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梁惠王中體現仁政思想的壹段話是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_於王。”在《孟子·梁惠王上》章句的開篇,孟子與梁惠王二人便對“仁義”與“利”這兩個詞進行了論辯。梁惠王問孟子:“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開篇前兩句便點出了論辯的主題“利”與“仁義”。梁惠王見到孟子的第壹句話便是詢問孟子能否為自己帶來好處,可見梁惠王是壹位很重視“利”的君主。而孟子則重視“仁義”,認為作為君主治理國家不應只想著利益,只要做到仁義便足夠了。孟子認為:“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未有仁而遺其親者,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如果君主治理國家只是壹味地講求利益,那麽他的大臣也會和君主壹樣“重私利而輕公義”,君主的國家與產業終將會被永遠也不滿足的大臣奪取。相反,如果君主治理國家註重“仁義”,那麽他的大臣也會和君主壹樣“重公義而輕私利”,講“仁義”的大臣是不會怠慢君主的,而會全心全意地輔佐君主。所以,如果壹位君主能夠做到“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那麽君主的國家自然會繁盛強大,君主也會實現自己最初所追求的“利”。在本章中,孟子並沒有提到君主施行“仁政”應采取的具體措施,在這裏,孟子所說的“仁義”是壹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概念,就像“誠實守信”壹樣,指的是君子本身所擁有的壹種優秀品質。來源:神州·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