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康樂齋典故溯源錦書丶雁字

康樂齋典故溯源錦書丶雁字

宋?李清照《壹剪梅》詞:“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宋代有名女詩詞作家,而詞最有名。18歲嫁金石考據家趙明誠為妻,夫妻雅好詞章,常相唱和,並***同從事金石研究,早期生活優裕快樂。金兵入冦中原,明誠病死,從此流寓南方,最後為生計所迫嫁與市儈,生活頗不如意,後離異,又幾曾改嫁幾曾離異,最終於窮困孤老中死去。

這首《壹剪梅》詞,是寫其丈夫趙明誠壹次遠離她去後、她日夜盼望丈夫的回來及丈夫的消息的心情。

這壹句是說她天天盼望丈夫的來信,終於在壹天明月當空的晚上收到了丈夫的來信。

這兒雖只有三句話,十幾個字,但卻用了兩個典故,壹個是 “錦書”,壹個是 “雁字”。

錦書,表示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晉書?列女傳》。

相傳,東晉時前秦著名女詩人蘇蕙的丈夫遠戍流沙 (北疆),蘇蕙思之甚苦,於是寫了凡八百四十個字的回文旋璣圖詩織在錦緞上寄給丈夫,表達內心的思念之情。“回文” 是壹種詩體,詩句中的字順讀倒讀均可成詩,據說蘇蕙的《旋璣圖》詩乃此詩體中的名篇,唐代武則天有《旋璣圖詩?序》,據其序說:“其錦縱橫八寸,題詩二百余首,計八百余言,反復回環,皆成章句。” 陳道望《修辭發凡》:“(蘇蕙) 所作回文詩,系以八百四十壹字,排成縱橫各以二十九字的方圖,回環反復讀起來,可得詩三千七百五十二首。”

《晉書?列女傳》文字是這樣寫的,“竇滔妻蘇氏,始平 (今陜西省興平縣) 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 (前秦主,氐族人) 時為秦州 (晉武帝泰始五年置,治南鄭,即今陜西省南鄭縣) 刺史,被徙 (調遷) 流沙 (沙漠地帶),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淒惋,凡八百四十字。”

根據這條記載,後詩文中遂引 “蘇蕙”、“蘇若蘭”、“蘇娘” 其人為工於詩文和織作、富於情感以及感念夫君的好女子的代稱;以 “織錦”、“織錦回文”、“織回字”、“織回文” 、“回文”、“錦書”、“錦字” 等用典形式借指妻子寄來的表達思念之情的書信或情詩,也指才女們的詞工意美的佳作。

雁字,鴻雁群飛空中,時現 “壹” 字或 “人” 字,因稱雁字。但這兒卻不這麽簡單,在這兒有表示傳書遞信的人,有了這重意思,這樣便牽扯出了古時 “鴻雁傳書” 的壹個典故來。

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相傳,漢武帝時大臣蘇武奉詔出使匈奴,被匈奴王囚於北海某澤中放羊。18年後到漢昭帝時匈漢和親,匈漢雙方和談時漢方使者要求匈奴王放還蘇武等人。匈奴王不答應,並扯了個謊言說蘇武已死多年。漢朝使者早就探知蘇武等人還健在目前還在北海中放羊,於是機中生智也扯了個謊言質問匈奴王:“我們的皇帝這前不久在上林苑打獵的時候射落了壹只大雁,雁腳上系有蘇武的親筆信,說他在北海某澤中放羊,大王您怎麽說他已死了呢?”匈奴王壹聽,大吃壹驚,見漢方使者連蘇武現在住的地方就說出來,信以為真,只得放還蘇武等人。

《漢書》原文是這樣寫的,《蘇武傳》:“數月,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蘇武等,匈奴詭言 (欺騙性地說) 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 (當年隨蘇武出使匈奴的人之壹) 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於 (匈奴王) 言天子射上林 (苑名,漢武帝時擴建,專供漢帝遊獵時所建造的場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至戶縣、周至壹帶) 中,得雁,足有系帛書 (用絲娟寫的書信),言蘇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言以讓 (責備) 單於,單於視左右而驚,謝使者曰:‘武等實在’。”

從這段文字記載,雁足傳書雖是漢朝使者欺騙匈奴王編造出來的謊言,但這故事生動有趣,被後來文人在詩文中廣泛引用,常以 “鴻雁”、“雁足”、“歸鴻”、“歸雁”、“上林雁”、“蘇武雁”、“蘇雁”、“子卿 (蘇武字) 雁”、“傳書雁”、“書雁” 等為傳遞書信的信使之謂,但多指為男女兩情通殷勤的人;以 “便羽”、“便鴻”、“雁書”、“雁帛”、“雁劄”、“雁字”、“雁信”、“蘇卿信”、“蘇武信” 等等為書信的借指;以 “蘇武傳書”、“飛鴻傳書”、“鴻雁傳書”、“雁足傳書”、“雁寄書” 等用典形式表示傳遞書信、音信互通;以 “雁斷”、“鴻杳”、“雲鴻信杳”、“鴻雁無音”、“雁書稀” 等用典形式表示書信斷絕、音信不通。

蘇蕙織回文詩於錦緞上寄給遠方的丈夫,而蘇武又憑雁足傳遞書信,這都是兩個古所傳有名的有關書信和傳遞書信的典故,這樣作者寫她思念丈夫和想及時得到遠方丈夫消息的心情的詞作,自然而然地便想到這兩個典故,於是她連用這兩個典故,來突出她殷切思念丈夫和渴望得到丈夫消息的這壹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