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龔自珍詩詞《己亥雜詩》賞析

龔自珍詩詞《己亥雜詩》賞析

 壹、對詩句的理解:

 ①句: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③④兩句: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有新花生長,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竭盡余力的懷抱。

 二、賞析:

 《己亥雜詩》***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戰爭的前壹年,當時龔自珍辭官南歸,後又北上迎取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就巨型組詩。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真可謂“浩蕩離愁”。“浩蕩”壹詞,除了說明愁緒之濃,還蘊蓄著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然、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各種復雜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們還可以想象作者辭官之時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說作者帶著離愁南歸,因為愁緒郁積在胸中,所以感覺上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這裏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吟鞭”是指詩人的馬鞭,“東指”點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鄉浙江。“即天涯”是說距離故鄉還很遠。從這壹句,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在傍晚時分,立在馬上,面向故鄉,翹首以盼,隨興賦詩,百感交集。此時詩人在想什麽呢?想落紅護花。“落紅”即落花,全句的本義是說從樹上飄落的花瓣並不是無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爛成泥,化作精魂,養育來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環法則來自比,表示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這富有哲理的壹句話,傳達出詩人“不在其位,亦謀其政”的難能可貴的精神,表明了詩人無比堅定的決心,成為千古名句,激勵著多少人“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主要成就

 政治

 《己亥雜詩》中的批判、呼喚、期望、集中反映了詩人高度關懷民族、國家命運的愛國激情。例如《己亥雜詩》中第壹二三首,“不論鐵鹽不愁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壹鬥,屠妞那不生栽禾。”寫出了作者對清朝政府不重視籌劃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鹽鐵生產、稅收和水利等問題,壹味依賴東南的漕運,對江南人民加重剝削,致使農業生產雕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國家經濟的現實進行了大膽揭露和批評。再如《己亥雜詩》中第八七首,“故人懷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勛。我有陰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表達詩人對禁煙鬥爭的關註,對國家命運的關註。

 文學

 龔自珍的許多詩既是抒情,又是議論,但不涉事實,議論亦不具體,而只是把現實的普遍現象,提到社會歷史的高度,提出問題,抒發感慨,表示態度和願望。龔自珍以政論作詩,但並不抽象議論,也不散文化。

 在龔自珍的詩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飛”、“爪怒”、“靈氣怒”等等,習見的景物變得虎虎有生氣,動人耳目,喚起不尋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寫落花,使引起傷感的衰敗的景物,變為無比壯麗的景象,更高出尋常的想象之外。“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則從衰敗中看出新生。

 實際龔自珍寫得多的還是五七言“古體侓詩”,七言的“近體詩”,而以七言絕句為大宗。壹般趨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縛,自由運用,沖口而出。這也以七言絕句表現得最突出。

 龔詞大部分還是消閑之作,抒寫纏綿之情,成就遠遜於詩。晚年龔自珍發現自己詞的缺點:“不能古雅不幽靈,氣體難躋作者庭。悔殺流傳遺下女,自障紈扇過旗亭。”(《己亥雜詩》)。龔自珍也寫了壹些抒發感慨懷抱的詞,抒發孤獨而自豪的感情;與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實現的感慨;與袁琴南兒時同上家學的情景;思想上劍態和簫心的矛盾,有誌於作為,又思退隱,留戀山水。

 有瑰麗,也有樸實;有古奧,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壹股自然清麗,沈著老練,有杜韓的影響,有些篇章由於用典過繁或過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帶來艱深晦澀的缺點。龔自珍先進的思想是龔自珍許多優秀詩篇的靈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使龔詩別開生面,開創了詩的壹個新的歷史時代,不同於唐宋詩,實開近代詩的新風貌。龔詩在當時欣賞的人不多,它的影響始大於晚清,主要由於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與思想政治內容結合,又不落於以文字、學問、議論為詩。

 作為古文大家,龔自珍更為有名。其散文也與其詩歌的主要精神相壹致,或“以經術作政論”,或直接批判揭露現實,或借題發揮,或通過論文、論事、記物、記名勝形勢對封建統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諷刺,思想內容豐富而深刻。而表現方法也十分多樣,或直率,或奇詭,散行中有駢偶,簡括中有鋪陳,語言瑰麗古奧。

 龔文的表現方法壹般很簡單,而簡括中又有鋪敘誇張,有的直率,有的奇詭。龔自珍的散文語言活潑多樣。有的.散行中有駢偶,有的瑰麗,有的古奧,甚至偏僻、生硬、晦澀。龔文區別於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壹個獨特的發展,開創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風氣。龔自珍的詞也很著名。譚獻認為詞“綿麗沈揚,意欲合周、辛而壹之,奇作也”(《復堂日記》二)。實際上,龔自珍的詞沒有擺脫傳統詞的影響,偏重於詞的言情本性。

 梁啟超曰:“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壹時期;初讀《定庵全集》,若受電然。”(《清代學術概論》)

 評價龔自珍

 龔自珍支持林則徐查禁,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龔自珍壹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龔自珍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臺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壹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壹。[2]

 龔自珍是中國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龔自珍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經進入“衰世”,是“日之將夕”;龔自珍批判封建統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會沒落趨勢、呼喚改革風雷的風氣。《己亥雜詩》中第壹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此詩揭露社會弊病,抨擊官僚制度,表現作者火壹樣的熱情,給人以鼓舞和激發。龔自珍對死氣沈沈的社會,砰然壹擊,驚醒很多世人的沈夢,促使人們向真、向善、向美、向勇。抨擊專制統治的同時,還表達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