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觀刈麥》白居易 唐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2.同情勞動人民的詩句1、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其壹 李紳2、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憫農》其二 李紳3、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壹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憫農》其三 李紳4、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憫農》——楊萬裏5、老天不憫農,遍地起黃風.無雲難下雨,百姓少收成.6、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白居易 《賣炭翁》7、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白居易 《觀刈麥》8、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中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水滸傳》9、君看壹葉舟, 出沒風波裏.——《江上漁者》 範仲淹10、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甫11、遍身綾羅者,不是養蠶人.——張俞 12、苦恨年年押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貧女》秦韜玉13、長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屈原1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15、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16、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壹雲.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城中鬥米換衾禂,相許寧論兩相值.——《秋雨嘆》杜甫17、知儂笠漏芒鞋破,須遣拖泥帶水行.——《竹枝歌》楊萬裏。
3.關於同情勞動人民的詩句有哪些憫農其壹(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憫農其二(李紳) 春種壹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宋] 張俞《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⑥者,不是養蠶人.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4.有那些關於關心民間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佳句夜來南風起,觀刈麥時為盩厔縣尉白居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壹首著名諷諭詩,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壹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裏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純凈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季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這壹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另壹種令人心酸的情景:壹個貧婦人懷裏抱著孩子,手裏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麽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壹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壹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 lenovo 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白居易是壹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裏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裏,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事,而且寫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顫栗,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裏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裏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壹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壹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壹,較之壹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壹,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對比,這首詩在寫農民在酷熱的夏季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 lenovo 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壹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憫 農李 紳春 種 壹 粒 粟,秋 收 萬 顆 子,四 海 無 閑 田,農 夫 猶 餓 死,[註釋]1.憫:憐憫,2.粟:(sù)[簡析]這是壹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第壹、二句“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壹粒粟”化為“萬顆子”,造型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壹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壹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遍身綾羅者,不是養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