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說讀後感
記得讀白巖松上壹本書《幸福了嗎?》時,我流淚了,曾深深被打動過。新作《白說》收錄其幾年間在不壹樣場合的演講稿,文字直白、說理通透,深刻的東西不多。因壹些文字距今久遠,故在每壹篇文章後,白巖松都續寫了當下的感受。相比較,我更喜愛白巖松當下的抒發,接地氣,沒端著。壹本《白說》讀下來,沒“白說”,幾處文字引我深思。
白說:有了感觸不能立即表達,要去追尋。經歷了足夠漫長的追尋,等到壹切成熟了,才會有完美的表達。
急於表達已成當今社會多數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們往往依據第壹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偽曲直,並急於發聲。我明白“追尋”的好處在於勤思考多求證。在壹個“暢所欲言”的信息時代,內心安定,持續耐心,堅持理性,難能可貴。
白說:讀書,首先篩選出高於妳的作品,妳要仰視它,然後去攀登。而多數狀況,我們會選取與自己脾氣相投的,妳喜愛的,跟妳水平接近的。這種同等水平的閱讀,讓人失去了自我挑戰的機會。
在職場、家庭、教育、醫療中疲於奔命的人,早已喪失了攀登的勇氣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閱讀時刻裏,三分之壹給了通俗讀物。我這樣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夠疲憊,何苦為難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啃“晦澀難懂”的經典,讀些俠骨柔情不好麽?閱讀本身便兼具休閑娛樂功能。然而,若所有閱讀都是通俗讀物,我又無法忍受。對於養成閱讀習慣的人,內心對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讀物制造短暫的遺忘與虛幻,讀時讓人沈溺,讀後無精打采,給精神麻痹而非滋養,永遠無法擁有高品質閱讀帶來的身心靈的喜悅。真正的閱讀是尋找精神***鳴與心靈輝映。能給人力量的閱讀,必須是有品質的閱讀,教給我們怎樣用心應對多蹇的人生。
白說:學習,相當重要壹點是去喜愛妳不喜愛的,適應妳不適應的。打開自己,試著體會和接納那些不壹樣的聲音。如同讀書,不好正因壹本書的主題或表達方式很陌生就去厭惡它。
再談讀書,我常常會在未讀之前就輕易拒絕自己陌生的作家與作品,在自己熟悉與習慣的題材和語言風格裏遊走。是否能夠在閱讀中更深入地打開自己,挖掘精神與心靈的潛能?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讀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漸漸失去選取的可能性,為何不在閱讀中嘗試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去讀到未曾發現的自己?
白說:有的書當妳很年輕的時候就把它讀了,以為是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太年輕的時候,有些書的味道妳是讀不出來的。而在妳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紀,卻沒再次跟它相縫,這是壹件很遺憾的事情。
我壹向認為,人與書的相逢相知需要緣分。為避免好書太早相遇而錯過最完美的相知,需要常讀常新。初中時便讀過《約翰。克裏斯朵夫》,這麽多年過去了,當初讀到什麽?能記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讀的書太多,願有生之年少留遺憾。
八九兩個月似乎很忙,讀書的時刻很少,完整讀完的書,《白說》之外僅有壹本?馮唐翻譯的泰戈爾《飛鳥集》。不僅僅讀完,還抄錄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學時代。在同齡人熱衷詩歌的年代,我埋頭瓊瑤金庸,讀詩的興趣不大,而這天卻越來越喜愛讀詩。詩用簡單的文字組合完美詮釋了我內心渴望表達的情感。白說:為什麽讀詩?正因中文有無限可能,每壹個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壹個新發明。成千上萬漢字擺放妳面前,當妳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文字時,每壹個字都不是新的,但它們完成了壹種全新的組合,又壹次發明了中文。我以為,書讀久了,對文字親近到必須程度,肯定會愛上詩,正因那裏有最美麗的中文。
拉拉雜雜,讀《白說》最觸動我的還是關於讀書。對書中關於道德經、關於人性、關於發展、關於世界的言說,不是無感,而是看得太多,沒了新鮮感,失去了思想的彈性。在“老生常談”中,亦有星星點點的精彩言說,如:人性的進化是很慢很慢的;好處沒有好處,好細節才有好處;結論是危險的,過程是安全的。。。。。。。每每讀到這些句子,不得不暫停閱讀,閉目思索。
讀過不少媒體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靜的《看見》。受文體限制,白巖松的《白說》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貴在壹個“情”字,作者不用“情”,讀者自然無法動心。但是作為媒體人的書寫,有兩個字貫穿始終,就是“職責”。從這個好處上說,白巖松的《白說》值得閱讀與尊重。
用《白說》中的話結束讀後感:“生活就是壹個問題之後壹個問題。人們格外需要學會在不完美中讓內心得到紓緩和解脫,回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
如何學會?好的閱讀與理性思考。
讀白巖松的《白說》有感
這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壹向在思考的問題,人活著的好處究竟在哪裏?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麽。。
人生的好處到底是什麽?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好處,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處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聯),我們就應關註更具體的問題。對於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愛但丁神曲裏西西弗裏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好處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裏斯推石頭壹樣,欲望就是石頭,滿足了壹個欲望就會產生下壹個欲望,於是西西弗裏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後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復,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好處的,但是沒有好處是壹件可怕的事,因此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壹個好處,這個好處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壹個個目標,然後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好處,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壹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壹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壹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壹樣,所謂的目標與欲望也相差無幾。
叔本華說人的壹生是杯具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杯具的時刻會長於喜悅的時刻,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壹生是虛無的,人類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好處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壹種比較新穎的論述,人活著為什麽必須要有好處,無好處的活著也挺好的,我覺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寫到那裏,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從小就放羊,問他為什麽放羊,他說我爹跟我說放羊能夠買更多的羊,賣了羊能夠娶媳婦再生娃,生娃再放羊。當我們聽到這個故事,大多數和我壹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覺得放羊娃的壹生是杯具的,是毫無情趣的,是不快樂不幸福的,但是放養娃的內心我們是真的能體會到嗎?我想不盡然,正因仔細想想我們和放羊娃又何嘗不是壹樣的呢,從小就被爹媽教育要好好讀書考大學,讀完大學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婦,娶完媳婦生個娃,然後再讀書,工作,媳婦,生娃。我覺得其實與放羊娃沒什麽區別,壹樣的可悲。
關於人生的好處到底在哪裏,這是壹個難解的問題。最後我的體悟是當妳被“人活著的好處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困擾時,原因僅僅只是妳意識到人生需要壹個好處,而人生到底有沒有好處卻是另外壹個問題。如果妳不去想人生有沒有好處,妳的困擾肯本就不會存在。畢竟人生原本就是壹場虛無。
讀白巖松的《白說》有感
這兩天在看白巖松的《白說》,頗有些感觸。這種強烈的感覺促使我突然想寫點什麽。《白說》這本書聽其名大概就能夠猜到它的主要資料,也就是白巖松對於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來不太愛好此類書籍,在我看來,人生百態,各有其不壹樣,成功和人生軌跡是不能復制的。但是我很好奇從壹個新聞人眼中看社會和世界是怎樣樣的。
此時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這說明這本書給了我收獲和***鳴。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沒有這種在書中偶遇知音的驚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張愛玲筆下所寫:“原來妳也在那裏”。就像在鋪滿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轉身看見撐著油紙傘的丁香姑娘。這種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開始認同讀壹本好書就如談壹場戀愛的觀點了,期間有與作者心靈之通,有意見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爭吵,不能轉身離開,壹陣反思過後仍然愛不釋手。
白巖松在書中談到他的讀書之道時,我差點淚流滿面。他說妳以為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我想想自己錯過的確實值得可惜。大學四年,我很多時刻都是跑圖書館,借閱過很多書籍,歷史類,哲學類,心理類,文學類等等。但是至今讓我想重新想借閱和翻看的是田余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如果說我是正因愛好歷史因此愛此書,那就錯了。與此書的相遇說來有些不那麽浪漫,如果不是大學老師布置作業,我想此生我註定和它錯過,但是我雖然曾與它相遇,卻沒有壹場轟轟烈烈的感情,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遺憾。當時把看《東晉門閥政治》當成壹項任務,我愛上它是在喧鬧的候車室等火車的時候,當我看到作者筆下的東晉門閥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時,那壹刻我感覺自己穿越了,當時的我不知道四年後我還會如此著迷此書。看過太多歷史類的書籍,很少有這種覺得歷史是個很搞笑的東西的感覺,大多數人對歷史總是過於敬畏,因此寫出來的作品總是覺得離現實很遙遠。歷史確實是個遙遠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遙遠的概念寫出昨日的感覺,這才是還原歷史最好的方法吧!當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當我讀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我都覺得黃仁宇先生必定是個很搞笑的人。其實我沒有接觸過作者,我之因此讀出我所認為的作者的性格,但是
是正因他的作品確實搞笑,確實讓我喜愛。當然這也和個人的文學底蘊以及史學背景有很大的關聯。作為大家或者資深的研究者,也許他們在我們看來枯燥的史學中發現了樂趣,然後幫忙我們去發現其中的樂趣。我們此刻所閱讀的都是他們在原始史料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們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數人都會,只有少數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連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謝我大壹的專業老師,是她讓我知道陳寅恪,錢穆,顧頡剛,翦伯贊,黃仁宇?這些人的作品有驚人之處,當然驚人之處是我閱讀後得出的結論。經過廣泛閱讀之後,我發現讀什麽樣的和讀誰的書太重要了。壹本好書讀完後就像和戀人分別,其間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體會和領悟。
有的時候,我們不帶任何目的的去閱讀也許會收獲更多。僅僅只是喜愛,因此願意在喧鬧的環境中如饑似渴的閱讀。正如白巖松所說:閱讀也要講究隨緣和惜緣的,別功利,別強加。隨著年齡的增長,它慢慢成為妳的壹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此刻社會大多流行成功學,因此我也用成功學來抒發下感概吧!我認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數人認為的枯燥感過出趣味感,學者的成功是把多數人認為的枯燥寫出趣味感但不對事實進行扭曲。讀壹本好書時,也許妳會淚流滿面,也許妳會哈哈大笑,拍手稱快。也許?
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是把《東晉門閥政治》重新看幾遍。雖然以前的年少無知讓我錯過它,但是再次相遇我會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價值。正因錯過,因此更加珍惜。好書原來看壹遍是遠遠不夠的。
《白說》讀後感1000字?歲月篇
先說說白老大,知道他的名字,央視的。知道他的人,柴靜的《看見》有提過,真正認識的喜愛是在《沒有壹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吻合了我之前碎片想法及彌補了我所不知道的中國片段。
說說書,書裏寫的是:近幾年來,白老大在各場合演講資料的合集。
看完書之後的感受:聽君壹席話,勝讀十年書。
有些資料,我尚未懂得。有些已知的觀念,又讓我重塑了壹番。有些理念,我更加堅定,有些做法,我非學不可。
歲月?活著不是非贏即輸。
1、幸福能夠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白老大在給學生的《傳家》書中的扉頁中,寫道: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內心氣躁的我,強迫自己慢慢細讀,依舊不懂個中味道。
深懂人無完人,事無完美。於是,幸福之於我,物質剛好,情感淡濃相宜,精神豐盈。
欲望適可。堅信壹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
2、做點無用的事兒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總是帶有目的性的為人處事。做每件事,想著利益和捷徑。於是,我們錯過好多好多該有的經歷和風景。
我也曾在講做裏尖銳的提問過,請直接告訴我,我要怎樣做,才能到達我想要的那個結果。
此刻想來害臊。正因急功近利,弄巧成拙的事不少、腰折的事也不少,成功的曲指可數。
繞過該有步驟,揠苗助長後,發現,該來得總是會來的。
再之後,我不再去糾結我做的每壹件事,有什麽好處?我知道,只要我開心,只要我用心,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因此,我發呆,天馬行空,覺得自己相比以前的自己有所不壹樣。
3、漂亮的失敗是另壹種成功
輸得體面,並且有尊嚴。這壹段提到,他在倫敦奧運會報道時,奧組委的回答:體育教會孩子如何去贏,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我們都知道中國教育有弊端,從80年代的教育頑抗到90年代,然後80年代的父母依舊重蹈著教育著00後的孩子。現實告訴我,我們真的只是說說而已,別在意。
幾乎沒有壹個父母壹個老師壹所學校教育孩子如體面且有尊嚴地輸。
我們壹代代的傳承著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老師。我們極其重視成功,也相對放大了挫折,卻沒有人告訴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和應對潛質去應對。
我們不斷折騰著折騰著,流著淚告訴自己,我要堅強,我是打不死的小強,然後,繼續折騰,很少人能破繭成蝶。即使,我們還心心念念著,失敗是成功之母。
但是,請記住,敗局能夠催生變局,前提是,妳有意誌和潛質。成敗不在當下,而在歷史。
***享白老大的壹句話:在壹個大時代裏,如果妳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別著急,把它交給時刻。持續冷靜,繼續前行。
4、致青春:做壹個和自己賽跑的人。
我壹向自卑的覺得,我不會思考,沒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是壹個三觀可變的人。有壹天,我突然發現,我沒有獨立的視覺和缺乏語言表達潛質。但是,我願意學習,也還在學習的路上,有壹天我會變得更加善於學習。我也會成為壹個不可替代的人,把自己塑造成壹個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特的思維方式的人。
還有關於寫作:始於“感觸”經過漫長的“追尋”最後完美“表達”
推薦臺灣文學電影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臥虎藏龍》《辛德勒名單》
什麽事情都不可能只有壹個答案,請去尋找第二個答案。
《白說》讀後感1000字
漂亮的失敗是另壹種成功
讀到這個標題,有沒有覺得白巖松這部作品中其實都是“大道理”的感覺。字還是那些字,大道理還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巖松手裏就是另壹種感覺。
當下我們被太多的成功學包圍,我們這個時期的人,都太過去熱衷成功學,從而導致了壹種畸形的決定標準。只有成功,別人才會高看妳,只有成功妳才會有地位,只有成功妳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們都想去成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國老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句話我們也能夠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會沮喪、就會消沈、意誌就會削弱、自信心就會喪失。這樣的標準要不得。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壹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妳贏得了全世界,妳也贏不了死亡的這個結果。應對死亡這麽大的壹個失敗,妳該怎樣辦?
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聯。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麽。壹個沒有經歷過失敗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就像壹個純凈的玻璃球,有壹點磨損,在別人眼裏就會失去光彩奪目的本來。高處不勝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來就會摔的越狠。如果我們經歷過挫折經歷過失敗,再次摔下來的時候,疼痛感就會大大減弱。
壹個人有壹個不成功的壹生是失敗的。但是,壹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做點無用的事兒
“幸福”過後,就要清閑。白巖松在這本書中的第二部分以這樣的字眼作為標題,足見白巖松對這件事的態度。
我此刻就在做無用的事。讀點閑書、還要花時刻寫讀後感、還要分享給大家,還要做眾籌策劃。這件事本身就是無用的事兒,我什麽也得不到。但是我很樂意去做,我也很快樂的在做。雖然無用,但是它儼然已經成為我今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