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於理解古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中二、三、四句的“閑”、“厭”、“山”押韻,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 。詩中寥寥數字就描繪了“眾鳥飛盡” “孤雲獨閑”“與山相對”的幾個畫面,讓詩人當時孤獨寂寞的形象躍然紙上。
古詩的語言凝煉、生動形象,常常運用誇張、比喻、象征等手法來增強詩的表現力。如《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人極盡誇張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來形容樓之高。又以“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寫出了夜之靜。又如《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詩人極目遠眺,把美麗的洞庭湖比喻成了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銀盤”,把俊秀的君山比喻成“青螺”。
這些詩句讀來令人感到美不勝收而且受益匪淺。在學習這些優美的古詩詞時,我們要讓學生在品析字詞中,潛移默化地感知語言美,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加強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與理解,幫助學生發掘詩句中的語言美,激發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並適時培養學生在寫作時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感受古詩詞的畫面美。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見詩與畫是有***同點的。
詩歌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有某些***同的審美特性,壹首詩本身就是壹幅畫,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壹。
如:《漁歌子》壹詞,張誌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壹片畫意詩情。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裏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戴青色的鬥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色彩多麽明麗,畫面多麽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壹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壹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在學這首詞時,我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把詩句變成壹幅優美的風景畫,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後,再引導學生體會詩句的意思,讓詩句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並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大膽想象,極大地豐富了畫面,讓學生通過視覺去感受圖畫中的美,與詩相互印證,以此獲得美感的愉悅,進而欣賞畫面美,幫助學生更好的加深了對詩的理解。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還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
三、領悟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還創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所謂意境,是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壹體而形成的壹種藝術境界。詩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願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也即“詩情畫意”的美。詩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態的,有的雄偉壯闊,絢麗纖細;有的悲涼淒婉;有的豪放曠達;有的含蓄典雅,景象萬千。壹首詩就是壹幅畫或多幅畫,除了物還有蘊含其中的情感。
讓學生進入古詩詞的意境是要指導學生觀賞插圖。觀賞插圖應做到細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細致觀察,又要有整體的觀賞,做到點面結合。如《所見》這首詩中的插圖,既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牧童,也要讓學生感知這幅圖中的整體環境,從而初步感知詩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處環境:某個夏天的早晨,風和日麗,壹個牧童騎著黃牛來到了壹片茂密的樹林中,他身穿紅衣、頭戴鬥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著柳枝上的壹只蟬兒,柳條正隨風輕輕飄動……這樣,學生已初步感知到壹種美的意境。另外還要要渲染情境,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會詩人的感情,進而領悟詩的意境美。如《山行》壹詩,就出現這樣壹幅畫面:壹條彎彎曲由的小徑直通深山,在雲霧繚繞的深林間,隱約有幾戶人家,那滿眼的秋意,讓人無限遐想。學生隨著典雅的古箏曲低吟高誦,進入杜牧所描繪的美妙意境中……從動人的畫面上,從傳情的樂聲中,學生想象著、體味著、感受著詩文的藝術魅力。
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步入詩的意境,使他們如見其景,如見其物,如見其人,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受到壹種文化的熏陶和美的感染。
四、探求古詩詞的內蘊美。
古代詩人在進行創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寫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蘊含深刻的哲理。如陸遊《遊山西村》這首詩“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善狀難寫之景,又於寫景中寓有壹定的哲理,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又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寫廬山,然而實際上在說明這樣壹個道理:對於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了解,不要局限於壹隅之見,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根據這些古詩的特點,要使學生深刻理解古詩的內蘊美,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詩的藝術趣味,使學生在教師生動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學中,理解古詩的內蘊美。另外要讓學生聯系實際來說說對詩中道理的理解並會在生活中加以運用。在學習“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這句詩時,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古詩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壹道數學題的時候,盡管不斷思考,反復計算,還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爸爸走過來,給我做了指點,我很快就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啊!”在教學《題西林壁》時,要突出“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體會詩人在廬山時,每到壹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角度在變化,所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詩人才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品味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探究古詩的內蘊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努力讓古詩詞在孩子心裏生根發芽,讓他們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受到深刻而全面的美育教育,讓古典文學的精華,融入他們的血液裏,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