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藏品圖
... 1996年10月,長沙出土了14萬余枚三國孫吳時期(公元222年—公元280年)的簡牘,數量超過了中國歷年來出土簡牘的總和。它的內容涉及三國時期吳國的司法、財政、賦稅、戶籍等多個方面,對深入研究三國孫吳時期的經濟關系、階級關系、賦稅制度、書法藝術以及社會生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序廳] 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陳列館的序廳,大家看到的背景板是四塊木牘,它們是以長沙吳簡中的木牘放大而成,目的是使大家對長沙吳簡的形制、文字、內容、書法等有壹個直觀的印象。展臺上擺放的是木簡和簡冊,是按1:1的大小復制而成的。 走馬樓出土的長沙吳簡,總數量約14萬余枚,內容大致可分為符券類、簿籍類、書檄類和信劄及其它雜類等。是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地下文獻的重大發現,被評為199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列入二十世紀中國壹百項重大考古發現。
第壹組 組圖及文物陳列
長沙,素有“楚漢名城,屈賈之鄉”的美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1987年為配合位於五壹廣場的地下商場的建設,長沙市文物部門清理出戰國至明代古井19口,灰坑3處,出土壹大批戰國至明清時期的文物首次以科學的地層關系及大量的考古材料證明了長沙古城的2000余年的城建歷史,為進壹步探討長沙城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地理位置及發展變化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
1996年7—12月,長沙市文物工作隊配合湖南平和堂商業大廈的建設,清理出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古井窖57座,出土銅、鐵、陶瓷、竹木等文物3000余套,在編號為22號古井窖中發現了14萬余枚三國吳紀年簡牘。
展櫃裏陳列的是從古井窖中出土的文物,均為原件。包括:陶瓦當、錢幣、簡牘、陶罐。
第二組 長沙吳簡內容
長沙吳簡的內容大致可分為符券類、簿籍類、書檄類和信劄及其它雜類等,涉及紀年、職官司人物、軍事地理、賦稅、人口和司法等方面。這批簡牘是吳國孫權時期長沙郡及所屬縣(臨湘候國)的文書檔案,是目前研究三國史尤其是孫吳歷史最重要的出土文獻。其中賦稅簡出土最多。
賦稅簡 是長沙吳簡最為重要的內容。當時賦稅主要征收錢、布、米、豆、皮,其中,米類有很多名目,有稅種之分、有品質之分、有產地之分等。壹般說來,米、豆入倉,錢、布、皮則入庫。這批賦稅簡為我們提供了當時孫吳吏民繳納賦稅的詳細資料。
賦稅簡中有大量關於當時度量衡內容的記錄,容量制有斛、鬥、升、合、勺,長度制有匹、丈、尺、寸,田畝面積制有町、頃、畝、步等。
精品陳列櫃。為什麽這批簡牘能完整的保存1700余年呢?主要是這批簡牘以竹笥裝置,上面以粘性黃泥密封,加之深藏,地下水位高,使簡牘與空氣隔絕,細菌不能繁衍,所以能保存下來。長沙吳簡中竹簡由竹類中的剛竹制作而成。由於長期浸泡在黑色潮濕的泥土中,其飽含水分,竹質嚴重腐朽,纖維分離,竹簡顏色為深褐色,字跡散淡,因此,長沙吳簡的保護整理工作十分復雜,壹般需要以下程序:剝離、揭取、清洗、檢對、登記、存庫、換水、施藥、防黴、防腐、脫色、脫水、照相、釋文、建檔、保管、出版等。
第三組 吳簡形制
長沙吳簡形制有簡、牘、簽牌、封檢、封泥匣等,其中竹簡數量最多。
竹簡 長沙吳簡主要為竹簡,其形制有兩種,壹種長25—29、寬1.2—1.5、厚0.15—0.18厘米,另壹種長22.2—23.5、寬0.5—1.2、厚0.05—0.1厘米,用上下兩道編繩編連好後再行書寫。
牘 《說文》:“牘,書板也。”即用於書寫的木板。其寬度比簡寬,可以書寫數行。長沙吳簡所見之牘多系木板,杉木質地,但也極少數用竹板做成,長與簡略同,寬窄不壹,厚度均超過竹簡。
檢 《說文》:“檢,書署也。”《釋名·釋書契》:“檢,禁也,禁閉諸物使不得露也。”封檢用於封緘和標識各種物品和文書,大多署有文字以說明封緘的目的,如傳送、封存等。有些封檢雖無墨書文字,但其封泥上必有印章文,使之具有信用功能。長沙吳簡所見封簡均為長方形,木質,下端有縛強的繩槽和填泥的方孔,方端則是書寫標題的題板。類似於現在的封條或印戳。
楬 《說文》:“楬,楬桀也”。即標簽、簽牌,屬於標識文書,是特殊的簡牘形式,實物所見皆為器物楬和文書楬兩種。長沙吳簡所見之楬均為文書楬,木質,楬上書有標題。
名刺 刺是用以謁見稟報的實錄文文書。長沙吳簡中不少是名刺簡,涉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問安、謁見、薦舉、贈物等內容。如展板所示:“弟子黃朝再拜問起居 長沙益陽字元寶”。意為:壹個叫黃朝的弟子再次來拜見他的老師,目的是向老師問安,他是長沙益陽人,元寶是其字號。
第四組 簡牘的制作書寫
簡牘的制作壹般包括備料、片解、刮削、殺青(或上膠液)、編聯諸程序。這裏展示的是簡牘制作過程的工藝流程。 簡牘,作為中國古代文字的載體,始於春秋戰國或更早,盛於秦漢、衰於魏晉,先後使用了三千余年,因而留下了輝煌的文獻資料,成為中國文物寶庫中極為珍貴的寶藏。在紙張發明和推廣之前,簡牘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播和承載的重要工具。在中國封建文化的奠基時期起著重大作用,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壹組 戰國時期簡牘(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
商周時代的簡牘在現代考古中尚未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簡牘的使用已十分廣泛。戰國時期的簡牘是中國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簡牘實物。這壹時期的簡牘集中發現於長江流域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省。
第二組 秦代簡牘(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秦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第壹個統壹王朝。由於秦始皇采取焚書坑儒的政策,使秦代保存下來的簡牘顯得尤為珍貴。這壹時期的簡牘集中發現在湖北、湖南以及秦腹地甘肅。
第三組 漢代簡牘(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漢代是簡牘使用的鼎盛時期。這壹時期的簡牘發現的地域更廣泛,數量更龐大,內容更豐富,影響更深遠。
以1900年新疆於闐、樓蘭遺址發現的漢晉簡牘為先聲,至1949年,中國簡牘發現的地點集中在西北地區,其數量較多,保存也較完善,客觀上為國際漢學的發展提供了資料。但由於當時國家處於貧窮落後戰亂的局面,這壹時期簡牘的發現大多和國外探險家活動密切相關,所發現的簡牘也大多留存在海外。
22號古井復原井剖面
22號古井窖位於湖南平和堂商業大廈工地東側,是不規則的圓形袋狀豎井,井口距地表深約800厘米,直徑310—350厘米,簡牘層厚約20-50厘米,簡牘以竹笥盛裝,上以黃泥覆蓋,簡牘層上距殘井口約150厘米,下距井底約360厘米。簡牘層下出有大量的青瓷器。井底有壹方形木構井圈,以吸存地下水。該井窖是壹座建於東漢晚期、廢棄於三國時期的倉窖儲藏井。 文字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之壹。人類自有了文字,便有了書(刻)寫文字的載體。世界最初的文字載體,與本國的環境資源密切相關,既豐富多彩,又具壹定的***性。隨著文明的發展和各國文明的相互影響,世界書寫材料逐步趨向統壹。尤其是中國造紙術的發明,紙大量使用並廣泛推廣,使紙成為全人類***享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第壹組 泥 版
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今伊拉克境內)蘇美爾人用兩河流域沼澤地盛產的粘土制成泥版,用蘆葦桿削成切面呈三角形的筆,在泥版上印刻成文字。由於這種文字呈楔形,後來便被人們稱為“楔形文字”。泥版作為最初的文字載體,具有取用方便、造價低廉、堅固耐用、保存持久的特點。泥版在兩河流域使用時間長達3000余年,為兩河流域古代文明留下了大量見證。
第二組 紙 草
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的沼澤地生長壹種植物“紙莎草”。古埃及人用它的纖維桿制成“紙草”作書寫材料。英文的paper和德文、法文的papier,都源於“紙草”(papyrus)這壹名稱。在古埃及,紙草的生產由國家壟斷。從公元前3000年起,埃及的紙草就出口到全地中海地區。
第三組 羊 皮
公元前2世紀,埃及拒絕供應紙草給敵對的帕加馬(今土耳其境內),小亞細亞的抄寫員只好用羊皮制成羊皮紙用於書寫。
第四組 石料、樹皮和樹葉
古代使用石料做文字載體的民族部落比較多,而最具特色的是聚落在印度河流域最早發明印度河銘文的人們和美洲大陸上最早在石柱上刻寫文字的瑪雅人。
第五組 甲骨、青銅、竹木、帛、紙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在她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能較清晰地看到甲骨、青銅、竹木、帛、紙等文字載體的發展過程及其特色以及她對世界文明進程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長沙文物精華展》所展出的部分珍寶,如瑰麗凝重的青銅器,精美絕倫的玉石器,絢麗奪目的漆木器以及華麗多彩巧奪天工的長沙窯釉下彩瓷,濃縮和再現了長沙這片神奇土地上古代文明的發展歷程,並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示了這壹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中國古代青銅器,是世界古代文明發展史上的壹個劃時代創造,是中國文物寶庫中的瑰寶。而商周時期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期。近百年來,以長沙寧鄉為中心,相繼出土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獸面紋提梁卣等壹大批精美絕倫、件件是國寶的商周青銅器。長沙成為和四川廣漢、江西新幹齊名的中國南方三大出土商周青銅器群的重要地域。 您現在看見的這是壹幅商代統治者祭祀的場景復原。商周時期是統治者權力至高無上、神權被充分利用的時期。他們認為神靈是有先知的,統治者無論是大事小事都會以祭祀的方式求助於神,希望獲得神靈的智慧,得到神靈的保護。商人祭祀不僅隆重,而且十分虔誠,他們會不惜花費大量的牛、馬、羊等作祭品。說到祭祀我們就不得不提到禮器,禮器是中國先秦時期用來別等級,明身份的器物,是奴隸主貴族在重要的祭祀和宴享中使用的青銅器,壹般包括酒器、樂器、食器、水器等。這邊陳列的就是壹組祭祀中使用的酒器。我們先來看這件獸面紋提梁卣,它的腹部裝飾有壹獸面紋,又稱饕餮紋,古代傳說饕餮是壹種生性貪婪的兇獸,獸爪鋒利,粗眉大眼,給人以恐怖的感覺,這正代表著奴隸主階級至高無上的權威。下面陳列的是人面紋方鼎、獸面紋銅觚、獸夔龍紋提梁卣。
接著讓我們壹同走入展覽的第二部分湘楚瑰寶。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央集權力量逐漸衰微,各諸侯國互相爭霸。楚國到了楚莊王時已經發展成“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泱泱大國,當時爭霸稱王必不可少的先進裝備是青銅兵器,長沙是楚國南疆的軍事重鎮,所以遺留下來的兵器有很多。首先我們看到的這是青銅劍,發掘它時就已經是這麽鋒利無比了,可見當時鑄兵工藝是十分先進的。在這裏陳列的有青銅戈、尊、矛、弩機等。我們來看這件弩機,它是戰國時期最先進的武器,戰國時期楚國已能制造出連發20支箭的弩機了,楚國的強大與其能生產和擁有先進的武器有密切關系。 兩漢時期,長沙為郡國首善之地。馬王堆漢墓、河西鹹家湖古墳垸西漢王室墓等壹批大型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稀世珍寶:玲瓏剔透的玉器、繁華亮麗的漆器、精美絕倫的樂器、巧奪天工的絲帛,為今人構築了壹個二千年前五彩繽紛的世界,真實地再現了當時長沙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盛況。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保存完好的最早的絲弦樂器—築。築身十分修長,壹端呈長盒狀(這是它的***鳴箱)壹端如棒槌,長117厘米,寬11厘米,高6厘米,這是建國50年來中國文物考古的首次重大發現。築是先秦時代的古樂器,有研究者認為,它發源於中國的南方,戰國時期在民間廣為流傳。本來築上是有五根絲弦的,但歷經2000多年,絲弦已被腐蝕掉了。據考證,它是古箏的前身。“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不復返”,燕趙名士荊軻刺秦王便是在悲壯的築聲中踏向三秦大地。
湖南雖然不出產玉石原料,但由於長沙是江南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代玉器也出土不少,尤其以西漢長沙國時期為多。長沙出土的玉器多為禮器玉和裝飾玉。玉璧是禮玉中的壹種。有三種用途:壹是為祭祀物;二是兩國邦交饋贈的禮物;三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征。持璧人的身份由璧的紋飾和執璧數量的多寡表示出來。
相信大家都喜歡看歌舞表演吧,那漢代的宴飲場景壹定會吸引妳的眼球。請大家隨我壹起前往吧。場景中有三位演奏家,中間的在鼓瑟,左邊的在擊築,而右邊的則在吹笙。漢武帝建立樂府,目的是改革傳統的郊廟音樂。樂府大規模地采集、整理和改編了大量民歌,樂府民歌繼承了《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優良傳統,它大膽反映現實的精神在詩歌發展史上影響深遠。漢樂府的建立,對中國文學、音樂發展都起到決定性作用,更使民樂得以進入宮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國家,西漢後期漆器工藝在中國十分普及。漆器輕便、美觀、不易摔破,是較好的生活日用品。 長沙簡牘博物館於2007年11月8日起實施對公眾永久性免費開放,歡迎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前來參觀。
星期三——星期壹上午9:00至下午5:00(下午4:30停止領票進館)開館,每周二、除夕、正月初壹、初二閉館。 持有效身份證件,到長沙簡牘博物館領票處領取參觀券;
團體參觀須提前壹天電話預約憑單位介紹信或旅行社任務派遣書在領票處領票。
領票後請排隊依次通過安全檢察進入展覽大廳。 (1)為給您提供壹個雅靜的參觀環境,確保文物安全,每天上午限定參觀觀眾為2500人次,下午為1500人次,請您入館後自覺接受管理人員的引導。
(2) 您隨身攜帶的物品通過安檢後,方可進館參觀,較重的物品攜帶不便可在服務臺免費寄存,貴重物品自己保管,寄存處不承擔責任。請您在16:30前取回您的物品。
(3) 衣冠不整者、精神病患者、醉酒者、攜帶寵物者禁止入內。
(4) 展廳內禁止吸煙,不隨地吐痰、亂扔雜物。
(5)學齡前兒童,小學生須有監護人陪伴參觀;高齡老人、心血管病患者、行動不便者須有人陪伴參觀,在館內出現問題館方不負責任。
(6)請愛護公***設施,花草樹木,如有損壞須照價賠償。
(7) 為保護館內環境衛生的整潔,請不要隨地吐痰、飲食、吸煙、喧嘩、玩耍嬉鬧、口香糖切勿隨地亂吐、隨手亂扔廢棄物、請不要在展區做與參觀無關的事情。
(8)請不要在展廳內使用閃光燈拍照,這樣對文物有損害,謝謝您的配合和理解,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9)下雨下雪天您進館參觀請在入口處將雨具套進塑料袋,以免弄濕地面。
(10)本館停車場僅供團隊參觀停放,入館的非機動車輛由工作人員引導至指定地點有序停放,確保為觀眾提供良好的參觀秩序。
地址:長沙市天心區白沙路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