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軍行二首其壹從軍玉門道⑵,逐虜金微山⑶。
笛奏梅花曲⑷,刀開明月環⑸。鼓聲鳴海上⑹,兵氣擁雲間。
願斬單於首⑺,長驅靜鐵關⑻。其二百戰沙場碎鐵衣⑼,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⑽,獨領殘兵千騎歸。2.譯文其壹從軍到過玉門關,逐虜上過金微山。
笛聲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環像明月壹樣圓。瀚海之上戰鼓咚咚,殺氣直沖雲霄。
願斬敵陣單於之首,長驅直下鐵門關,永息戰塵。其二身經沙場百戰鐵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敵人重重包圍。
突進營壘,射殺呼延大將,獨自率領殘兵千騎而歸。
2.形容形勢嚴峻的詩句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鱗開③。
角聲滿天秋色裏④,塞土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紅旗臨易水⑥,霜重鼓寒聲不起⑦。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⑧。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
據說,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自目曰《高軒過》。
二人大驚,自是有名。賀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
及暮歸,足成之,率為常。以父名晉肅,不肯舉進士。
詩尚奇詭,絕去畦徑,當時無能效者。樂府數十篇,雲韶諸工皆合之弦管。
仕為協律郎。卒年二十七。
詩四卷,外集壹卷。今編詩五卷。
[註釋] ①雁門太守行:樂府相和歌瑟調三十八曲之壹。 ②這句以黑雲壓城好象將要摧毀的形象,表現形勢緊急。
③這句說,太陽照射在將士魚鱗般的鎧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軍中的號角。
角聲滿天,是描寫戰鬥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戰士流的血象胭脂壹樣紅。
這句說,塞上戰士們的鮮血在夜裏和土壤凝結成紫色。 ⑥半卷紅旗:紅旗不能充分展開,描寫急行軍的樣子。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縣。 ⑦這句說天冷霜重,鼓皮受潮,響聲不大。
⑧君:皇帝。黃金臺: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
戰國時,燕昭王築臺,置千金於臺上,以招攬天下“賢能”。玉龍:這裏指寶劍。
這兩句說,為了報答皇帝的重視,決心手提寶劍,為他戰死。 [譯文] 軍情急,狼煙四起烽火騰空,敵情重,烏雲壓城危城撼動。
夕陽下,敵兵的鎧甲閃鱗光,殘陽中,攻城的刀槍在晃動。 角聲振,撕裂長空滿天飛揚,怒吼聲,伴隨秋風陣陣悲壯。
邊塞上,壹場血戰可歌可泣,戰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濃。 紅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飛襲,鼓面凍裂,鼓聲不響,寒霜重重。
願報那黃金臺上恩情隆,手握寶劍為統壹祖國往前沖! 賞析 這首短詩,後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鬥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
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於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
壹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在聯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後四句卻比較顯豁。
說清後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後四句。
“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壹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征,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
“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麽,“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壹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壹、“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鬥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於“雲”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沈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
“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征我軍而是象征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雲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
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壹、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壹個意義單位。
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壹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
《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裏”壹句,正是以虛寫實。
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壹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壹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
“塞上胭脂”,舊註引《古今註》“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於“紫”前加壹“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壹戰。
“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於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
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於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
在《雁門太守行》裏,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註意設色和造型。
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
3.蘇東坡突圍中句子的賞析《念奴嬌·赤壁懷古》
朝代:北宋
作者: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譯文:
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淘盡了那些千古風流的人物。在那久遠古戰場的西邊地方,說是三國周瑜破曹軍的赤壁。四面石亂山高兩岸懸崖如雲,驚濤駭浪猛烈地拍打著對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麗如圖又如畫,壹時間湧出了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喬剛剛嫁給了他作為妻子,英姿雄健風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執著羽扇頭上著著綸巾,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閑談之間,八十萬曹軍如灰飛煙滅壹樣。如今我身臨古戰場神遊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懷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鬢發斑白。人生如同壹場朦朧的夢似的,舉起酒杯奠祭這萬古的明月。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五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
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松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擴展資料:
《念奴嬌·赤壁懷古》此詞上闋,先即地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開篇從滾滾東流的長江著筆,隨即用“浪淘盡”,把傾註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壹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湧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更可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憑吊勝地才人所誘發的起伏激蕩的心潮,氣魄極大,筆力非凡。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裏是傳說中的古代赤壁戰場。
在蘇軾寫此詞的八百七十多年前,東吳名將周瑜曾在長江南岸,指揮了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關於當年的戰場的具體地點,向來眾說紛紜,東坡在此不過是聊借懷古以抒感,讀者不必刻舟求劍。“人道是”,下字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壹筆。
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壹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壹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擴,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
“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贊美,應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結論。“地靈人傑”,錦繡山河,必然產生、哺育和吸引無數出色的英雄,三國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真可說是“壹時多少豪傑!”
4.寫壹篇以突圍為話題的作文提綱耄耋之年,他仍不許世人為自己蓋棺定論。詩人余光中也是壹個不斷突圍的勇士。從格律詩,現代主義到民謠風,歷史文化探索,他以壹種又壹種詩歌形式了突圍的價值。思想與靈感永無盡頭,如同圍城外的天地,遼闊無邊,即使窮盡壹生的力量,也無法將其統統收入胸中,他是明了這點的。壹甲子的詩歌創作並未讓他停止突圍的步伐,他以“明日黃花”來稱謂自己所有的美妙詩篇,因為他還在突圍。
人力是有極限的,我們無法勝過時間,勝過自然,這註定了我們無法突圍出人生,但我們還是要去突圍,只為這個充滿艱辛卻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過程,愚人會為自己壹次的突圍而面對那已在身後的斷瓦頹垣沾沾自喜不可自拔,而真正的智者則會拂去面上的塵土,向著下壹座更堅硬的城墻走去。前者以為自己擁有了無限的天地卻不知自己終究還是被困在壹個狹小的空間裏,而後者雖明了自己終究無法突圍出人生卻收獲了生命中所有的雨露星辰。
生無所息,孔子的話語在4年後仍督促著我們不斷地突圍,生命的意義即是如此,在不斷突圍中得到完滿。
探索者又上路了,以他無畏的姿態去突圍。
5.有關出征的古詩句1,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出自唐代詩人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白話文釋義: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壹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2,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出自宋代: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白話文釋義: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壹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壹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6536嶂裏,暮靄沈沈,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壹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裏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自唐代:王昌齡《出塞二首·其壹》
白話文釋義: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裏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出自唐代:王翰《涼州詞二首·其壹》
白話文釋義: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今日壹定要壹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屍,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5,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壹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出自唐代:高適《薊中作》
白話文釋義:打馬驅馳越過沙漠,長途跋涉來到邊疆。邊城壹帶如此蕭條,日光慘淡白雲昏黃。身臨沙場爭戰之處,常為胡虜的反復侵擾而憂傷。胸中不是沒有安邊良策,無奈將帥己得封賞無心邊防。才如孫吳卻無處施展呀,只好歸來閉門獨自惆帳。
6.關於不屈的詩句(急求)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不煉金丹不坐禪,
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就青山賣,
不使人間造孽錢!
救趙揮金錘, 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 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壹身轉戰三千裏,壹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奔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傍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天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壹戰取功勛。
鄙視壹下樓上和樓下搞盜版的,支持壹下頂樓和我以及其他搞原創的。順便說壹句原來我在3樓,因為發現 原4樓即現在的3樓 盜版了我和壹樓的答案,所以加了這段話現在應該是掉在了4樓或者5樓 2樓雖然也是盜版 應為時間差別不大可以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