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壹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即《送別》,這首歌曲的詞是李叔同(弘壹法師,1880~1942)的作品。它在中國流傳已經近壹個世紀了。在世的、不同年齡的人都可能會說自己是聽著或者唱著它長大的。
早在《城南舊事》上演的二十年前,《早春二月》這部電影已經用《送別》作為插曲。《早春二月》是謝鐵驪導演的故事片,北京電影制片廠1963年或者1964年出品。這部電影的出品時間之所以比較模糊,是因為它在攝制完成後,沒有立即正式發行放映。它是“文革”前為數不多的沒有正式發行放映就遭到批判的電影之壹。
《早春二月》是根據柔石的中篇小說《二月》改編的。柔石是左聯作家,1931年2月與另外四名左聯作家壹起被國民黨殺害,時年三十歲。在他們犧牲後,魯迅寫了著名的《為了忘卻的記念》。魯迅說柔石是壹個“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的人。柔石作品不太多,代表作是《二月》、《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為奴隸的母親》,都寫得極好。《二月》的故事是:在國***合作的大革命前夕,青年肖澗秋到浙江某地芙蓉鎮中學任教。他很同情附近居住的已故同窗的妻子年輕寡婦文嫂,經常看望幫助她,並促成她的女兒上學讀書。與此同時,他與中學校長的妹妹陶嵐從相知到相愛。陶嵐年輕美麗,富有朝氣,憤世嫉俗,學過理科和法科,但喜歡文學藝術。她主動追求肖澗秋。由於肖澗秋得到陶嵐的青睞和經常到文嫂家看望,芙蓉鎮的腐舊勢力視他為眼中釘,暗中造謠誹謗。文嫂的處境更為艱難,不久繈褓中的兒子也病死了。肖澗秋為幫助她擺脫困境,免遭惡勢力的迫害,決意犧牲和陶嵐的愛情,與文嫂結合。對此陶嵐雖然心痛萬分,但給予理解。肖澗秋引起周圍更大的攻擊。文嫂感到在鎮上無地自容,並且想成全肖陶,結果上吊自盡。悲憤之中,肖澗秋給陶嵐留下壹封信,離開芙蓉鎮去了上海。陶嵐知道後,要追到上海。《二月》出版時,魯迅作了《小引》:
沖鋒的戰士,天真的孤兒,年青的寡婦,熱情的女人,各有主義的新式公子們,死氣沈沈而交頭接耳的舊社會,倒也並非如蜘蛛張網,專壹在待飛翔的遊人,但在尋求安靜的青年的眼中,卻化為不安的大苦痛。這大苦痛,便是社會的可憐的椒鹽,和戰士孤兒等輩壹同,給無聊的社會壹些味道,使他們無聊地持續下去。
濁浪在拍岸,站在山岡上者和飛沫不相幹,弄潮兒則於濤頭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濱的人,壹濺水花,便覺得有所沾濕,狼狽起來。這從上述的兩類人們看來,是都覺得詫異的。但我們書中的青年蕭君,便正落在這境遇裏。他極想有為,懷著熱愛,而有所顧惜,過於矜持,終於連安住幾年之處,也不可得。他其實並不能成為壹小齒輪,跟著大齒輪轉動,他僅是外來的壹粒石子,所以軋了幾下,發幾聲響,便被擠到女佛山——上海去了。
他幸而還堅硬,沒有變成潤澤齒輪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