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項羽之死重要文化常識

項羽之死重要文化常識

1.項羽之死的純知識點~文學司馬遷寫的

壹、詞類活用1.項王軍壁垓下壁,名詞作動詞,駐紮2.項王則夜起夜,名詞作狀語,在夜裏3.直(當)夜潰圍南出南,名詞作狀語,向南4.項王乃復引兵而東東,名詞作動詞,東行5.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王,名詞作動詞,讓……當王二、特殊句式:1,、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後置句)譯:能跟從的騎兵壹百多人罷了.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這是賓語前置句何如?等都為賓語前置句三、虛詞:之 乎 等漢皆以得楚乎?乎為句末語氣詞常騎之 之為代詞 指騅馬 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之為代詞 指項羽然今卒困於此 於 在這裏此天之亡我 之 為主謂之間不譯非戰之罪也 之為結構助詞 的四、重點字詞1、項王軍壁垓下:軍為名詞—動詞,駐守岸土赤而壁立:壁為名詞—狀語,像墻壁壹樣2、於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慷慨 為情緒激昂.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4、項王泣數行下:泣為眼淚5、平明(平旦)天亮6,、地方千裏:地/方:土地方圓7、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2.速度

《項羽之死》教案 壹、教學目標: 1、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借助書下註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學會交流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同進步。

(第壹課時) 2、把握文章內容,聯系舊課文,掌握評價歷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重難點: 1、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並加以理解和記憶。

2、通過情節評析人物形象。 三、教輔工具:黑板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壹導入: 請大家壹起來朗誦《垓下歌》。

從這壹詩歌當中,大家感受了怎樣的壹個形象。(明確:勇武、柔情、悲壯)。

項羽這壹位歷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這首詩歌是他性格壹個方面的展示。

下面我們就去體驗下這位悲劇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單元的單元提示就告訴我們這篇文章就是創造人物形象的。

請同學們認真研讀課文品味那些語言特別的形象。並且動筆講妳們品味到的 形象寫下來。

(此情節主要是學生來做,從文章情節或者人物語言中分析歷史人物的形象) 示例:如第壹段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我只能幫妳到這裏啦。

3.項羽之死的文言文知識點要詳細的1.通假字2.古今異議3.壹詞多意 愛問

壹、詞類活用1。

項王軍壁垓下 壁,名詞作動詞,駐紮2。項王則夜起 夜,名詞作狀語,在夜裏3。

直(當)夜潰圍南出 南,名詞作狀語,向南4。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東,名詞作動詞,東行5。

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 王,名詞作動詞,讓……當王 二、特殊句式:1,、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後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壹百多人罷了。 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

這是賓語前置句何如?等都為賓語前置句 三、虛詞:之 乎 等漢皆以得楚乎?乎為句末語氣詞常騎之 之為代詞 指騅馬 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之為代詞 指項羽然今卒困於此 於 在這裏此天之亡我 之 為主謂之間不譯非戰之罪也 之為結構助詞 的 四、重點字詞1、項王軍壁垓下:軍為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壁為名詞-狀語,像墻壁壹樣 2、於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慷慨 為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

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泣為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地方千裏:地/方:土地方圓 7、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4.(項羽之死)的文篇

項羽在秦末風雲際會,“以百戰百勝之氣蓋於壹時,手裂天下以王”(何去非《何博士備論》)。

殊不料,卻在楚漢戰爭中驟然覆滅。鑒古方能知今,項羽功敗垂成的人生之旅留給後人許多思考。

古往今來,成果斐然。縱覽近二十年來對項羽失敗原因研究的成果,不難發現人們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審視這位充滿神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本文試就二十年來項羽失敗原因研究的成果作壹簡單的述評。 壹、素質說 從項羽自身缺乏政治家所應具有素質進行探討的學者是魏遜、陳裕寬、王光照、龔鵬九和陳業新。

魏遜在《項羽敗在誌》(《 *** 報》1984年8月23日)壹文中認為:項羽之敗,敗在他向來胸無治國安邦之大誌,因而他的奮鬥壹直缺乏壹個正確的政治目標。項羽無誌而失民心,他怎能不敗? 陳裕寬則認為項羽無爭天下,統壹中國的大誌,是他半途而廢的重要導向(《楚漢相爭為何楚敗漢勝》,《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王光照在《亦論劉邦和項羽》(《安徽史學》1992年第2期)壹文中認為:項羽在政治上幼稚,使他在鼎革之際做出有悖時勢的抉擇,是他敗亡的起點。 龔鵬九認為:不學無術是項羽敗亡的最根本原因(《項羽敗死烏江的原因剖析》,《常德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陳業新則認為:項羽非但知道學兵法,而且知道如何學,是真能學兵法者。而且,項羽有取天下之才,令人遺憾的是,有軍事才能的項羽並沒有多大的政治謀略和手腕(《試論項羽兵法》,《浙江學刊》2000年第2期)。

上述學者中,魏遜、陳裕寬定位於項羽的誌向,但其誌向觀,略有不同;龔鵬九則鎖定項羽治學態度;王光照則強調項羽政治素質之低的危害;陳業新則突出項羽有才無謀;誌當存高遠,偉大的誌向是激勵人們追求人生理想的動力。而素質優劣更是壹個人事業成功和失敗的根本保證。

只有誌向和素質完美結合才更容易造就個人事業的成功。 二、用人說 漢高祖劉邦自認為:自己戰勝項羽,是因為重用漢三傑張良、韓信、蕭何。

許多學者以此立論,提出許多看法。 王銘在《楚漢戰爭與劉邦、項羽用人》(《蘇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壹文中認為:項羽剛愎自用,信讒多疑、忘功尋過。

取才依據是以名以尊,是親親尊尊的人才觀。所以漢勝楚敗的關鍵在劉、項持不同的人才觀。

邱永明認為:項羽用人有失無得,不能盡己之才,更不能盡人之才。項羽在用人原則上苛禮唯親;在用人態度上,項羽剛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項羽多疑忌才(《劉項用人得失和漢楚相爭成敗》,《歷史教學問題》1991年第1期)。

鳴柳在《兼聽則明——劉邦戰勝項羽管見》(《探索與求是》1994年第4期)壹文中認為:項羽的悲劇在於自恃勇武,不能聽大家的意見。畢竟,壹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大家的、集體的力量才是無限的。

只有善於集中眾人的智慧,才能無敵於天下,項羽卻不能吸收和消化不同的意見。 龔鵬九認為:項羽不識才俊失去了用賢的機會(《項羽敗死烏江的原因剖析》,《常德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陳有芳在《從項羽之死說起》(《人民公安》1997第8期)壹文中認為:項羽犯人主不善用人之大忌,沒有凝聚力,形不成核心。項羽之輸,輸在不善待人才上。

他缺乏象劉邦壹樣駕馭人才的技巧,只能拒人於千裏之外,自斷臂膀。 上述學者中,王銘強調了項羽人才觀的局限性;邱永明指出項羽不能充分發揮集體才幹的弊端;鳴柳則強調在用人上要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龔鵬九壹針見血地指出項羽不識才;陳有芳認為善待人才、駕馭人才是重中之重。

在用人問題上,大多數學者註意力集中在用人失誤上。殊不知,用人的前提是慧眼識人,用人的關鍵是才當其用。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這是壹條歷史基本法則。

它是作為領導者最不應該,也是最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觀念說 觀念制約束縛著人的行為,先進的思想觀念有利於人們積極開拓進取,落後的思想觀念禁錮僵化人們的頭腦。

王太閣在《漢興楚亡的主因在政治意識》(《殷都學刊》1994年第2期)壹文中認為:劉邦暴興,項羽速亡,關鍵在於劉邦政治意識清醒,項羽政治意識模糊。政治意識是否清醒決定著戰略決策是否正確。

而且,政治意識首先表現在對待人民的態度上;其次表現在對天下大勢的判斷和敵友的分辨上;最後表現在對待義帝的態度上。由於項羽政治意識模糊,才斷送了自己的江山。

滕新才則認為:小農意識是中國古代社會帶有普遍性特征的思維模式。其特點是狹隘、保守、自私、虛榮。

同時指出小農意識並不是不可克服的,劉邦因為註意加以克服,所以登上了九五之尊。項羽沈錮於斯,葬送於斯(《論陳勝、項羽、劉邦的小農意識》,《煙臺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李景山則認為:項羽目光短淺,單純軍事觀念,窮兵黷武。他不能把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結合起來,最終導致失敗(《楚漢戰爭勝負原因探討》,《綏化師專學報》1994年第4期)。

李仁守認為:秦朝被推翻,破壞的任務已經完成,便需要出現新的時變。項羽不能師承古代開國之君,實行仁政,不改變自己的攻擊性觀念和作風。

仍然發揮自己的暴力慣性。壹切從事政治鬥爭的歷史人物的禍福。

5.項羽之死最好教案,最好新穎壹點的

壹.導入 在《史記》這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中,西楚霸王項羽是最為悲壯的英雄。

和舜壹樣是“重瞳子”的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卻最終自刎烏江,結束了自己短暫而燦爛的壹生,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惆悵和悲涼。今天,我們壹同走進《項羽之死》,走進項羽人生的最後階段,走進項羽的內心世界,進壹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豐富項羽在我們心中的形象。

二.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解讀項羽的藝術形象。2,比較詩文體悟創造形象的區別。

3,合作學習探究項羽之死的價值。 三教學過程 1,品讀課文,把握形象 本文記敘了項羽壹生的最後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壹幕。

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請從三個場面中選擇妳最喜歡的壹個情節,認真品讀,讀出感情。妳們認為在這個片段中哪些句子打動了妳,體現了項羽的什麽性格? 第壹段寫垓下之圍重點寫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這兩個連續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嘆自己時運不利,戀戀不舍的和名騅、虞姬訣別,充滿了悲涼和無奈的情緒。項羽是壹個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預料到失敗命運的時刻,唱出柔腸百轉的“垓下歌”,為項羽這個形象增添了壹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現出項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兒有淚不輕彈,項羽這時卻“泣數行下”,渲染出壹個末路英雄的悲涼。

這位蓋世英雄歌罷淚水漣漣,以至於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這樣的場面。 “莫能仰視”則寫盡將士們的不忍之心,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

小結:第壹段:垓下被圍的困境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請找出表現項羽在“四面楚歌”時的動作行為的五個動詞。(驚—起--飲—歌—泣)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寫東城快戰。

第二段寫項羽從垓下突圍成功到再次被困東城的過程。這壹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線和軍事力量的變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戰爭的形勢和項羽的處境壹目了然。

後半部分寫項羽在此絕境中說的壹番話。項羽認為“今卒困與此。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滅亡就在面前,他仍舊沒有客觀分析自己用兵的過失,而壹味歸咎於天命,這表現了項羽的極端自負。

項羽又言“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明知必死,沒有退縮,願意痛快的打壹場,這反映了他勇猛剛強的大丈夫氣概;“願為諸君快戰”表明了項羽最後的戰鬥並不是為了戰爭的結果,而是為了暢快的、盡情的展現他的勇猛無敵,保壹世英名。就像壹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為結束。

如果把“快戰”改為“決戰”,就帶有了魚死網破的味道,項羽的快意和滿足感將蕩然無存。 小結:第二段:垓下突圍、被困東城 主要情節:直夜潰圍——紿陷大澤——決意快戰 1、此段中項羽對部下所說的話占了很大壹部分,請認真閱讀,分析其中表達的意思。

(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第三段寫項羽的東城潰圍之戰。***寫了項羽的三次行動:第壹次通過“項王大呼,馳下,皆披靡”來渲染項羽勢不可擋的氣勢,“遂斬漢壹將”的“遂”寫出了項羽斬將的輕而易舉。

第二次行動項羽並沒有動手,只用眼神和聲音就嚇退了敵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孰是追兵,孰是逃將,難以辨別。

項羽攝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躍然紙上。第三次行動,項羽斬壹都尉,殺數十百人,而“亡其兩騎耳”,通過對比再次渲染項王的勇猛無敵。

難怪他充滿自豪的謂其騎曰“何如”,這壹問再次表現了他的自負。 小結:第三段:東城潰圍之戰 三次行動: 第壹次:項羽——大呼、馳下、斬將 / 漢軍——皆披靡 1、“遂斬漢壹將”中的“遂”字有沒有什麽特別的表意作用?(說明項羽“斬漢壹將”輕而易舉,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二次:項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 (通過對比,表現出項羽的勇猛。) 第三次:項羽——弛,斬漢壹都尉,殺數十百人;亡兩騎(“殺數十百人”展現項羽勇猛少敵,勢不可擋的戰鬥場面,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2、三次行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項羽如猛虎壹般的氣勢和戰鬥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動之後,有壹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麽作用嗎? (說明項羽剛才的勇猛殺敵主要是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3、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勇猛、自負 文章的最後壹段寫項羽烏江自刎。這壹段寫了兩個場面。

第壹個場面是烏江拒渡、贈馬亭長。項羽本“欲東渡烏江”但真正來到烏江岸邊,他又否定了自己的決定。

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壹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番話發自肺腑,表現了項羽知恥重義的性格。在生與義,茍活幸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做出選擇。

那位曾經“泣數行下”的血性男兒,這時反而笑了。“項王笑曰”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淒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詳的笑。

項羽和隨從全都下馬步行,沖入重。

6.項羽之死,下面壹段的知識點,詳細

壹、詞類活用 (壹)名詞作動詞 1、項王軍壁垓下 壁,名詞作動詞,駐紮 2、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行,名詞作動詞,向東行 3、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名詞作動 詞,西行、西征 4、期山東為三處 期, 名詞作動詞,約定 5、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名詞作動詞,讓……當王 (二)名詞作狀語

1.項王則夜起夜,名詞作狀語,在夜裏

2.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東,名詞作 狀語,向東

二、特殊句式:

(壹)狀語後置句

1、飲帳中(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飲帳中,飲(於)帳中,“(於)帳中”是後置的介賓結構

譯:在軍帳中飲酒

2、左,乃陷大澤中 (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譯: 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

3、籍獨不愧於心乎?(狀語後置句)

“於心”是後置的介賓結構。

譯: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

4、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補充完整應為:吾聞漢購我頭(以)千金,邑萬戶

“(以)頭千金,邑萬戶”為後置的介賓結構。

譯: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征求我的腦袋

(二)定語後置句

1、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定語後置句)

譯: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

2、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後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壹百多人罷了。

3、漢騎追者數千人 (定語後置句)

譯:追趕上來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三)被動句

1、所當者破 (被動句)

譯: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

2、然今卒困於此(被動句)

譯:可是如今終於被困在這裏(四)判斷句

1、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判斷句)

譯: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

(五)固定結構

1、無以渡

“無以”,固定結構。由動詞“無”加介詞“以”構成,沒有用來。的辦法

譯:沒法渡過去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

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表示反問。意思是:“為什麽還要……呢!”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3獨不……乎?

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不……嗎?”

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之死》)

三、虛詞

1.之

⑴常騎之:之,為代詞,指騅馬

⑵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之,為代詞,這裏指項羽

⑶此天之亡我:之,為主謂之間不譯

⑷非戰之罪也:之,為結構助詞,的2. 乃:

(1)副詞,表事情相承接,譯為“才”。平明,漢軍乃覺之。

(2)時間緊相銜接,可譯為“就”

左,乃陷大澤中。

(3)僅僅,只。乃有二十八騎。

(4)連詞,表順接。於是,便

乃自刎而死。

(5)竟然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四、重點字詞

1、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慷慨 為情緒激昂。

2、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3、項王泣數行下:泣,眼淚

4、平明(平旦)天亮

5、地方千裏:地/方:土地方圓

6、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乃: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乃:副詞,竟、卻

7、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 購,懸賞征求

8、我為若德 德,恩惠、好處

五、通假字

1、騎皆伏曰 伏,通"服",心服

2、烏江亭長檥船待 檥,通“艤”,使船靠岸

7.項羽之死的重點句式整理

1、項王軍壁垓下:軍為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壁為名詞—狀語,像墻壁壹樣 2、於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慷慨 為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泣為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地方千裏:地/方:土地方圓 7、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特殊句式:1,、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後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壹百多人罷了。 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

用於詢問原因或反詰。可譯為“為什麽呢”“怎麽呢”等 這是賓語前置句何如?等都為賓語前置句虛詞:之 乎 等漢皆以得楚乎?乎為句末語氣詞常騎之 之為代詞 指騅馬 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之為代詞 指項羽然今卒困於此 於 在這裏此天之亡我 之 為主謂之間不譯非戰之罪也 之為結構助詞 的。

8.高中課本《項羽之死》壹文賞析

本文記敘的是項羽這位悲劇英雄的最後生涯,主要表現他失敗時的英雄風采。作者通過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的描寫,多角度、多層次地刻畫了他的性格:

既有霸王別姬的兒女情長,又有東城潰圍的勇猛善戰;

既有陰陵迷道、歸敗於天的寡謀、自負,又有烏江拒渡、贈馬亭長、賜頭故人的知恥重義、純樸仁愛。

作者還善於在歷史事實的關鍵環節進行合乎情理的藝術加工,寫出了許多生動傳神的細節,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紿(dai 4)曰”的生死機緣、愧對父老的知恥良心、贈馬賜頭的臨終義舉等,使這篇文字達到雄奇悲壯的美學境界,讀之令人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