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由竹林七賢的詩作引申出來的成語

由竹林七賢的詩作引申出來的成語

1、半信半疑

原為“半信半不信”。三國魏嵇康《答張遼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中有:“茍蔔筮所以成相,虎可蔔而地可擇,何為半信半不信耶?”人們逐漸將“不信”改為“疑”,使這壹成語更加規整。半信半疑指對人對事不能肯定,持懷疑態度。

2、長林豐草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有:“此猶禽鹿,少見訓育……雖飾以金鑣,饗以嘉肴,逾思長林而誌在豐草也。”借指隱居、適宜生活之地,也比喻嵇康隱居不仕、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堅定意誌。

3、才長識寡

原為“才多識寡”。南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中有:“嵇康遊於汲郡山中,遇道士孫登,遂與之遊。康臨去,登曰:‘君才則高矣,保身之道不足。’”指人善於治學,不善治身。嵇康在輝縣壹帶遇到孫登,與他同遊相處多日,平時並無多語;臨分別時,孫登曾對嵇康語重心長地說了壹番話,但這話沒起太大作用,大致是嵇康的性情決定的。因為人的性格不容易被改變。

4、蹉跎歲月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第七)》中有:“白日忽蹉跎,驅馬復來歸。”指虛度了大好時光。光陰易逝,世事難料。

5、得意忘形

《晉書·阮籍傳》中有:“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指人高興失去常態。得意忘形是人的壹種興奮狀態。

6、堆案盈機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有:“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愈自勉強,則不能久。”指書籍、文件或材料堆積得又多又雜。

7、犢鼻高掛

又引出“聊復爾耳”、“南阮北阮”。三國時期魏國人阮鹹,字仲容,僑居山陽多年,竹林七賢之壹。家居於道南,其他阮姓居道北。南阮貧,北阮都很富。農歷七月七,北阮曬衣物,都是綾羅綢緞。阮鹹用竹竿掛大布犢鼻裈(農村人穿的粗布免襠褲頭)於中庭。有人譏笑他寒磣。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即跟勢利、不能免俗的人,有什麽好說的!)”指將不該顯露的東西顯露出來或指甘於清貧,不卑不亢,不與世間惡俗同流合汙的人士。

8、法常評酒

釋法常,河陽人,喜嗜酒,常醉,醉則大睡,醒後即吟“優遊曲世界,爛漫枕神仙。”對人說:“酒天虛無,酒地綿邈,酒國安恬,無君臣貴賤之拘,無財利之圖,無刑罰之避,陶陶焉,蕩蕩焉,樂其可得而量也,轉而入於飛蝶都,則又蒙騰浩渺而不思覺也。”釋法常當是焦作地區有史記載的 “酒中仙客”之壹。

9、廣陵散絕

南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中有:“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廣陵散》源於廣陵地區(今安徽壽縣壹帶),民間樂曲,長45個樂段,隋以前的樂譜,寫春秋戰國時期“聶政刺韓”故事,聶政受韓國大臣嚴遂之托,刺殺韓國權相韓傀。“廣陵散絕”引指某種學問、技藝失落或某種傳統中斷,後繼乏人;“廣陵散絕”何嘗不是指曹魏政權的中堅力量在與司馬氏的鬥爭中倒掉、徹底垮臺?

10、廣武之嘆

《晉書·阮籍傳》裴松子註引東晉孫盛《魏氏春秋》、《三國誌·魏書·阮籍傳》中有:“(阮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區,乃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乎!’”指觸景生情,感嘆當時缺乏能人,使徒有虛名者得逞於世;隱喻庸人得誌。

11、鶴立雞群

三國時期魏國,嵇康(字叔夜)身高七尺,偉岸俊爽,才華橫溢,時人稱之“龍章鳳姿”。當時,有人對王戎說:“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王戎說:“您還沒見過他父親(嵇康)呢。”

山濤曾說:“嵇叔夜的為人,像山巖上的孤松獨立;他醉的時候,又像玉山將崩倒。”即“玉山崩頹”。“鶴立雞群”指象鶴站立在雞群中那麽顯眼。借喻人的儀表和才能出眾。

12、黃公酒壚

南北朝宋劉慶義《世說新語·傷逝》中有:王戎“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指景在人去、傷逝憶舊的言辭、情緒和代名詞。

13、借酒澆愁

原為“酒澆壘塊”。東晉郭澄之《郭子》中有:“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指借喝酒排解心中對時事的憂悶、郁結。

14、嵇康鍛鐵

三國時期魏國,嵇康手藝靈巧,善鍛鐵。住宅邊流水環繞壹棵大柳樹,家人鄰居常在樹下閑戲,嵇康在樹下打鐵。家裏不富裕,但有人要求打鐵具,嵇康欣然應允,卻少收錢。親友舊交帶著酒肉、澄沙糕來到這裏,嵇康就與他們壹起暢飲、交談,直到吃喝完畢。“嵇康鍛鐵”指閑適和諧、自食其力的田園生活,短暫的、令人難忘的生活片段。

15、嵇康疏懶

三國時期魏國,嵇康的《與山居源絕交書》中有:“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學,性復疏懶,筋駑肉緩。頭面壹月常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還有“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幾。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當時,山濤由選曹郎升遷它職,想舉薦嵇康替代自己原來的官職,嵇康做《與山居源絕交書》予以拒絕。說自己庸俗不堪,不敢輕視朝廷,怕辱沒了大將軍,其實是說自己不宜、不願、不想、不屑參與時政。嵇康疏於寫書、洗漱、交際,是不願出仕的借口。其實,他不是真心與山濤(字巨源)絕交,而是與不相符合的思想絕交,與不相符合的時政、世故、禮教絕交。

16、鳩醴漏脯

三國魏嵇康《蔔疑》中有:“故嗜酒者自抑於鳩醴,貪食者忍饑於漏脯,知吉兇之理,故背之不惑,棄之不疑也。”指特別愛喝酒的人不會喝毒酒和貪吃的人不會吃地上掉的、變質不好的食物,指人有認識、有感情、有智慧,不會只圖眼前的享受而不顧後果。

17、劉伶嗜醉

也稱“劉伶五鬥”、“枕麹(曲)劉生”。三國時期,魏國沛郡人劉伶,字伯倫,僑居山陽多年,竹林七賢之壹。戀酒放達,壹飲壹斛,五鬥解酲。常乘鹿車,跟從荷鍤隨身,遨遊壹世。劉伶以天地為壹朝,萬年為須臾,日月為門窗,荒野為庭院。行無蹤跡,居無定所,天為幕、地為席,枕麹(曲)藉糟,無思慮,樂陶陶。用壹副縱情自然、酣暢無憂的胸懷、態度對待世界。堪稱“酒中仙客”之壹。

18、龍驤虎步

三國魏嵇康《蔔疑》中有:“······寧如市南子之神勇內固、山淵其誌乎?將如毛公藺生之龍驤虎步、慕為壯士乎?······”指人正氣凜然、威武雄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