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巖長老子文送羅漢松》
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
駐車淩雲山,雖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禪,意與方袍同。
已杖菩薩竹,更來羅漢松。
天姿特高潔,厚葉非蒙茸。
銅柯既夭矯,玉薤仍青蔥。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宮。
勿謂默不語,說法聲摩空。
《憶家園壹絕》
年代: 明 作者: 賽濤
日望南雲淚濕衣,家園夢想見依稀。
短墻曲巷池邊屋,羅漢松青對紫薇。
《羅漢松》
年代: 清 作者: 曾燠
蓮社虛無人,留此壹尊宿。
巋然同五老,相望須眉綠。
想當侍遠師,長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樹,已非凡草木。
仲堪臨北澗,僧徹嘯南麓。
師也摩其頂,千年繕性熟。
無心弄神通,變化駭流俗。
老態益婆娑,支離復拳曲。
氣作香爐雲,聲如石梁瀑。
六朝棟梁材,摧朽何太速!
2.贊美羅漢松的詩句有哪些1. 《贈從弟》
魏晉: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壹何盛,松枝壹何勁。
冰霜正慘淒,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 《青松》
現代: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3. 《書院二小松》
唐代:李群玉
壹雙幽色出凡塵,數粒秋煙二尺鱗。
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4. 《贈王桂陽》
南北朝:吳均
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
弱幹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覆明月。
5. 《水龍吟·賦張鬥墅家古松五粒》
宋代:吳文英
有人獨立空山,翠髯未覺霜顏老。新香秀粒,濃光綠浸,千年春小。
布影參旗,障空雲蓋,沈沈秋曉。
駟蒼虬萬裏,笙吹鳳女,驂飛乘、天風裊。
般巧。霜斤不到。漢遊仙、相從最早。皺鱗細雨,層陰藏月,朱弦古調。
問訊東橋,故人南嶺,倚天長嘯。待淩霄謝了,山深歲晚,素心才表。
3.贊美羅漢松的詩句句子 :千年羅漢松、萬代幸福根文章:永遠的羅漢松 金秋十月,荷葉田田,丹桂飄香。
正值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建府900年之際,我來到天師府的“萬法宗壇”院內,駐足在兩棵千年羅漢松下,久久不復願離去。這是多麽不尋常的羅漢制松,壹雄壹雌,並肩而立,樹高約30米,樹幹的直徑約1.5米,三個人都合抱不住。
羅漢松樹身如虬龍纏繞,枝葉若華蓋蔽日,郁郁蔥蔥。它們極目天外,雄視千古。
羅漢松終日陪伴著天師府裏那些參天的大樟樹--據說是祖天師當年親手所栽--相親相依。羅漢松終日與虔誠的道徒信眾為伍,看香客如雲,香煙繚繞;聽鐘磬陣陣,仙樂悠悠。
春天,清晨細雨蒙蒙百,青山滴翠,大地回春,“草色遙看近卻無”。雨霧中的羅漢松眺望著復蘇的大地,欣欣然面露喜色。
夏天,深邃的夜空,明月朗照,群星閃爍,身邊流螢飛舞,瓜棚中度傳來紡織娘悅耳的歌唱。仰望夜空,羅漢松穆穆然進入深思。
秋天,中午陽光下,田野稻香四溢,滿山金果累累,龍虎山下豐收的歌聲高亢嘹亮,蘆溪河的漁歌悠揚綿長,望著這豐收沸騰的大地,羅漢松充滿著期盼。
4.贊美羅漢松的詩句句子 :千年羅漢松、萬代幸福根
文章:永遠的羅漢松
金秋十月,荷葉田田,丹桂飄香。
正值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建府900年之際,我來到天師府的“萬法宗壇”院內,駐足在兩棵千年羅漢松下,久久不願離去。
這是多麽不尋常的羅漢松,壹雄壹雌,並肩而立,樹高約30米,樹幹的直徑約1.5米,三個人都合抱不住。羅漢松樹身如虬龍纏繞,枝葉若華蓋蔽日,郁郁蔥蔥。它們極目天外,雄視千古。
羅漢松終日陪伴著天師府裏那些參天的大樟樹--據說是祖天師當年親手所栽--相親相依。
羅漢松終日與虔誠的道徒信眾為伍,看香客如雲,香煙繚繞;聽鐘磬陣陣,仙樂悠悠。
春天,清晨細雨蒙蒙,青山滴翠,大地回春,“草色遙看近卻無”。雨霧中的羅漢松眺望著復蘇的大地,欣欣然面露喜色。
夏天,深邃的夜空,明月朗照,群星閃爍,身邊流螢飛舞,瓜棚中傳來紡織娘悅耳的歌唱。仰望夜空,羅漢松穆穆然進入深思。
秋天,中午陽光下,田野稻香四溢,滿山金果累累,龍虎山下豐收的歌聲高亢嘹亮,蘆溪河的漁歌悠揚綿長,望著這豐收沸騰的大地,羅漢松充滿著期盼。
5.關於羅漢松的詩詞《中巖長老子文送羅漢松》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駐車淩雲山,雖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禪,意與方袍同。已杖菩薩竹,更來羅漢松。
天姿特高潔,厚葉非蒙茸。銅柯既夭矯,玉薤仍青蔥。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宮。
勿謂默不語,說法聲摩空。《憶家園壹絕》年代: 明 作者: 賽濤日望南雲淚濕衣,家園夢想見依稀。
短墻曲巷池邊屋,羅漢松青對紫薇。《羅漢松》年代: 清 作者: 曾燠蓮社虛無人,留此壹尊宿。
巋然同五老,相望須眉綠。想當侍遠師,長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樹,已非凡草木。仲堪臨北澗,僧徹嘯南麓。
師也摩其頂,千年繕性熟。無心弄神通,變化駭流俗。
老態益婆娑,支離復拳曲。氣作香爐雲,聲如石梁瀑。
六朝棟梁材,摧朽何太速。
6.形容羅漢松的詩詞《羅漢松》年代: 清 作者: 曾燠蓮社虛無人,留此壹尊宿。
巋然同五老,相望須眉綠。想當侍遠師,長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樹,已非凡草木。仲堪臨北澗,僧徹嘯南麓。
師也摩其頂,千年繕性熟。無心弄神通,變化駭流俗。
老態益婆娑,支離復拳曲。氣作香爐雲,聲如石梁瀑。
六朝棟梁材,摧朽何太速!《中巖長老子文送羅漢松》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駐車淩雲山,雖在官府中。平生著幽禪,意與方袍同。
已杖菩薩竹,更來羅漢松。天姿特高潔,厚葉非蒙茸。
銅柯既夭矯,玉薤仍青蔥。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宮。勿謂默不語,說法聲摩空。
7.描寫羅漢松的詩有哪些句子 :千年羅漢松、萬代幸福根文章:永遠的羅漢松 金秋十月,荷葉田田,丹桂飄香。
正值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建府900年之際,我來到天師府的“萬法宗壇”院內,駐足在兩棵千年羅漢松下,久久不願離去。 這是多麽不尋常的羅漢松,壹雄壹雌,並肩而立,樹高約30米,樹幹的直徑約1.5米,三個人都合抱不住。
羅漢松樹身如虬龍纏繞,枝葉若華蓋蔽日,郁郁蔥蔥。它們極目天外,雄視千古。
羅漢松終日陪伴著天師府裏那些參天的大樟樹--據說是祖天師當年親手所栽--相親相依。 羅漢松終日與虔誠的道徒信眾為伍,看香客如雲,香煙繚繞;聽鐘磬陣陣,仙樂悠悠。
春天,清晨細雨蒙蒙,青山滴翠,大地回春,“草色遙看近卻無”。雨霧中的羅漢松眺望著復蘇的大地,欣欣然面露喜色。
夏天,深邃的夜空,明月朗照,群星閃爍,身邊流螢飛舞,瓜棚中傳來紡織娘悅耳的歌唱。仰望夜空,羅漢松穆穆然進入深思。
秋天,中午陽光下,田野稻香四溢,滿山金果累累,龍虎山下豐收的歌聲高亢嘹亮,蘆溪河的漁歌悠揚綿長,望著這豐收沸騰的大地,羅漢松充滿著期盼。 冬天,黃昏白雪皚皚,炊煙裊裊,此時人們多半在家裏偎著火爐取暖,聽老人“講古”。
面對這柔和靜謐的世界,羅漢松孕育這希望。 白雲蒼狗,人世滄桑,“萬法宗壇”院內的羅漢松見證了歷史,見證了與天師府興衰沈浮的歷史風雲: 如,宋崇寧三年(1104)九歲的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被宋徽宗召見,宋徽宗問他:“妳長年在龍虎山居住,看見過龍虎嗎?” “我在山中居住,老虎常見,只是今天才有幸目睹龍顏。”
小天師回答夠機靈的。 徽宗要他作符,小天師作完符,徽宗看了以後又笑著問他:“妳說說,這靈驗從哪兒來?”這又是壹道難題。
誰知小天師從容作答:“神明所在的地方,自然而然就有靈驗依存。”真是天衣無縫,滴水不漏。
徽宗還不罷休,又問道教煉丹長壽術是怎麽回事。這可不是三五句話說得清的,弄不好還有欺君之罪,那可不是好玩兒的。
“什麽長生不老,那都是蕓蕓眾生熱衷的玩意兒,妳萬歲爺不會有這樣的低級趣味。照我看陛下只要恪守清靜無為,那就同三皇五帝時代的明君堯舜相距不遠了。”
小天師巧妙地避開徽宗提問,直奔道教主題。宋徽宗心悅誠服,興奮異常,立即叫人端出美味佳肴,高規格款待這位來自江西龍虎山的聰明過人的小天師。
如果說“目睹龍顏”之類的奉承話是投其所好,目的是要博得人主歡欣的話,那麽希望“陛下清靜無為”則確實壹語中的,道出了道教文化的主旨和精髓,是對宋徽宗的忠告,在壹定的意義上也體現了人民對君主的期待。 就是這位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後來以題寫“赤帝禦龍行末伏,嫦娥分月入深山”這樣的箴言,預見北宋滅亡,表現了他政治上真知灼見和高瞻遠矚。
又,第四十代天師張宇初也是壹位風流倜讜才智超群的學者和高人。《龍虎山天師世系》中說他少年時代就“讀書過目成誦,資識高明,學問深造,貫縱三氏融為壹途,經史諸子百家之籍,靡不窮搜,發為載道記事之文,各極精妙,並善書畫,時王公晉紳之士,莫不仰重。”
明太祖特授其為“正壹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大真人”。第四十壹代天師張宇初壹生事業恢弘(重建大上清宮),著述甚豐,所著《峴泉集》20卷(《四庫全書》錄為4卷、《道門十規、《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4卷以及詩文序論等文章行於世。
張宇初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道教學者,他的論著不但是研究中國道教的重要文獻,而且也豐富了中國文化。…… 真是“麒麟殿上神仙客人,龍虎山中宰相家”。
如今欣逢太平盛世。改革開放給中國道教帶來了生機,中國道教正處在空前鼎盛時期。
龍虎山道教作為中國道教的祖庭迎來從未有過的輝煌。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萬法宗壇”院內的羅漢松幾乎每天都目睹海內外道徒到這裏謁拜祭祖,更多的人來皈依道門,領授符錄。
中國道教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越來越為全世界的學人、科學家和有識之士所認識。老莊哲學和許多道家經典啟示人們在高科技時代,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克服和遏制物化世界帶來的種種弊端,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使每個人都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努力做到社會和諧有序,經濟平穩協調可持續發展。
寫到這裏,我想起最近在天師府見到那感人的壹幕: “萬法宗壇”院內羅漢松下,兩位法國女士俯身拾取幾顆松子,十分珍惜地藏入自己的提包裏。她們神態莊重,動作謹慎,仿佛拾的不是植物種子,而是曠世珍品,是靈物。
是的,這兩位外國朋友在中國,在龍虎山,見到的不只是異國風情和異質文化,而是壹個與她們精神世界相通卻又截然不同的全新的世界;她們帶回去的當然不是普普通通的羅漢松果,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所謂“禮物”,而是啟迪智慧、開拓思想的鑰匙,是當今世界任何高科技都不具備的也無可比擬的“軟件”。 不知怎的,我想起了南宋詩人戴復古的壹首詩:世事無憑多改變,仕途相識半升沈。
摩挲老眼從頭看,只有青山無古今。 是啊,“只有青山無古今”,這看似平易的詩句,蘊涵著多麽豐富的人生體驗,又給我們多麽深刻的人生啟示!而這無古今的“青山”,不就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