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合學前班背的古詩精選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唐代〕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冷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妳後,獨自面對著楚山離愁無限!
到了洛陽,如果洛陽親友問起我來,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裏的冰那樣晶瑩純潔!
註釋
芙蓉樓: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據《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壹說此處指黔陽(今湖南黔城)芙蓉樓。辛漸:詩人的壹位朋友。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壹片,形容雨很大。
吳:古代國名,這裏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壹帶。江蘇鎮江壹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平明:天亮的時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楚山:楚地的山。這裏的楚也指南京壹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後統治過這裏,所以吳、楚可以通稱。
孤:獨自,孤單壹人。
洛陽:現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冰心:比喻純潔的心。
玉壺:玉做的壺。比喻人品性高潔。
2.適合學前班背的古詩精選
牧童
呂巖〔唐代〕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譯文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壹樣,方圓六七裏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註釋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鋪:鋪開。
橫野:遼闊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來遮風擋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3.適合學前班背的古詩精選
憫農二首·其二
李紳〔唐代〕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壹粒壹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註釋
禾:谷類植物的統稱。
餐:壹作“飧”。熟食的通稱。
賞析
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裏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壹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裏勞作,那壹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壹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壹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 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壹深沈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壹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4.適合學前班背的古詩精選
山行
杜牧〔唐代〕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生處壹作:深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雲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註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
斜: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5.適合學前班背的古詩精選
風
李嶠〔唐代〕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風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註釋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裏指吹。
三秋:秋季。壹說指農歷九月。
能:能夠。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季。
過:經過。
斜:傾斜。
6.適合學前班背的古詩精選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註釋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壹,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壹樣。斷魂:神情淒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7.適合學前班背的古詩精選
遊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及註釋壹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為即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前壹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註釋
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臨:將要。
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誰言:壹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裏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像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註釋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8.適合學前班背的古詩精選
春曉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及註釋壹
譯文
春日裏貪睡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到處可以聽見小鳥的鳴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不知吹落了多少嬌美的春花。
註釋
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
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啼鳥:鳥的啼叫聲。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想起昨夜裏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註釋
⑴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⑵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⑶“夜來”句:壹作“欲知昨夜風”。
⑷“花落”句:壹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9.適合學前班背的古詩精選
聽彈琴
劉長卿〔唐代〕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七弦壹作:七絲)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譯文
七弦琴彈奏的聲音清冽,曲調悠揚起伏,琴聲淒清好似風入松林。
我雖然很喜愛這首古時的曲調,但在今天人們大多已不去彈奏了。
註釋
泠(líng)泠:形容清涼、清淡,也形容聲音清越。絲:壹作“弦”。
松風: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淒涼。琴曲中有《風入松》的調名。
古調:古時的曲調。
10.適合學前班背的古詩精選
登樂遊原
李商隱〔唐代〕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分我心情不太好,獨自驅車登上了樂遊原。
這夕陽晚景的確十分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註釋
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壹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漢宣帝第壹個皇後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為“樂遊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遊裏,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遊廟,因苑(《長安誌》誤作葬字)為名。”
向晚:傍晚。不適:不悅,不快。
古原:指樂遊原。
近:快要。
賞析
這是壹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盡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誌。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郁,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遊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壹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於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