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蟬的著名詩句 1. 關於寫蟬的壹些詩詞
唐代三首詠蟬詩 壹 虞世南的《蟬》,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壹首。
全詩***四句: 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的小詩。自古以來就為後人所傳誦。
前兩句寫實,首句寫出蟬的形狀與食性。“垂”,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
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次句寫蟬聲之遠傳。
著壹“疏”字,把枝幹挺拔的梧桐寫出,“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壹“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後兩句是全詩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
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壹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兩句中的“自”字、“非”字,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
詩中比擬既形象又傳神,達到虛與實、情與理的完美統壹。 這裏,使我想起兒童時代,手裏拿著壹根長長的竹竿,上面綁著用牛尾做的圈套,癡呆呆地站在樹下,望著停息在高高的樹梢上的蟬,想捉又捉不到,只好看著它得意地鳴叫的境界。
至今我仍能想象到它震動耳鼓的鳴聲。 兒時只知道貪玩,不知道能引申出這樣壹番道理:蟬的鳴叫傳出去很遠很遠,不是由於借助秋風的力量,而是因為自身的努力,站到了高挺潔拔的樹上的緣故。
壹個人的聲名遠播,要憑自己的品德和才學,不是靠權勢地位所能達到的。 這個世界很奇怪,立身自好,品格高潔,有獨立人格的人,不會為揚名去巴結權勢,結果他們聲望很高,相反,道德低下,腹中空空的草包,即使攀附上某種勢力,也不會名聲高遠。
歷史上不乏昏庸無能之輩,僅憑關系憑繼承憑鉆營,就享受到塵世的榮華富貴,但他們永遠得不到崇高的聲名。 幾千年的文明進化,幾千年的美好憧憬,促進人類智慧發展到能上天攬月下洋捉鱉的水準,多少次劃時代的進步,使許多古老的東西漸漸絕跡,作戰時再看不到血跡斑斑的矛和盾,生活中早就不用笨重的石塊和青銅。
然而有壹個現象卻發人深思,就是人類的精神領域裏,不些東西似乎隔千年而依然如故。庸俗、卑劣、自私等醜陋的行徑,依然司空見慣,憑借秋風以揚名,攀附權貴以出頭的,歷來不斷,所以古人的詩文仍能引起今人思想上的***鳴。
人們常用“文如其人”來評價壹個人的道德文章。虞世南的文就像他的人壹樣,時人稱贊他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詩人筆下的“蟬”,就是他自我意識的表露。 二 同是唐代詩人,同樣作詠蟬詩的,還有初唐文壇四傑之壹的駱賓王。
他的《詠蟬》詩是: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當時駱賓王任侍禦史,因上疏論事,政見不合,觸怒了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莫須有的貪贓罪名下獄。
這首詩是他在獄中聽蟬鳴有感而作。全詩雖寫蟬聲,卻處處浸透著壹種低沈、壓抑的情緒。
詩壹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
這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 三、四兩句,壹句說蟬,壹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壹起。
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
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雲,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壹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運用比興的方法,把這份淒側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壹字不在說蟬,也無壹字不在說自己。
“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沈”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我亦如此,物我在這裏打成壹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遙深”。 第七句仍用比體。
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句詩人自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哪壹個來替詩人雪冤呢?“卿須憐我我憐卿”,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壹體了。
全詩從客觀到主觀,層層深入地狀物抒情,情緒由靜靜的沈思而發展到不可抑制的吶喊。痛而不悲,失望而不消極,在古人寫自己不如意的詩作中,屬上乘之作。
我國封建社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專制,帝王的思想方法籠罩著主觀的陰雲,只聽朗朗頌詞,不聽逆耳忠言。就是士人的想法與說法和帝王君主不壹致,也可以給其定罪。
所以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文字獄、言論獄,觸目驚心,屢見不鮮。落魄自持,秉性高潔,敢於直言的駱賓王,遭此劫難實屬必然。
我仿佛看。
2. 帶蟬字的詩句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靜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嶽《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範《後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
3. 求描寫蟬的古詩
上官儀 “脈脈廣川流 驅馬歷長洲 鵲鳴山越曙 蟬燥野風秋”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其他:(1) 蟬聲響亮而高遠,古往今來,那“知了,知了”的鳴唱,曾使情感豐富而細膩的詩人們寫下了諸多優美動人的詩篇。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嶽《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範《後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
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 “聽秋蟬,秋蟬非壹處。細柳高飛夕,長楊明月曙;歷亂起秋聲,參差攪人慮。
單吟如轉簫,群噪學調笙;風飄流曼響,多含斷絕聲。……” “聽鳴蟬,此聽悲無極。
群嘶玉樹裏,回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晚風朝露實多宜,秋日高鳴獨見知。
輕身蔽數葉,哀鳴抱壹枝。……”(隋 盧思道 《和陽納言聽鳴蟬篇》) (2)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
正如 宋代詩人楊萬裏所說:“蟬聲無壹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聽蟬》)。 唐 司空曙“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壹年老,能令萬感生”(《新蟬》); 唐 白居易 :“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
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早蟬》); 唐 劉禹錫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
壹入淒涼耳,如聞斷續弦”(《答白刑部聞新蟬》); 唐 孟浩然:“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秦中寄遠上人》), 唐 元稹:“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送盧詩》)。 唐 雍裕之:“壹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
誌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 五代楚 劉昭禹:“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聞蟬》); 唐 盧殷:“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晚蟬》); 唐 姚合:“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聞蟬寄賈島》); 宋 柳永:“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
(《雨霖鈴》); 宋 劉克莊“何必雍門彈壹曲,蟬聲極意說淒涼” 《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 (3)古人誤卻以為蟬是靠餐風飲露為生的,故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征,並詠之頌之,或借此來寄托理想抱負,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首先應該提到的當然是被稱為唐代詠蟬詩之“三絕”: 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在獄詠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蟬》 三首詩都是唐代借詠蟬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異,各臻其妙。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對此之評論可謂壹語中的:“同壹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借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比興不同如此。” 附: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小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
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
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乎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
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
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
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
非謂文墨,取代幽憂雲爾。 (4)與詠燕詩不同,詠蟬詩中也有譏諷蟬之汙濁者。
代表之作當屬唐末詩人陸龜蒙和羅隱的《蟬》詩 。 陸龜蒙:“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
壹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 羅隱:“大地工夫壹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
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 在陸之筆下,蟬是卑鄙無能之輩;而羅之筆下,蟬則是趨炎附勢之徒。
兩詩借蟬言誌,旨在諷刺批判唐末的社會腐敗、官場昏暗。 (5)其余如: 唐人雍陶的“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
4. 描寫蟬的古詩詞
1、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五代楚·劉昭禹《聞蟬》
2、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
3、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遊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早蟬》
4、蟬發壹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5、壹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聞蟬》
6、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唐·姚合(《聞蟬寄賈島》)
7、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也任壹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早蟬》
8、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
9、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畫蟬》
10、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壹聲來枕上,夢裏故園秋。——《聞早蟬》
11、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唐·白居易《早蟬》
12、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寶箏閑玉柱。東風暮。——《垂絲釣》
13、新蟬忽發最高枝,不覺立聽無限時。正遇友人來告別,壹心分作兩般悲。——《聞蟬感懷》
14、火雲初似滅,曉角欲微清。故國行千裏,新蟬忽數聲。——《聞蟬》
15、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唐·元稹《送盧詩》
16、蕭條旅舍客心驚,斷續僧房靜又清。借問蟬聲何所為,人家古寺兩般聲。——《秋蟬聲》
17、蟬鳴兮夕曛,聲和兮夏雲。白日兮將短,秋意兮已滿。——《聽早蟬歌》
18、新蟬終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雜,故人聞不聞。——《聞新蟬寄桂雍》
5. 跟蟬有關的古詩詞
1、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
也任壹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
《早蟬》 2、月出先照山,風生先動水。亦如早蟬聲,先入閑人耳。
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
《早蟬》 3、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
《畫蟬》 4、壹雨壹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
《聞蟬》 5、壹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
《聞蟬》 6、新蟬終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雜,故人聞不聞。
《聞新蟬寄桂雍》 7、新蟬忽發最高枝,不覺立聽無限時。正遇友人來告別,壹心分作兩般悲。
《聞蟬感懷》 8、蕭條旅舍客心驚,斷續僧房靜又清。借問蟬聲何所為,人家古寺兩般聲。
《秋蟬聲》 9、細聲頻斷續,審聽亦難分。仿佛應移處,從容卻不聞。
《聽新蟬寄張晝》 10、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 11、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
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
寶箏閑玉柱。東風暮。
《垂絲釣》 12、蟬發壹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
《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13、蟬鳴兮夕曛,聲和兮夏雲。白日兮將短,秋意兮已滿。
《聽早蟬歌》 14、蟬眼龜形腳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趨。如今饤在盤筵上,得似江湖亂走無。
《詠蟹》 15、蟬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覺離家遠,貧知處事難。
《與友人會》 16、楚人方苦熱,柱史獨聞蟬。晴日暮江上,驚風壹葉前。
《和尉遲侍郎夏杪聞蟬》 17、風蟬旦夕鳴,伴葉送新聲。故裏客歸盡,水邊身獨行。
《風蟬》 18、高蟬旦夕唳,景物浮涼氣。木葉漸驚年,錦字因絡緯。
稍斷當窗夢,更淒臨水意。清香筍蒂風,曉露蓮花淚。
《聞蟬》 19、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生。微月初三夜,新蟬第壹聲。
乍聞愁北客,靜聽憶東京。我有竹林宅,別來蟬再鳴。
《六月三日夜聞蟬》 20、火雲初似滅,曉角欲微清。故國行千裏,新蟬忽數聲。
《聞蟬》 21、嬌聲嬌語。恰似深閨女。
三疊琴心音壹縷。趓在綠陰深處。
《清平樂(詠蟬)》 22、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壹年謝,能令萬感生。
《新蟬》 23、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石楠深葉裏,薄暮兩三聲。
壹催衰鬢色,再動故園情。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早蟬》 24、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壹聲來枕上,夢裏故園秋。
《聞早蟬》 25、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遊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
《早蟬》 26、齊女屏幃失舊容,侍中冠冕有芳蹤。翅翻晚鬢尋香露,聲引秋絲逐遠風。
旅館聽時髭欲白,戍樓聞處葉多紅。《新蟬》 27、清心自飲露,哀響乍吟風。
未上華冠側,先驚翳葉中。《詠蟬》 28、散影玉階柳,含翠隱鳴蟬。
微形藏葉裏,亂響出風前。《賦得弱柳鳴秋蟬》 29、山蟬秋晚妨人語,客子驚心馬亦嘶。
能閱幾時新碧樹,不知何日寂金閨。若逢海月明千裏,莫忘何郎寄壹題。
《晚山蟬》 30、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減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
《晚蟬》。
6. 《蟬》的詩句和詩意是什麽
《蟬》是唐代文學家虞世南所作,全詩原文如下: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白話文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壹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壹首詠物詩,通過寫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誌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
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能夠“居高聲自遠”,不是由於憑借秋風壹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
擴展資料
這首詩的作者是永興縣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漢族,余姚(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這首詠蟬詩是唐人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根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因而用“飲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潔。
作者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三、四句借蟬抒情,蟬聲遠傳不是借藉於秋風的傳送,突出強調的是詩人的人格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表現了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蟬 (唐代虞世南詩作)
7. 描寫夏天蟬鳴的詩句
閑聽蟬鳴讀蟬詩
蟬,俗稱知了,也叫螞蛣鳥、蛣蟟猴,世界上現有3000多種。在我國,科學家已發現200種左右,並根據其生長季節,將其分為春蟬、夏蟬、秋蟬。春蟬鳴聲尖而高,夏蟬鳴聲響亮,秋蟬的鳴聲聽起來有些哀轉。雌蟬不會鳴叫,故稱“啞蟬”,古希臘詩人薩拉朱斯曾有兩句非常幽默的《詠蟬》小詩:蟬的生活多麽幸福呀,因為它們有不會開口的太太。
雖然說雄蟬被人們譽為“不知疲倦的歌手”,但它唱歌卻不是用嘴,而是靠胸腹部的壹對鳴器。這鳴器內有氣腔,外有響板,氣流從氣腔中沖出,響板和全身震動,便發出了聲音。昆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雄蟬的歌唱能反映出天氣的變化。例如,眾蟬齊鳴,是好天氣,蟬鳴嘎然而止,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天氣陰沈,忽有蟬鳴,說明天氣即將放晴。唐朝著名詩人許裳在《聞蟬》壹詩中就有明確表述:“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朝另壹位大詩人白居易則在《六月三日夜聞蟬》壹詩中告訴人們在蘇州壹代,蟬鳴開始是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微月初三夜,新蟬第壹聲。”
蟬的幼蟲生活在土壤裏,吸食植物的根,成蟲時吸食植物的汁。然而,古人卻誤以為蟬靠飲露為生,因而把蟬視為高潔的昆蟲,不少文人雅士也就寫下眾多的詠蟬詩,或寄托自己的理想,或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漢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寫道:“濯淖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這裏以蟬為比喻,高度贊揚了屈原的高風亮節,不隨波逐流。隋朝舊臣虞世南,才高學廣,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並深得器重。他有感而發,寫了壹首《詠蟬》詩:“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已遠,非是藉秋風”,意思是說,只要立身高潔,不需憑借任何力量,自可聲名遠揚。而晚唐詩人李商隱滿腹經綸,抱負高遠,卻想不到陷入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不受重用,潦倒終身。因而在聽到蟬鳴之後,便由蟬的立身高潔,聯想到自己的清白,於是以《蟬》為題作詩壹首:“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詩人抓住蟬的特點,以情作詩,為情造文,詩中的蟬可謂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與頌揚蟬的高潔相反,詠蟬詩中也有譏諷蟬的汙濁的。唐末詩人陸龜蒙和羅隱各作有壹首《蟬》詩。在陸龜蒙的筆下,蟬是卑鄙無能之輩:“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壹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而在羅隱的筆下,蟬則是趨炎附勢之徒:“大地工夫壹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兩詩借蟬言誌,對唐末的社會腐敗、官場汙濁,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和批判。曾擔任任侍禦史的唐代詩人駱賓王,在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受人誣陷被以貪贓罪名下獄。身陷囹圄的詩人在聞聽蟬鳴後,聯想自己的遭遇,便吟出壹首也寫過壹首《詠蟬》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該詩借蟬抒懷,對當時社會的落後險惡進行了披露,並對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進行了描寫。全詩取譬貼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到物,達到了物我壹體的境界。
蟬聲響亮而高遠,對此許多詩人也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南北朝時期梁朝辭賦家蕭子範曾作有《後堂聽蟬》壹詩:“試逐微風遠,聊隨夏葉繁,輕飛避楚雀,飲露入吳園。”全詩緊扣聽蟬,壹句壹事,筆墨變幻,追新出異,如今讀起來,似乎可使人們聽到夏蟬的鳴聲,看到夏蟬的活動。唐代詩人虞世南則作有壹首題為《蟬》的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全詩表面是重寫蟬聲的遠揚,實際是借以比賢德之人自然聲名遠播,並不需要外在的憑藉,顯然是對人的品格美的贊頌,讀之可從中悟出些道理。而唐代另壹位詩人盧仝則作有《新蟬》壹詩:“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短短幾句,便把蟬鳴的聲音描寫得栩栩如生,那聲聲吟唱像幽咽的流泉,仍然響在人們耳邊。而宋代詞人王沂孫所作的 《齊天樂·蟬》托物抒懷,在描寫蟬鳴的聲音中流露封建士人對國家破敗、身無所托的悲傷:“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余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淒楚。”
此外,唐朝詩人雍陶也作有壹首《蟬》詩:“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清代詩人朱受新作有《詠蟬》壹詩:“抱葉隱深林,乘時慧慧吟。如何忘遠舉,飲露已清心”,南朝詩人陳正見偶得壹首《賦得秋蟬和柳應衡陽王教詩》:“秋雁寫遙天,園柳集驚蟬;競噪長枝裏,爭飛落木前。風高知響急,樹近覺聲連;長楊流喝盡,詎識蔡邕弦”,這些詩作雖同樣是即景寫景,描寫蟬鳴,讀之卻有壹番清新別致的機趣。
8. 寫到蟬的古詩還有什麽
寫到蟬的古詩
1、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遊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早蟬》
2、蟬發壹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3、壹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聞蟬》
4、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唐·姚合《聞蟬寄賈島》
5、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也任壹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早蟬》
6、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
7、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畫蟬》
8、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壹聲來枕上,夢裏故園秋。——《聞早蟬》
9、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唐·白居易《早蟬》
10、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寶箏閑玉柱。東風暮。——《垂絲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