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作shī。
最早見於戰國楚簡 ?,其本義是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語言,後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於生活情趣或能引發人強烈感情的事物等。《說文解字》認為是“心誌的流露”。
擴展資料:
在字形上,據學者周縱策研究,“詩”字是從所示的基本符號發展而來的。
該符號先發展到符號,再發展到符號(寺),有指祭祀中伴隨著某種動作、音樂、歌詩和舞蹈的壹種特定行為的意義。後來,當強調音樂、歌詩和字詞等方面時,就造出了所示的字,該字最終演變成了“詩”字。
在字義上,“詩”字與“誌”字密切相關:思想與情感在“心”則為“誌”,在“言”則為“詩”——即“詩”字的本義是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語言。在漢代以後,“詩”字的形體和意義壹直比較穩定,沒有太大的變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