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的源頭在哪裏?

詩歌的源頭在哪裏?

《詩經》與《楚辭》是我國詩歌實際的兩大源頭。

《詩經》大約是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以黃河流域為主產生的壹批詩歌,可能由於政治的或實用的目的,受到收集和保護。在當時稱為“詩”或“詩三百”,直到漢代被推尊為《五經》之壹,叫《詩經》。

《詩經》的產生可謂是個謎,因為歷史上並無明確記載,不過是先秦的《國語.周語》中有公卿、列士獻詩之說;《禮記.五制》篇又有,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之說。采詩雖不可信,但獻詩、陳詩卻是可能的。如果當時的公卿、列士除了自己寫詩外,還註意將各方之詩錄而傳之,那麽《詩經》的形成也就可知其大概了。

談到《詩經》的內容,就有壹個傳統的“六義”之說,所謂“ 六義”即指:風、雅、頌和賦、比、興。孔穎達的《五經正義》中解釋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所謂異體,指不同的詩歌樣式;異辭指不同的表現手法。關於風、雅、頌的含義,歷代的說法也很多,通常按宋代朱熹的解釋:“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頌者,宗廟之樂歌”。

詩經是四言的句式,節奏和押韻的特點。四言的句式既有整齊的形式美感,又便於雙音節詞德組的運用。奠定了我國古代詩歌以雙音節為壹‘頓’的基本節奏形式,同時也開創了詩歌的韻部系統和押韻方式。

到了公元前4世紀在南方的楚國,出現了足以與《詩經》雙峰並峙的另壹種新詩體:《楚辭》。楚辭原是古代楚人詩歌的壹個總名,楚辭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楚辭泛指當時楚人的詩歌和後人學習屈原詩歌特色的古代作品;狹義的楚辭就專指屈原的詩歌。

屈原(約公元前340--278)本是楚王的同姓貴族,因祖先封為屈地,故以屈為姓。屈原在年輕時就有著良好的文化素養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深受楚懷王的器重,但由於楚王的昏聵和群小的攻訐、進讒,使屈原兩次被流放。最後當他聽到楚國的都城郢都已被秦國攻破,遂在湖南北部投汨羅江自沈殉國。

《楚辭》中的詩篇大都寫於詩人流放途中。楚地豐茂的草木,靈秀的山水給予了詩人創作的靈感和藝術的才情。陸遊在《偶讀舊稿有感》中寫道:

揮毫當得江山助, 不到瀟湘豈有詩?

《離騷》是屈原的鴻篇巨制,中國文學史上的傑作!全詩373句、2490字,是中國詩歌中少有的長篇。還有《天問》、《九歌》、《九章》等佳作,舉凡天地山川、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天命人事、現實生活等等方面均所涉及,還有為禮贊楚國戰死將士之樂歌。都是詩人各個時期思想感情、心靈歷程的真實表達。

《楚辭》的特點是十分鮮明的,首先是放言無忌、奔放恣肆的浪漫主義精神。屈原憑借自己豐富淵博的知識,奇妙開闊的想象,磅礴熾熱的激情,斑斕繽紛的辭藻,將筆端馳騁於人間與神界的廣闊空間,驅遣草木、駕馭風雲、揮斥邪惡、憂國憂民,具有強烈的愛國熱忱和抒情意味。其次是開創了“香草美人”的詩文表現手法。

所謂“香草美人”,除了分別作為賢臣、君王的符號,還是:“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象征。從廣義上而言,“香草美人”的手法也屬“比、興”手法,後來“香草美人”也就成了壹個專門的詩學術語。

《楚辭》不同於《詩經》的四言句式,以五言、六言、七言為主,少數句子達到九言,是雜言體詩。詩句中虛詞的用法也與《詩經》頗為不同,除了感嘆詞“兮”的突出運用外,還大量出現了散文中常用的:之、乎、者、也等結構助詞和連詞。使詩句在節奏上更有了豐富的變化,同時其散文化的傾向,直接孕育了漢賦的產生。

這就是我國詩歌的兩大源頭:南辭北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