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試論葉燮原詩的理論貢獻

試論葉燮原詩的理論貢獻

試論葉燮原詩的理論貢獻如下:

葉燮《原詩》是中國古代詩話的集大成者。自30年代以來,葉燮詩學從研究方法和內容都經歷了大的變遷,這壹方面說明中國文學批評史本身學科建設的成熟,另壹方面,也說明葉燮詩學作為中國古代文論的顯學,越來越受到應有的重視。

本論文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變”為視角,以“關系”為《原詩》理論生成的邏輯脈絡,以《原詩》寫作運思方式為軸心,用闡釋學的研究方法,對《原詩》進行了全面分析比較,從而加深了《原詩》理論的傳統性和現代性認識,拓寬了中國古代文論現代性轉換的現實性視域。

導論,通過對葉燮詩學研究的意義梳理,研究現狀及問題分析,本論文以作者的運思方式為切入點,以“關系”做為葉燮展開具體論述的框架,對《原詩》進行文化學視域下的現代性特質分析,從而為《原詩》之“是”和之所以“是”的理論背景提供了綜合性審視空間。

論文第壹章,以“源流本末”、“正變盛衰”、“沿革因創”、“陳熟生新”,為《原詩》關系之變的邏輯思路,進行詩變前提論、相對論、分期論、尺度論的內涵分析,從而對關系之變的求真內涵進行詩歌批評發展形態闡釋。

同時,通過對歷代詩歌批評論的否定,葉燮不僅展示了詩變的關系內涵,而且詩歌批評的潛在真實標準,也隨之建立。

論文第二章,以“才、膽、識、力”為中心,對詩人主體論進行中西比較式研究,並以“才、膽、識、力”作為“知行合壹”關系的進壹步體現,進行了歷史綜合性探討。

其中,才的先驗基礎性、識的後驗前提性、膽的依托性、力的完成性,是葉燮詩人主體論的主要內涵,力的完成性,是中西詩學主體創作論的匯通和體現。

論文第三章,以“情”的對象性和非對象性為特質,對主客體論的邏輯基礎、意境生成,進行以體驗為主導,以想象為主線,以突破現實關系為主旨的“理、事、情”主客體論還原。

其中,情的統和性,理的體驗性,法的辯證性,是“理、事、情”說成立的關鍵,從而詩歌本體呈現出哲理本體、情感本體、歷史本體交相為壹的多元特質。

論文第四章,以詩歌流變論為中心,以葉燮的儒家人格道德批評論為先導,社會歷史批評為主線,藝術審美批評為高下,進行批評方法的哲學性、科學性、學科性歷史探討。

由此,葉燮詩歌批評論不僅呈現出多元性的文化特質,而且以“境”為中心的詩歌批評規範,成為葉燮審美藝術批評的核心,展示了詩歌批評的學科性動態演變過程。

論文第五章,以《原詩》的文化學意蘊為中心,進行了以境為中心的天人合壹論、以史為中心的經驗方法論、以對話體為機制的圓通性理論文化學意義探討,從而凸顯了中國古代的藝術理性精神、經驗實證主義認知結構、致用型語言觀的文化學存在背景。

原詩簡介:

《原詩》為清代詩論家葉燮所著文藝理論。被認為是繼《文心雕龍》之後,我國文藝理論史上最具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壹部理論專著。在這部書中,葉燮將以往詩話單純從“詩教”、“詩法”角度研究詩歌的模式提升到審美的層次,因而它既是壹部詩學論著,又是壹部美學論著。

作者簡介:

葉燮(1627~1703)清代詩論家。字星期,號己畦。嘉興(今屬浙江)人。因晚年定居江蘇吳江之橫山,世稱橫山先生。康熙九年(1670)進士,選為寶應知縣。不久因耿直不附上官意,被借故落職,後縱遊海內名勝,寓佛寺中誦經撰述。

主要著作為詩論專著《原詩》,此外尚有講星土之學的《江南星野辨》和詩文集《己畦集》。葉燮的詩論對沈德潛、薛雪有壹定影響,但沈、薛均未能進壹步發揮葉燮的進步觀點,沈德潛則反而發展了葉燮的落後觀點,實際上已另立宗旨,別為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