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王漁洋的詩歌及賞析

王漁洋的詩歌及賞析

王士禎(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壹字貽上、豫孫,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漢族,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彜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壹代宗匠,與朱彜尊並稱“南朱北王”。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餘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於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

慈仁寺秋夜懷舊

 旅病蕭條繡佛前,雲山濃淡欲寒天。

 夢回卻憶湖南寺,暮梵晨鐘已十年。

賞析:這詩讀起來像是衰年的懷舊之作,而實際王士禛當時僅25歲。10年前他為了應童子試去濟南(詩中“湖”指大明湖),此時他為了應廷試寓居北京,從少年到青年,10年的時光大抵流失在科舉的道路上。在壹般人看來,王士禛的經歷真可謂少年得誌,足可羨慕,而他卻為10年時光的流失深感悵惘。這裏面可能有時代的因素——對於清初參加科舉的漢族文人而言,心中常會有苦澀滋味,但這種對自我失落的擔憂和哀傷,這種對自我在現實中的無力的敏感,和晚明以來自我意識的覺醒有著歷史的聯系。只是作為壹個接受了現實處境的詩人,他的敏感無法用尖銳的語言表達出來。更能夠說明問題的是王士禛的成名之作、順治十四年秋他在濟南參加壹次名士聚會時所作《秋柳四首》(比前詩早壹年)。此詩壹出,大江南北遍為傳誦,和者甚眾,這表明它打動了許多文人的內心。

秋柳四首(壹)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

愁生陌上黃驄曲,夢遠江南烏夜村。 

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二)

娟娟涼露欲為霜,萬縷千條拂玉塘。

浦裏青荷中婦鏡,江幹黃竹女兒箱。

空憐板渚隋堤水,不見瑯琊大道王。

若過洛陽風景地,含情重問水豐坊。”

(三)

東風作絮糝春衣,太息蕭條景物非。

扶荔宮中花事盡,靈和殿裏昔人希。

相逢南雁皆愁侶,好語西烏莫夜飛。

往日風流問枚書,梁園回首素心違。

(四)

桃根桃葉正相連,眺盡平蕪欲化煙。

秋色向人猶旖旎,春閨曾與致纏綿。

新愁帝子悲今日,舊事公孫憶往年。

記否青門珠絡鼓,松柏相映夕陽邊。

賞析:這四首《秋柳》詩,意韻含蓄,境界優美,詠物與寓意有機地結合在壹起,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更叫人嘆絕的,是全詩句句寫柳,卻通篇不見壹個“柳”字,表現出詩人深厚的藝術提煉功底。

詩詠濟南大明湖畔的秋日衰柳,但壹開始就牽連到“白下”即南京。南京不僅作為六朝故都而成為唐以後詩人們詠嘆興亡的傳統對象,對於清初文人來說,它又是明王朝始建和覆滅(南明弘光朝的滅亡通常被視為明亡的標誌)這兩個特殊時期的首都,是舊日風華繁盛之地。在這首詩中,寫出由“秋柳”所聯想到的美的東西的消逝,和由此引起的深沈的幻滅感。但這種幻滅感,通過“陌上黃驄曲”、“江南烏夜村”之類典故的襯托,被處理成過去式的或謂歷史的悲哀。而美麗的語匯和意象,流動的富於音樂感的節奏,又減少了這種幻滅感對人心的刺激,使之轉化為優美的憂傷。當時同在濟南的顧炎武也寫過壹首《賦得秋柳》,不管是唱和之作還是有意針對王士禛的《秋柳》而作,總之它表現了完全不同的情調,顧詩僅從末聯“先皇玉座靈和殿,淚灑西風夕日斜”來看,就可以體會到壹種現實的悲哀,對於他這壹類文人來說,明清易代尚不能視之為過去了的歷史。但王詩所表現的從歷史的悲哀中掙脫出來的要求,無疑在社會上得到更多人的認同,所以它能傳誦壹時。到了康熙中期,這種心理愈加深入,像《桃花扇》壹類作品,均是這壹背景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