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生活需要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

消逝的儀式感

陳抱樸

儀式感,似乎常常被人所提及,卻極少有人真正去詮釋它到底是什麽,或是其中所蘊含的特殊意味。儀式感仿佛是每個人心中都存有的壹個模糊的感受,但又難以被看得真切。也許在每個人眼裏,儀式感的含義各不相同,卻又有所相通吧。

在我眼中,儀式感是理想境界與現實世界之間溝通的媒介。儀式感讓理想的曙光照亮生活,讓平和的內心仰望未來。

我總喜歡在吃早飯前,先去壹趟教室,空無壹人的教室之中,四周的桌椅雜亂零散,我的心卻異常得平靜。在這個無人註視的地方,在這個略微昏暗的空間,拋去擺在他人眼前的姿態,自我地享受這專屬的片刻安寧。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卻連這短暫的片刻清凈都不懂珍視,不願追求,更是將“儀式感”視為無用的負累,只想敬而遠之。殊不知在這個空虛的社會中,只有這種帶有輕微的盼望和真切的渴求的方式,才能在跨越所謂的理性,帶來稍許來之不易的動容。

也許是現實與所思所想之間那不可逾越的偏差,使得大多數人甘於無奈而沈溺在絕望之中,將先前高唱的夢想深埋,將朝氣蓬勃的自我遺忘。但亦有壹部分人,他們的眼中光彩依舊,他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了橋梁,對於每壹天的生活都有獨特的品味和思考。而這道人與人之間的鴻溝,正是這無處可尋或是無處不在的儀式感。

儀式感,是感性理性間的權衡。今人總是驚羨歌頌古人的壹舉壹動,不管是待人處事時的灑脫逍遙,還是與山河比肩的豪邁肆意,抑或是痛哭朗笑的純粹真情。殊不知生活中的我們也能夠輕易做到,因為儀式感,也是壹種對任何事物放下成見的回歸本心。

時代的洪流裏,儀式感正在消失,而面對正在消逝的儀式感,我們要去堅守的不是刻板的規章,而是壹份熱愛生活的態度和相信自我的信念。

過壹種儀式感的生活

金毅

午後總是鮮少有人經過,只有行車在瞬時間馳過窗外的殘影。雲常擋住陽光,繪下時明時暗的光影。幾聲零落的喇叭在耳畔響起,伴著生銹的車輪“嘰嘎”的 *** 。或許只有在這樣的午後,陽光燦然,世間萬物都慢下了步調,才能尋得壹刻坐在窗前看書作文的古韻愜意吧。

古人的儀式感不僅在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典上,更在日日尋常的午後。或是立於窗前吟詩作賦,或是面朝山河縱覽春景,亦或是鋪壹張毛氈,蘸壹筆濃墨,縱筆揮毫,抒情立誌,豈不美哉。若是像李白之輩壹般放蕩逍遙,更可簡裝易行,遊山玩水,昂首飲酒,肆意作詩,也甚是歡快。

端午時的賽龍舟、吃糉子,中秋時的賞圓月、享團圓。這種種儀式不僅是中華歷史的傳統,更是中華人民生活意趣的縮影。而現如今,我們忽視了太多儀式,也消磨了生活的千滋百味。

在眾多諸如“壹寸光陰壹寸金”的了緊迫感的威脅下,我們用復制粘貼的祝福代替了親筆書信的莊重,在花朝節卻不留壹點空閑賞花喝茶,將豐富充實的儀式隨意刪減,空留下完成任務般的冷漠死板。

其實儀式感很小,小到沒有我們所想的那般讓人難堪重負。劉亮程就認為,躺在田野裏,聽著蟲鳴是壹種儀式感。蕭紅認為,看火燒雲從壹邊到另壹邊是壹種儀式感。留壹個午後的目光追隨繁花遊魚的倩影,或是在合適的時間靜心看壹本好書。沈浸在連貫的文字之中,聽憑作者領妳走進壹個故事。這生活的片刻就能帶來難以言喻的幸福與滿足。

其實儀式感很容易,難以跨越的只不過是我們日漸焦躁的心。我們的生活,其實壹點簡單的儀式感就足夠。

芒果樹上的蜜蜂

鮑宗常

在冬夜裏,寒風扯過我的發梢,寂寥清凈的城市中,想聽見壹陣車鳴、壹聲輕語已是挺稀罕的事了。妳要問我這時候幹什麽最好,我會告訴妳那便是看壹本可以品味真諦的書。而現在的我,正安坐在書桌前,點著臺燈,翻看壹本名叫《米格爾街》的書。它的每篇文章樸實無華,卻溫言細語地道出了壹個個富有真諦的故事。

要說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書中的那位詩人。或者殘酷點來說,他便是那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乞丐。當他到達主人公家之前,並未執迷於物質上的追求,而僅僅是想仰頭觀望那在芒果樹上的蜜蜂,並堅持每壹個月寫壹句詩,比如“今夜的繁星是幽深的”。他沒有太多的期盼與渴求,壹個每日要接受饑寒審判的人卻能在壹次次的考驗中保有對物質的漠然和對精神的重視,我相信,他想作為壹位詩人,讓自己的生活富有儀式感。

在我看來,儀式感是詩人豐沛內心的必要土壤,而今儀式感的土壤愈發貧瘠,詩人也漸趨寥寥。在這個發展迅速的社會中,生活的儀式感和詩意變得無用且奢侈,人們似乎已經忘掉壹點最為重要的真諦:我們到世上是要生活的而不是生存的。儀式感便是生活的前提,或許儀式感並沒有人們所排斥得那樣龐大且不可負擔。儀式感可大可小,對於壹位遠在異鄉的人來說千裏迢迢返鄉是壹種儀式感,而對於在家生活的人來說細膩地感受幸福也是壹種儀式感。

所以我認為,儀式感不管大或小,只要它將妳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變得精致靈動。也許,這也正是儀式感的本意。《米格爾街》中的詩人以看蜜蜂和每壹個月寫壹句詩來作為自身的儀式感。在冬夜中看書的我,聆聽著風聲,飲壹口熱水,時而望著星空這也許壹種儀式感吧。在繁雜的城市中,樸素與堅持的儀式感也許就是生活的樂趣吧。

花的美好

胡銳奇

月華如水,靜夜無聲,輕巧地擰亮臺燈,溫柔地摩挲紙頁,品味著安然臥在泛黃紙面上的詩句。雖然有時總覺得難解其意,但如此的端坐閑情,可能也算得是至簡的儀式感了吧?

初見儀式感,在腦海中閃現出的是激昂國歌下國旗冉冉升起,是萬人歡呼下盛大的開幕式,是莊嚴肅穆下人人的盛裝出席……這時,我不禁納悶,儀式感難道只存在於如此宏大的場景中了嗎?但除此之外,我又實在憶不起些什麽了。

我只好帶著惆悵,翻開詩集,尋找真諦。看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雅趣,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愜意,我心中的向往之意油然而生。心想,這是儀式感嗎?這樣的儀式感有什麽用呢?為什麽只有詩人在尋覓它呢?

偶爾閑暇,翻開了壹本雜誌,認識了壹個原本陌生的節日——“花朝節”。那是古人為花聚會的日子,有著各種習俗和規矩。初時,我心中大為不屑,“區區小草小花,怎值得如此浪費時間?”。可反觀現代人機械般的生活,又不禁壹陣冷汗。

從往昔人們對花草山水富有情趣,到現在對世間美景麻木不仁,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麽?人們因時代的變化,越來越沈溺在世俗紛爭之中,為了所謂的簡省和高效,省去了壹切“麻煩”和“無用”,卻也消磨了儀式感,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儀式感是壹種情調,是壹種心靈與現實溝通的方式。它使得生活不再只是物質,而是更具有感情基調和自我意識。它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儀式感是生活和生存間的壁壘。希望這最後的情調得以被珍視,生活似花壹般的美好得以綻放。

儀式感

金粵

有多少人的生活是過得充滿儀式感的?也許很少,也許沒有。

儀式感,或許只是看似與日常的生活格格不入。海子說過這樣壹句話:“儀式感不壹定帶來昂貴,但壹定可以讓人尊貴。”就像農歷二月十二的花朝節,人們約定集會賞花的著裝要端莊素雅而不隆重艷麗,即能顯現對花神的尊重又不奪走花朵的光彩。年年如此,人人恪守,這是壹種多麽優秀的儀式感。正如《小王子》壹書中寫道的,儀式感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儀式感,是行為負擔背後的心靈放松。我的母親,是壹個儀式感的奉行者。家中,無論是客廳還是臥室,都壹定要擺上壹瓶鮮花,時常澆水換新,或是剪掉枯萎的花瓣。我問母親每天這樣累是為什麽。她答道:每天看到這些花兒都有好心情。我想也許這些花兒有神奇魔力,可以讓工作了壹天的母親舒心放松,也許這也是壹種儀式感吧!

可現在的人啊!簡省了壹切他們以為的“繁雜”,卻同時遺失了生活的滋味,而未曾知覺。當人人必備的手機代替了書頁泛黃、略帶墨香的紙質書,人們對於知識的敬佩也少了壹分。當瞬時即發的消息代替了字字深情、親筆書寫的壹封信,人們對與好友的誠摯也少了壹分。現在人們所缺少的儀式感,也許是在越來越追求便利簡省的浪潮中,無論怎麽找也找不回來的。

所以,請在生存中壹點點拾起生活吧。再小的儀式感中其實都蘊含著最為真實的愛意,每天十分鐘的臨帖,時而壹篇文章的抒發,都能為心田撒下壹片美好的星光!

只是樸素的我們,忘卻了本不該忘記的東西。如今的我細想,我還是願意認同我的母親,因為儀式感可能就是壹份堅持,堅持在冗雜萬事中抽身留壹片靜謐給自己,堅持在沈郁夜幕中灑下星星點點的微光,再匯成燦亮的星河。

儀式感

宋藝多

古往今來,“儀式感”宛若壹葉扁舟,它帶領著我們走向成功的彼岸時,也燦爛著生命的春天。

農歷二月十二,是古人的壹個節日——花朝節。這壹天,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人人都盛裝出席,卻不得穿得比花鮮艷。這壹天,大家都是那麽整潔、講究、素雅、落落大方。曾經聽過這樣壹則故事:壹位女子,每年花朝節都要舉行壹場派對,以慶祝今年花開得美麗與茂盛。而有壹年,花卻出人意料地含苞未綻。可她仍然舉行了壹場聚會,用以思念昔日的繁花盛景。

可見,花朝節於古人而言,並不是毫無意味的儀式的堆砌,而是內涵豐富的儀式感的載體。儀式感,是壹種讓我們熱愛生活的方式,是壹種我們獲取巨大力量的源泉。但是,儀式感,已經在今朝“改頭換面”,已經逐漸被現代人所漠視。

可能是科技的發達,導致了如今的隨意與敷衍。以往的除夕,壹家團圓,圍坐桌前。或是其樂融融地閑笑談心,或是團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抑或是在跨年的煙花下激動不已。但是,現在的年味被“手機”驅散,大家不再是大家,而是被壹個個屏幕支配的傀儡,麻木地進行著搶紅包、玩遊戲的重復,年味慢慢地從現代人身邊消逝,曾經的儀式感,也煙消雲散。

儀式是什麽?是不被遺忘的、值得紀念的。而儀式感,是要用心去營造的。壹些祝福,團聚,文化,愛意,還有尊重,何嘗不是儀式感在生活中的縮影呢?

生活需要儀式感,是認真、敬畏、鄭重,而不是刻意、矯情、做作、虛偽。儀式感讓人於世間不是生存,而保佑壹味生活的樂趣。就仿佛古代的花朝節,在儀式中保有對花的尊重,對美好的欣賞。

讓我們過壹種有神聖感、儀式感的生活,將生命燦爛成壹個瑩亮的春天!

儀式感

章培玨

在壹片浩瀚的星海中,總有幾顆特別閃耀的星星,正因有了它們的存在,整片星海就變得獨壹無二、令人癡醉。我們的人生中,也藏匿著令人驚喜的“星星”,只有把握它們,創造它們,才能繪就獨屬於自己的星空。

農歷二月十二是花朝節,在古代,人們都要在那日走親訪友,帶著自己滿心的歡喜,與愛人、友人、親人,互相贈送花的種子。有能力的人家,還會舉辦花卉展覽,參會的人們都會穿著淡雅幹凈的衣裳來***賞花卉之美。這壹節日出於人們對花的愛慕與尊重,也使平平淡淡的日子中增添了幾抹絢麗的色彩。

清明節去掃墓,重陽節去登高,中秋節與家人團圓,在獨特的時刻做獨特的事情,享受那壹分壹秒的不同,在記憶中留下美好這就是人們追求儀式的意義所在。但現在很多人把儀式感扭曲了,過分追求儀式。例如明明承擔不起巨大的開銷卻還因面子的脅迫執意辦壹場盛大的婚禮。其實唯有物質軀殼的昂貴禮物,其實還不如壹個真情實意的擁抱,壹顆無法代替的心。

儀式感不需要特別的隆重。在寫作業時,陽光正好灑進房間,而妳把書桌整理得乾乾凈凈,掩上門,安安靜靜地寫作業,享受筆尖滑過紙的舒暢,這也是壹種儀式感。窮苦不堪的男子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生活在壹起,每天都要拿起那本讀過千百回的詩集,壹臉深情地對著女子讀詩,女子也同樣幸福地望著男子。這些儀式感都是平常生活的小事,但都在用心豐足生活,而儀式感也正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在早晨太陽升起時,靜靜躺在牀上聽聽鳥鳴;在傍晚夕陽西下時,朝著夕陽的方向悠閑散步;在夜晚月光灑下時,獨自欣賞皓月瑩亮。拾起生命中的點點星星,不辜負生命,不辜負自己,不辜負那繁花開放、歲月靜好的日子。

由心構成儀式感

劉暢

儀式感,使我們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有意義。

——題記

儀式感究竟是因什麽樣儀式的舉行而衍生的呢?如果是為了某種情緒,某種心底的懷念,那麽並不需要跟隨其他人壹起在某個特定時間去進行。就好比清明掃墓,大可以在想念祖先時就去掃,不需要非要等在清明節這壹天。對於儀式感而言,節日這壹因素並不必然。曾經的天才詩人海子,在大學時有壹個心愛的女生。畢業後,海子每天為她寫壹首詩,這也是壹種儀式。

遇到壹位老師後,我對詩歌非常得沈醉,也期望寫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那樣優美的詩句,也想擁有海子那樣驚世的文采。我試著寫詩,壹竅不通的情況下,詩句總是亂七八糟,每天寫壹首詩對我來說是很艱鉅的。妥協於“才智所限”,我的每壹寫壹首詩,暫時變成了每天讀壹首詩,品壹首詩。

我想我選擇這壹儀式是對的。樣梵說過,“詩歌會喚起那些被我們忘卻的東西,那些被浮華繁華遮蓋住的美好過往,那些已經陌生著婉約,隱逸,跡簡,意淡的詩意生存。生活本就是充滿著離亂與溫暖,當壹地雞毛成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著初心的向往與詩意的安放,便顯得尤為彌足珍貴。”詩歌總是很美,愛讀詩的人總不是為高雅而讀,而是為那壹份輕盈的觸動。也許是出於儀式感,我讀詩總要放幾首純音樂,讓詩句中充沛的情緒在樂聲中跳躍,讓品詩更有意境。

儀式感是壹種“感”,借助於外物來加強儀式是必要的嗎?我想不是,心中的美好,才是儀式感聚焦的終點。

馬德說,相思是“燭滅了,燈亮了;燈滅了,月上了;月隱了,朝出了;夕陽盡了,大地暗了,心亮了。”這句話不只用於相思,我覺得用在儀式感再適合不過。

——雨事2019。4。6

標簽: 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