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到這詩是誰寫的?拜托了各位 謝謝
明代文人胡纘宗 補充: 胡纘宗 胡纘宗 [明](約公元壹五二壹年前後在世)字世甫,壹字可泉,自號鳥鼠山人,甘肅 秦安 人。生卒年不詳,約 明武宗 正德末前後在世。正德三年(公元壹五o八年)進士。由 檢討 出為 嘉定 判官。歷遷副都禦史, 巡撫 山東,改河南,俱有政績。時世宗喜告籲,為仇人所誣,革職歸。築室著書。纘宗之詩,激昂悲壯,頗近秦聲。著有鳥鼠山人集二十九卷,擬涯翁擬 古樂府 二卷,擬漢樂府八卷,又有 嘉靖 安慶府誌、願學編、近取編、雍音等,(均 四庫 總目)並行於世。 胡纘宗:(公元1480年壹1560年), 秦安縣 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公元1510年後,歷經嘉定州判官,安慶、 蘇州 知府,山東、河南巡撫,足跡遍及江南、中原。胡纘宗為官愛民禮士,撫綏安輯,廉潔辯治,著稱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罷官歸裏,遂開閣著書,有《鳥鼠山人集》、《安慶府誌》、《蘇州府誌》、《秦州誌》等14部著作傳世。胡纘宗還是壹位書法家,現在江蘇 鎮江 有“海不揚波”、屈阜孔廟有“ 金聲玉振 ”, 天水 伏羲廟 有“與天地準” 牌匾 ,系胡纘宗之 遒勁 剛健之書。 明嘉靖十八年(1539)的冬天。對河南巡撫右副都禦史胡纘宗來說,是壹個酷烈的冬天,這年,距他不阿 權貴 、為民請命、上疏彈動橫恣山東的魯王僅三年,距他總理河道、開考城(今河南 蘭考縣 )黃河支流,以減輕舊德(今 河南商丘 縣)、瞧州(今河南瞧縣)的水患不到壹年。這年,中原地區遍遭饑荒,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流離失所。經他東奔西走,歷盡苦辛,向朝廷請得販災銀款20萬兩,河南百姓幸得飽暖。也是這年,河南巡撫官署失火,將符救也燒了,因之,他被免去官職,踏上了永別仕途、西歸故裏的漫漫長路。這年,他六十歲。“六十而知天命”。這年冬天的長風和濃雲是否在胡纘宗內留下了什麽暗示,當初升的陽光逼近他日漸蒼老和衰竭的面當他把目光投向西歸路上的重重群山時,他的內心是否湧動著潮的悲倫?“他鄉萬裏關河渡,逆旅千山風雨秋。”(胡纘宗《哭內》)二十九歲考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三十九歲,升任郎中。四十歲,任安慶府(今 安徽省安慶市 )知府,至六十歲這年冬天,先後任潼川州(今四川 三臺縣 ) 知州 、蘇州知府、山東 布政使 司左 參政 、浙江布政使司左參政、山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河南左布政使、山東巡撫右副都禦史、河南巡撫右副都禦史。在三十壹年的官任期間,“禮民愛士,著於壹時”、“廉潔辯治,名與 況鐘 須玩”,在調任蘇州知府離開安慶時,安慶百姓“舉轅垂涕所遏之者以萬計”……“君不見絕代 李廣 豐封侯,君不見劉才高翻下弟。君不見 賈誼 白首埋 長沙 ,君不見屈平 《離騷》 空灑涕。……”(胡纘宗《君不見行贈朱士光太守》)“人皆曰:‘仕途,畏途也’。予不以為然;及人仕,始知之。籲:可畏也!”(胡纘宗《願學編》) 胡纘 宗正 是以他為官三蔔多年的親眼所見,在這年冬天返回故鄉——甘肅秦安的路上,省檢自己大半生歷程,從而借感命運的多變與無奈,仕宦途中的險惡與陰冷,便將自己的余年,定位在“開閣著書”這壹朝向內心的人生坐標上。隴山的黃土給了他前半生的耿直、果敢和 剛毅 , 隴右 的渭水和藍天也同樣給了他後半生的靈秀和豐盈。六十歲以前,大地灣的和風陪他走在了坎坎坷坷、反復無常的人生險途;六十歲以後,女蝸的子民們用寬厚和憨直的微笑將兩鬃白霜、風塵仆仆的他接回。而兩者的合壹,便是體現在他於這年始開始的,以淡泊的心境、豐厚的閱歷以及智 慧敏 銳的 洞察力 為支柱,在精神世界的暢遊(詩歌、 書法 、史誌等創作),形成激昂悲壯、 關註民生 。疾苦、感情熾烈但又決無撫媚之態的獨特風致。嘉靖三十五年(1560)九月初三,是胡纘宗辭世之日。是年,他八十壹歲。在家鄉的山山水水映照下的這二十壹年裏,他享了天倫人情之美,也暢飲了思想和精神的瓊漿。此時此刻的,應該是最幸福的。留在他身後的《鳥鼠山人集》18卷,《擬涯翁擬石樂府》、《擬漢樂府》4卷以上的均被收入(《 明史 、致誌》)、《近取錄》、《願學編》、《安慶府誌》、《蘇州府誌》、《秦安誌》、《鞏昌府誌》、《秦漢文》、《雍音》、《 儀禮 集註》、《 春秋 集傳》、《瀆子錄》等著書,足以等身。也正是這些多屬於他晚年所創作的作品,使得他成為明代甘肅作家中聲望不蜚者。是命運對壹個心智卓群之人最為巨大的回報。在溢目之際,他該為他的這種人生關口毅然決然的選擇而自豪和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