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滄桑歷盡古根盤,
屹立高涯鳥瞰攀;
弄月篩風迎旭日,
虛懷若谷耐嚴寒。
◆竹
風騷絕唱萬千年,
傲雪淩霜意颯然;
淡雅幽清盈綠筠,
高風亮節駕先賢。
◆梅
冰肌玉骨步春來,
銜雪含霜倚竹開;
倩影疏斜妍逸瘦,
清溪細雨暗香陪。
◆松
歲晚霜重萬枝殘,
松針萬葉翠如鮮;
堅根抱峭兀自橫,
高風亮節傲冰寒。
◆竹
虛懷直節難隨俗,
郁郁婆娑葉蔥籠;
雪壓霜侵何所懼,
孤高剛勁伴梅松。
◆梅
牡丹仙艷恃寵嬌,
玫瑰芳菲淩風憔;
最羨寒梅情耐冷,
傲骨冰心自妖嬈。
2.松樹的詩句,竹子的詩句,梅花的詩句,桃子的詩句,李子的詩句,松樹的詩句:
栽松二首
唐白居易
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
蒼然澗底色,雲濕煙霏霏。
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遲。
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
竹子的詩句:
竹石(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梅花的詩句 :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 王安石《梅 》
桃子的詩句:
庭前晚花開 唐·李白
西王母桃種我家,三千陽春始壹花。結實苦遲為人笑,攀折唧唧長咨嗟。
李子的詩句:
《樂府詩集·古辭·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杏的詩句:
小樓壹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遊
3.根據“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杏李春風壹家"寫詩句松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晉太康·左思)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唐·白居易)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陳毅) 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唐·寒山子) 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
(唐·皇甫曾) 蒼蒼松檜陰,曉日露西嶺。(唐·許渾) 松間石上定僧寒,夜半猶溪水聲急。
(唐·陸龜蒙) 穿松渡雙澗,宮殿五峰圍。(宋·夏竦) 松風吹茵露,翠濕香裊裊。
(宋·蘇軾) 兩廊諸嶽色,九裏亂松聲。(宋·洪適) 應有山神長守護。
松風時為掃埃塵。(宋·史太章) 微吟海月生巖桂,長笑無風起澗松。
(宋·何孫) 竹 好竹連山覺筍香 (宋·蘇軾)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宋·歐陽修)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唐·李白) 詩思禪心***竹閑,任他流水向人間 (唐·李嘉佑) 修竹萬竿松影亂,山風吹作滿窗雲 (元·薩都拉)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唐·孟浩然)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唐·杜甫) 爆竹聲中壹歲除 (宋·王安石)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唐·杜甫)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宋·蘇東坡) 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宋·周邦彥)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唐·李涉)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宋·蘇軾) 梅 不是壹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唐·黃蘗禪師)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宋·某尼悟道詩)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唐·李白)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壹身還滿 (五代·李煜)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 (宋·盧梅坡)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趙師秀·宋) 何方化作身千億,壹樹梅花壹放翁 (宋·陸遊) 溪回谷轉愁無路,忽有梅花壹兩枝 (宋·楊萬裏) 數點梅花天地心 (宋/元·翁森) 尋常壹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 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宋·賀鑄)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宋·盧梅坡)桃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桃花細逐楊花落, 黃鳥時兼白鳥飛。
(杜甫《曲江對酒》) 草色青青柳色黃, 桃花歷亂李花香。 (賈至《春思》)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張誌和《漁歌子》)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桃花溪》)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王維《田園》)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山中問答》) 凡桃俗李爭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明·王冕《題墨梅圖》)杏《雨株桃杏映籬斜》雨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
《杏垂紅雨涕浪浪》卉木萋萋二月寒,杏垂紅雨涕浪浪。無司花女太幽絕,有索酒郎多醉狂。
弄影莫陪張子野,斷腸空憶賀橫塘。春來亦欲尋詩社,卻怕詩工與道妨。
。《壹番雨熟林間杏》壹番雨熟林間杏,四面風開水上花。
岸盡龍鱗盤翠條,溪深鰲背露晴沙。隴頭刈麥催行馌,桑下繰絲急轉車。
總是白頭官長事,莫嫌粗俗向人誇。 。
《雨已標新杏》不嫌泥潦巷,自掃寂寥居。雨已標新杏,春猶遺老樗。
風光習暖事,雲物或寒除。頗復撩詩句,時時漫與書。
。《杏色雨前花》浮玉山前路,樓船泊渚沙。
摐香風際草,杏色雨前花。閑鳥兼湖凈,遊絲趁岸斜。
不因來此處,那得賞春華。 。
李《爾雅》:“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 《樂府詩集·古辭·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南朝梁·沈約。《麥李詩》:“青玉冠西海,碧石彌外區。
化為中園實,其下成路衡。在先良足貴,因小邀難逾。
色潤房陵縹,味奪寒水朱。摘持欲以獻,尚食且躑躅”魏文帝與吳質書曰:“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
”西晉·傅玄。《李賦》:“潛實內結,豐彩外盈,翠質朱變,形隨運成。
清角奏而微酸起,大宮動而和甘生。”晉·潘嶽。
《閑居賦》:“周文弱校之棗,房陵朱仲之李。《千字文》:果珍李柰,菜重芥姜。