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範雲的的詩詞全集

範雲的的詩詞全集

 範雲(451~503年),字彥龍,南鄉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南朝文學家。範縝從弟,子範孝才。

送沈記室夜別

 南北朝:範雲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曉雲。

 秋風兩鄉怨,秋月千裏分。

 寒枝寧***采,霜猿行獨聞。

 捫蘿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譯文:

 桂花飄香的夜晚,江水如此澄澈。到了清晨,楚地定會白雲輕輕飄動,空曠清新。

 想秋風吹起,會觸動起我們兩人的愁思;眼望秋月,會讓千裏之分的我們更加思念對方。

 今夜與妳分別,我不能設想,當妳身處夜晚時,我卻不能與妳壹道***患難,揀寒枝禦風寒;秋霜裏,妳壹人行走山中,耳聞猿猴淒厲的叫聲,怎不令人傷感。

 在妳撫摸藤蘿想念我的時候,我也正手折桂枝思念您。

別詩二首·其二

 南北朝:範雲

 孤煙起新豐。候雁出雲中。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別君河初滿。思君月屢空。

 折桂衡山北。摘蘭沅水東。

 蘭摘心焉寄。桂折意誰通。

 譯文:

 孤煙從新豐升起,遷飛的大雁離開了雲中。

 金城的衰草籠罩著寒霧,玉門的樹葉在風裏雕落。

 和妳離別的時候河水剛剛滿盈(或指銀河?),分別的日子裏,我常常在空明的月光下思念妳。

 我從衡山的北面折來芳桂,又從沅水東岸摘下了蘭花。

 可是采下的蘭花芳桂時的情懷又怎樣傳達呢。

之零陵郡次新亭

 南北朝:範雲

 江幹遠樹浮,天末孤煙起。

 江天自如合,煙樹還相似。

 滄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譯文

 岸邊的樹木隱隱綽綽地飄浮,天的盡頭壹縷孤煙裊裊升起。

 江水藍天渾然壹體上下相合,縹緲雲煙朦朧遠樹上下相似。

 江水浩浩湯湯難以窮盡其源,揚帆的小舟飄到哪裏才停止?

 註釋

 ⑴零陵:縣名,屬湖南省。次:停留。新亭:亭名,故址在今江蘇江寧南,即勞勞亭。

 ⑵江幹:江岸。幹:水邊。

 ⑶天末:天邊。

 ⑷煙樹:雲煙籠罩的樹。

 ⑸滄流:青色的水流。未可源:看不到它的源頭。

 ⑹颿(fān):同“帆”。

渡黃河

 南北朝:範雲

 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

 檜楫難為榜,松舟才自勝。

 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

 不睹行人跡,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

 此詩當為作者公元492年(永明十年)出使北魏途中作。黃河在北魏境內,時魏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須渡河北上。

 前四句寫渡河情況。“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起筆寫出了黃河的氣勢和特征:水流迅猛而渾濁。“湯湯”,水勢浩大。“不可陵”,不可超越,極言渡河之難。“檜楫難為榜,松舟才自勝。”“檜楫”,檜樹做的槳。檜和松都是堅硬的木材,常用來制造船槳,《詩經·竹竿》有“淇水滺滺,檜楫松舟”的句子。這裏說,連檜楫使用(榜,劃船)起來都好像力不勝任,松舟也只是勉強勝載,可見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險、困難。中四句寫岸畔所見。“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庭戶是空的,舊木橫躺著,像要倒塌的樣子;田地荒蕪了,還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壟。“不睹行人跡,但見狐兔興。”周圍也看不到行人,只見狐兔橫行。這裏的村莊完全破敗了,像《古詩·十五從軍征》所寫:“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這就是作者眼中所見異族政權統治下的情形。在這描寫中見出作者傷感、同情、憤慨等心情。“狐兔”既以紀實,當兼喻異族統治者。由此回過頭來看前面關於黃河的描寫,似也有興寄:那洶湧渾濁的河水,當影射北中國的淪喪、淆亂。南宋張元幹曾將這兩個比興融在壹起,寫道:“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註,聚萬落千村狐兔?”(《賀新郎》)以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最後兩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河上老”,河邊的老人。“何當”,何日。這兩句是說:請問河邊老人,這河水什麽時候才能澄清呢?這意思明顯是指澄清天下。由於前面寫有渡河情況,這兩句出現就不顯得生硬;又由於前面寫有社會雕殘、生民塗炭情況,這兩句也就顯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了。這表現了作者渴望國家統壹、拯救生民出洪荒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還可交代壹下,“河上老”或許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傳》謂河上公住在黃河之濱,能預蔔未來。作者“寄言”於這種決疑釋惑的人物,更能見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這裏的用典是渾然無跡的。

 “渡黃河”這種題材在南朝詩歌中實屬罕見。作者身臨北境,寫出了旅途的感觸,從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誌。這在“江左沈酣求名者”(辛棄疾《賀新郎》)不復顧念中原塊土的情形下,這詩的創作就顯得很是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