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米開朗琪羅
博那羅蒂·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又譯“米開朗琪羅”、“米高安哲羅”。 他壹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出生於現意大利城市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卡波熱斯)米開朗基羅 13 歲時進入了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Ghirlandaio)的工作室。
1496 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壹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等。23 歲的米開朗基羅受法國紅衣主教委托,為聖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這件雕像的問世,使米開朗基羅名蓋羅馬,自多納太羅之後又壹顆雕刻巨星升起。
1501 年,26 歲的米開朗基羅載譽回到故鄉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安放在韋吉奧宮正門前,作為佛羅倫薩守護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19~1534 年,44歲的大師又重回到佛羅倫薩,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奧十世又強迫米開朗基羅為其祖宗聖洛倫佐陵墓制作雕像,他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裏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著名的雕像《晝》、《夜》、《晨》、《暮》就是安放在這座陵墓的石棺上。
他於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作為對他的尊敬。
二、作品
1、《大衛》
《大衛》是1501—1504年間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創作的大理石雕塑,現收藏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此雕塑為大理石雕像,高3.96米,連基座高5.5米。該雕像展現了壹個年輕有力的裸體男子形象,體態健美、神情堅定、肌肉飽滿、有生命力,似乎能夠感覺到人物身體血管的跳動,更突出了大衛作為壹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大衛》體現了人體的神聖美與大衛即將迸發出的巨大熱情,從而成為西方美術史上值得誇耀的男性裸體雕像之壹。
2、《創世紀》
《創世紀》是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禮拜堂大廳天頂的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的連續9幅宗教題材的壁畫。
這幅巨型壁畫期間,歷時長達4年多。畫面面積達14x38.5平方米,畫題均取材於《聖經》的開頭部分中,有關開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見《創世記》)。
分別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園》,《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畫面由以上9幅中心畫面和眾多裝飾畫部組成,***繪有343個人物。
3、《被縛的奴隸》
《被縛的奴隸》是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於1516年創作的大理石雕塑,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
這件大理石作品塑造了壹個被綁在石柱上的健壯的奴隸。作者在身體以外的部分並未精雕細琢,保留的粗糙刀痕,像是奴隸的苦難留下的印記。作品充分利用了大理石豐富的表現力,身體強烈的動感造型刻畫出不屈的反抗精神。
4、《垂死的奴隸》
《垂死的奴隸》又名《入睡的奴隸》,是米開朗基羅為羅馬教皇朱理二世陵墓創作的成對雕像之壹,另件為《反抗的奴隸》。兩件雕像分別放置在建築物柱子前的兩邊,人像的四肢運動要受到建築形式的某種限制。
5、《最後的審判》
《最後的審判》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於1534年至1541年受命於羅馬教宗保羅三世為西斯廷天主堂繪制的壁畫,現藏於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
《最後的審判》尺度巨大,占滿了西斯廷天主堂祭臺後方的整面墻壁,描繪有400多個人物。他們是以現實和歷史中的人物為原型。
百度百科——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