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楊花意象的詩句有哪些 1.關於楊花的古詩
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北周·庾信《春賦》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唐·韓愈《晚春》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宋·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宋·晏殊《踏莎行》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宋·王安石《清平樂》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
春色:指楊花.二分塵土:楊花有三分之二落在路旁塵土之中.壹分流水:楊花有三分之壹飄落水面.
宋·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小園桃李東風後,卻看楊花自在飛
宋·王令《瀹瀹》
滿意請采納
2.楊花的楊花/柳絮的詩詞意象
楊花的輕柔多情,使得自己成為古往今來情愫滿懷的遷客騷人、浪跡天涯的異鄉遊子們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
早在北魏時,就有傳為胡太後(宣武帝皇後)所作的楊花詞,詞曰:“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壹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巢裏。”
以楊花隱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楊華,巧妙雙關,哀婉動人。詞人們把自己的理想抱負、與紅粉佳人的纏綿哀思、與親朋好友的離愁別緒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誌寄予溫柔多情的楊花,希冀從中尋求自己的歸宿。
“飛絮淡淡舞起,輕裳淺淺妝成。去時散漫住何曾?總付流光壹夢。
素心原無管束,豈為牽惹東風。舊時煙柳又滿城,惆悵青衫猶冷。”
壹曲《西江月·楊花》把作者內心的孤寂、失意、悵然和抑郁表現得淋漓盡致。可是那如蒙蒙細雨般的楊花又怎能解盡詞人的愁緒呢?楊花是多情的,“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她想要撫平人生的傷痕,但是也許她只會增加詞人的無奈、感慨。
楊花又是無情的,“無情雪舞楊絮,離復聚、幾番尋覓”,楊花真的懂得什麽是離愁嗎,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不知道遊子們的深深眷戀。楊花目睹了“多情自古傷離別”的世間愛情糾葛,“百尺章臺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
憐他漂泊奈他飛。淡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
天涯心事少人知。” 這是對分手之初的內心復雜難言之苦澀的自我咀嚼。
詞人在此小詞中表述了相思、阻隔、無望之哀,更濃重的是對“他”的憐愛憐惜。倘若沒有壹種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緣,分手不會有太難磨滅的痛苦。
既是紅粉知己,又是兩情投合,卻無力永成連理;更何況明知所愛者際遇哀苦,飄泊不能自主,此去將會落得怎樣的命運安排?真難預料亦不堪想象時,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雜摩蕩,最無法言語以傳。“憐他”句的動人處,正在於從“理還亂”的情思裏抽理出最凝重的壹層,傳述了難以盡傳的心靈悸動。
也許此時的楊花最易於表達作者的感情,“天涯心事少人知”,唯有將哀思寄予楊花。不過歷史上,最為有名的還是蘇軾的那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使楊花的“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的生動神態躍然紙上,而最末壹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更成為千古名句。這首詞將楊花的精魂描寫得淋漓盡致,把楊花與思婦的形象處理得不即不離、若即若離,表現出極其纏綿悱惻的情思,達到了物與神遊的境界,堪稱極品。
3.楊花 在古詩中象征什麽
楊花在古詩中象征離別,表達送別者的依依惜別之情。
《辭源》中將“楊花”解釋為“柳絮”。
古代詩詞中“楊柳”意象不是指楊樹和柳樹兩種樹,而是特指柳樹,壹般是指垂柳。折柳送別是古人的壹個習俗,形成這個習俗大概因為古代交通不方便,遠行走水路居多,而水邊多植柳樹,折柳條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達送別者的依依惜別之情。
擴展資料:
關於楊花的詩句
1、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宋·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釋義: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是那離人苦愁的眼淚。
2、楊花終日空飛舞,奈久長難駐。——宋·秦觀《壹落索·楊花終日空飛舞》
釋義:丈夫如同楊花,很輕浮,壹會兒東,壹會兒西,朝三暮四,就是不肯在家裏久留。
3、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釋義: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要經過五溪。
4、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唐·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釋義:揚子江邊楊柳青青春意正濃,漫天飛揚的楊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煩。
5、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宋·蘇軾《少年遊·潤州作》
釋義:去年相送於余杭門外,大雪紛飛如同楊花。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似飛雪,卻不見離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
4.以“楊柳”為意象的古詩詞有那些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 愈
3.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韓 愈
4.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
5.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白居易
6.詩家清景在新春 綠柳才黃半未勻 (城東早春 楊巨源)
7.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8.宋代詩人秦觀《納涼》: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9.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處 柳永《雨霖鈴》
10.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11.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2.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無名氏《送別》
5.古詩中楊花代表什麽
楊花,據《辭源》解釋為“柳絮”。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落滿飛”。舉幾個例子。首先是蘇軾那首著名的詠楊花的《水龍吟》:“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壹池萍碎。”這裏用的就是柳絮入水化為浮萍的典故,這是蘇軾很喜歡的壹個典故。蘇軾《再次韻曾仲錫荔支》:“楊花著水萬浮萍”。其中蘇軾自註雲:“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從這裏看,這個詩文中用的是“楊花”,自註中說的就是柳絮,所以明顯楊花就是柳絮。
而蘇軾那首《水龍吟》是次韻章質夫的《水龍吟》楊花詞的。章質夫《水龍吟·詠楊花》:“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標題說的是詠楊花,而詞中說正堤上柳花飄墜。顯然這裏的楊花也是指柳絮。很顯然,古代說的楊花基本上就是指柳絮。
至於現在說的楊樹,柳樹,是兩種不同的,前者代表如白楊,而後者就如壹般的垂柳了,不過它們同屬楊柳科。但現在說的楊樹,的確楊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會到處飄舞的。只是楊樹飄的是花,柳樹飄的是種子。而且楊花和柳絮體態也很相似,大概這個就造成現代人的誤解了。
楊花的輕柔多情,使得自己成為古往今來情愫滿懷的遷客騷人、浪跡天涯的異鄉遊子們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時,就有傳為胡太後(宣武帝皇後)所作的楊花詞,詞曰:“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壹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巢裏。”以楊花隱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楊華,巧妙雙關,哀婉動人。詞人們把自己的理想抱負、與紅粉佳人的纏綿哀思、與親朋好友的離愁別緒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誌寄予溫柔多情的楊花,希冀從中尋求自己的歸宿。
“飛絮淡淡舞起,輕裳淺淺妝成。去時散漫住何曾?總付流光壹夢。素心原無管束,豈為牽惹東風。舊時煙柳又滿城,惆悵青衫猶冷。”壹曲《西江月楊花》把作者內心的孤寂、失意、悵然和抑郁表現得淋漓盡致。可是那如蒙蒙細雨般的楊花又怎能解盡詞人的愁緒呢?楊花是多情的,“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她想要撫平人生的傷痕,但是也許她只會增加詞人的無奈、感慨。楊花又是無情的,“無情雪舞楊絮,離復聚、幾番尋覓”,楊花真的懂得什麽是離愁嗎,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不知道遊子們的深深眷戀。楊花目睹了“多情自古傷離別”的世間愛情糾葛,“百尺章臺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憐他漂泊奈他飛。淡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這是對分手之初的內心復雜難言之苦澀的自我咀嚼。詞人在此小詞中表述了相思、阻隔、無望之哀,更濃重的是對“他”的憐愛憐惜。倘若沒有壹種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緣,分手不會有太難磨滅的痛苦。既是紅粉知己,又是兩情投合,卻無力永成連理;更何況明知所愛者際遇哀苦,飄泊不能自主,此去將會落得怎樣的命運安排?真難預料亦不堪想象時,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雜摩蕩,最無法言語以傳。“憐他”句的動人處,正在於從“理還亂”的情思裏抽理出最凝重的壹層,傳述了難以盡傳的心靈悸動。也許此時的楊花最易於表達作者的感情,“天涯心事少人知”,唯有將哀思寄予楊花。不過歷史上,最為有名的還是蘇試的那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是非花”,使楊花的“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的生動神態躍然紙上,而最末壹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更成為千古名句。這首詞將楊花的精魂描寫的淋漓盡致,把楊花與思婦的形象處理的不即不離、若即若離,表現出極其纏綿悱惻的情思,達到了物與神遊的境界,堪稱極品。
6.與楊花有關的詩詞
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北周·庾信《春賦》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唐·韓愈《晚春》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宋·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宋·晏殊《踏莎行》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宋·王安石《清平樂》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 春色:指楊花.二分塵土:楊花有三分之二落在路旁塵土之中.壹分流水:楊花有三分之壹飄落水面. 宋·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小園桃李東風後,卻看楊花自在飛 宋·王令《瀹瀹》。
7.古詩中的“楊花”通常指什麽
歌鑒賞--------楊花“意象”的解讀河北保定定州 車興澤 古人把柳絮稱作楊花(把垂柳稱做垂楊,有時楊柳合稱,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
這麽壹叫,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這樣壹種絮狀物叫做花,至少有壹種喜愛的表示。
楊花的確太特別了,別的花只有長在枝頭,綠葉相扶,才會格外妖嬈,楊花卻是要離開枝頭飛起來,才能給春天增添壹種況味。在古人的筆下,那纖細潔白的楊花經常被情緒化。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因不拘小節而無端遭貶,詩人是充滿同情與關切的。首句寫景,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也就融情入景。
宋詞中也多有關於楊花的描寫。晏殊的“春風不解禁楊花,朦朧亂撲行人面”,在紛紛揚揚的楊花中,讓人感到的是淡淡的閑愁。
“中廳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月色中的楊花給人的是寧靜的感覺,這是張先最得意的詞句。女詞人朱淑真的楊花,則是壹種生命的放飛:“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春還去,獨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蘇東坡更是寫楊花的高手,楊花在他那裏,壹會兒寄托著思婦懷人的幽情,“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壹會兒又如淪落天涯的離人,“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而曾鞏卻對楊花不屑壹顧,“亂條猶未復初黃,倚得東風勢更狂。
解把飛花蒙月日,不知天地有清霜。”在他眼裏,漫天飛舞,蒙蔽日月的楊花,就像個得意便猖狂的勢利小人。
在文人的眼裏,楊花到底是不壹樣的;而在壹般人眼裏,垂楊是柔麗的,可楊花卻有些輕浮,如壹個感情不太專壹的女性,想來,“水性楊花”壹語,任何女性聽了都不會高興。 楊花本無情無思,只因人有情。
我們在解讀“楊花”這壹意象時,要根據楊花的纖細潔白、輕柔漂浮的特點,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的把握其含義。吳融[唐]: 不鬥秾華不占紅,自飛晴野雪蒙蒙。
百花常恨風吹落,唯有楊花獨愛風。 壹種融融的的暖意在身上流動。
我漸漸感覺到周遭的聲音:風聲,樹葉的沙沙聲。我可以漸漸感覺到略帶潮濕的泥土的氣息。
我聽到了燕子的呢喃。陽光開始暖融融的照在我的身上。
周身徹骨的痛苦仿佛壹下子減小了很多。這些平素最平常的東西:陽光,泥土和天籟,此刻卻是我生命中最為珍貴的東西。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賞析]這是壹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艷的常景,但進壹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
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雕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壹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
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壹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於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於壹體。
“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不僅能“知”能“解”還能“鬥”,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於壹爐。
我們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壹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
妳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壹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8.楊花 在古詩中象征什麽
楊花在古詩中象征離別,表達送別者的依依惜別之情。
《辭源》中將“楊花”解釋為“柳絮”。古代詩詞中“楊柳”意象不是指楊樹和柳樹兩種樹,而是特指柳樹,壹般是指垂柳。
折柳送別是古人的壹個習俗,形成這個習俗大概因為古代交通不方便,遠行走水路居多,而水邊多植柳樹,折柳條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達送別者的依依惜別之情。
擴展資料:
——宋·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釋義: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是那離人苦愁的眼淚。2、楊花終日空飛舞,奈久長難駐。
——宋·秦觀《壹落索·楊花終日空飛舞》釋義:丈夫如同楊花,很輕浮,壹會兒東,壹會兒西,朝三暮四,就是不肯在家裏久留。3、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釋義: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要經過五溪。4、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唐·鄭谷《淮上與友人別》釋義:揚子江邊楊柳青青春意正濃,漫天飛揚的楊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煩。5、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宋·蘇軾《少年遊·潤州作》釋義:去年相送於余杭門外,大雪紛飛如同楊花。
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似飛雪,卻不見離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