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清平調·壹枝紅艷露凝香》李白?
譯文:像枝紅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楊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傷。
2、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杜甫《絕句》
譯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顯得格外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3、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鄭思肖《寒菊》?
譯文:寧可壹直守在枝頭,何曾被北風吹落在塵土
4、壹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陳亮《梅花》
譯文:忽然有壹朵梅花最先綻開放了,這使得想要在春天競吐芳香的種種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後面了。
5、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盧梅坡《雪梅》
譯文: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了梅花的淡淡清香。
文學體現: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在傳統繪畫中是作品通過時空境象的描繪,在情與景高度融匯後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意境理論最先出現於文學創作與批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文學創作中有“意象”說和“境界”說。唐代詩人王昌齡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緣境”的理論,劉禹錫和文藝理論家司空圖又進壹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創作見解。
明清兩代,圍繞意與境的關系問題又進行了廣泛探討。明代藝術理論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徹”的主張。
清代詩人和文學批評家葉夔認為意與境並重,強調“舒寫胸臆”與“發揮景物”應該有機結合起來;近代文學家林紓和美學家王國維則強調“意”的重要性。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