女人,怎麽會不美呢?

“寂寞廣寒舒水袖,人間尤物是青衣。”鑼鼓聲中,舞臺仿佛在歷史的背景中升起。臺上的女子 蓮步輕搖,暗香浮動,沒人知道“她們”是從哪個朝代,姍姍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