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步,初讀,根據註釋了解大意,感受詩歌的情緒色彩與語言基調。
第二步,找出每壹句表示物象的詞語,隨手寫在紙上。比如“秋水壹抹碧,殘霞幾縷紅。”中,物象(或者說景物、事物)就是“秋水”與“殘霞”。
第三步,由這些關鍵性的詞語引領,去理解性地背誦詩句。逐漸嘗試不受物象詞語的提示,達到背過的程度。
第四步,在背過的基礎上背熟,然後在背熟的基礎上達到能快速的“喊詩”(喊詩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先把詩句爛熟於心,以備後用)。
二、內化與積累
詩歌背誦的最終工具性目的在於運用,這就要求學生能將詩歌與生活相聯系,比如學了《遠山》,在去西海公園的時候,看到夕陽下的水面,就可以提示孩子,這個景色正好可以用《遠山》裏的詩句——“秋水壹抹碧,殘霞幾縷紅。”來形容。就像孟凱旋同學在看到我的菊花攝影作品後,在博客裏留言:這菊花讓我想起了元稹的詩“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這就是詩歌與生活相聯系,這就是活學活用,這就是我們背誦詩歌理解詩歌的目的之壹。
那麽,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們應該鍛煉另壹種能力,那就是在看到詩歌的第壹時間內在大腦裏對詩歌與詩句進行分類。比如愛國的詩句有哪些?寫景的詩句有哪些?寫友情的詩句有哪些?寫月亮的詩句有哪些?寫春天的詩句有哪些?……
在進行分類積累的基礎上,可以進壹步對某個作者的詩歌進行積累,並將其所有詩歌進行相互聯系,感受其整體風格,比如綜合的整體去觀察留意李白的詩歌,會覺得那些詩句都非常灑脫浪漫,李清照的詞又都非常婉約憂傷,而辛棄疾的詩歌又更深刻了許多,這樣壹聯系壹總結,稍加留意之間,我們的孩子就通過詩歌了解了詩人,又通過詩歌從而更進壹步 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
這樣,背誦了,理解了,自然也就能夠做到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