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有些本來很普通的句子,在詩人的筆下,適當加以顛倒變化,往往化平淡為神奇,意趣橫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意思不過是說: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很簡單的壹個敘事。然而壹經顛倒詞序,不但造語新穎得體,而且寓意深遠,既蘊含了濃郁的懷鄉思親之情,也富有了深刻的哲理意義,成為千古名句。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之八)更是詞序顛倒的典型例子。其正常語序本來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詩人巧妙地將賓語前置,使後面組成“鸚鵡粒”“鳳凰枝”,“ 鸚鵡”象征可愛,“鳳凰”借喻美好。這樣,句意就強調了“香稻粒”的寶貴,“碧梧枝”的優美,從而引發了讀者的想象,開拓了詩句的意境,情韻盎然。
“壹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中“路八千”應為“八千路”,可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非常順口。又如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李白《古風》之三十四)正常語序應是“日月光晶慘”,可讀起來遠沒有原詩有韻味。
這種顛倒目的是營造意境。
“諸天合在藤蘿外,昏黑應須到上頭。”( 杜甫《涪城縣香極寺官閣》)後句的正常語序應是“到上頭應須昏黑”, 平仄是:仄仄平平平平仄,而這首詩尾聯對句應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為了講究平仄,所以顛倒了語序。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前句應為“舊時淮水東邊月”,但在平仄上與後句不合適,而顛倒後,平仄正好對應,從而也使句子音律和諧,聲調優美,抑揚頓挫。因平仄而顛倒
以上例子是因平仄而顛倒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隱《安定城樓》)前句的正常語序是“永憶江湖白發歸”,但與後句的動詞不對仗,為了形成對仗,詩人故意顛倒動詞“歸”,使句子工整精美。
又如: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杜甫《閣夜》)前句應是“(因)戰伐聞千家哭”,與對句不能形成對偶,而顛倒後前後句互相對偶,瑯瑯上口,好讀易記。
這是因對仗而顛倒。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白居易《長恨歌》)古詩七言音節多為二二三三,具體到詩應是: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這樣的句子極富節奏感,音律美,如按順序來寫:行宮見月色傷心,夜雨聞鈴聲斷腸,就有些散文化,而缺乏詩味。
又如:“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正常語序應是“人去後獨尋秋草,日斜時空見寒林”,節奏是三二二,顯然沒有顛倒後的二二三有節奏感。
此為因節奏而顛倒。
可見,詩人通過顛倒詩句的詞序,增強了詩歌的意境美,增添了詩歌的神韻,也使詩歌富有節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